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小儿发热后全身过敏可能与病毒感染、药物过敏、食物过敏、接触性过敏原、免疫反应异常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抗组胺药物、退热药物、局部止痒处理、回避过敏原、免疫调节等方式治疗。建议家长及时就医,明确过敏原因后遵医嘱干预。
氯雷他定糖浆、西替利嗪滴剂、地氯雷他定干混悬剂等抗组胺药物可用于缓解过敏引起的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症状。这些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受体减轻过敏反应,适用于由病毒疹或药物过敏导致的全身性皮疹。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用药后是否出现嗜睡等不良反应。
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布洛芬混悬滴剂等退热药物可控制发热症状。发热本身可能加重过敏反应,退热后有助于缓解全身不适。若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体温超过39℃,家长应立即带患儿复诊排除细菌感染等继发问题。
炉甘石洗剂、氧化锌软膏、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外用制剂可缓解皮肤瘙痒和红肿。对于婴幼儿应避免使用含薄荷脑的刺激性药膏,涂抹前需清洁皮肤。若出现皮肤破溃感染,需就医进行抗菌治疗。
家长需排查发热期间新接触的药物、食物或环境过敏原,常见如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坚果、尘螨等。记录饮食和用药史有助于医生判断诱因。急性期应暂停添加新辅食,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
对于反复过敏患儿,医生可能建议检测免疫球蛋白E水平或过敏原筛查。必要时短期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等糖皮质激素控制严重过敏反应,或采用孟鲁司特钠颗粒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调节气道高反应性。
家长应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穿着纯棉透气衣物,室温维持在24-26℃。饮食上避免海鲜、芒果等易致敏食物,多饮水促进代谢。发热期间每4小时监测体温,若出现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皮疹渗液等表现需急诊处理。恢复期可补充维生素C和益生菌帮助免疫系统修复,但所有营养补充剂使用前需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