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交通性脑积水与梗阻性脑积水的主要区别在于脑脊液循环障碍的发生部位,前者为脑脊液吸收障碍,后者为脑脊液通路阻塞。
交通性脑积水通常由蛛网膜颗粒功能障碍、脑脊液分泌过多或静脉回流受阻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脑室系统普遍扩张但各部位通畅。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步态不稳、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第四脑室与蛛网膜下腔连通。治疗上可采用乙酰唑胺片减少脑脊液分泌,或通过脑室腹腔分流术将多余脑脊液引流至腹腔。部分患者需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或通过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缓解症状。
梗阻性脑积水多因肿瘤压迫、先天畸形或炎症粘连导致脑室系统某处阻塞,常见于中脑导水管或室间孔。典型特征为阻塞部位以上脑室扩张而下部脑室正常,患者易出现呕吐、视乳头水肿等急性症状。治疗需解除梗阻原因,如采用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造瘘术建立新通路,或使用呋塞米片辅助脱水。对于肿瘤压迫病例,可能需联合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控制水肿后实施肿瘤切除术。
两类脑积水均需定期监测颅内压变化,避免剧烈运动及头部碰撞。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维生素摄入,限制每日液体量在2000毫升以内。康复期可进行平衡训练和认知功能锻炼,但需在专业指导下循序渐进。出现意识改变或症状加重时须立即就医,防止脑疝等严重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