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骨折有效果吗

5.43万次浏览

彭敏 副主任医师

彭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中医内科

针灸可以作为骨折康复的辅助治疗手段,帮助缓解疼痛和促进愈合,但并非主要治疗方式。骨折的治疗应以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为主,针灸可在医生指导下配合使用。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加速骨痂形成,同时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焦虑情绪,促进整体康复。

1、针灸缓解骨折疼痛: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合谷、足三里等,促进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有效减轻骨折后的疼痛感。研究显示,针灸可激活大脑的疼痛调节中枢,降低疼痛信号的传递,缓解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建议在骨折后1-2周开始进行针灸治疗,每周2-3次,持续4-6周。

2、针灸促进骨折愈合:针灸通过调节局部微循环,增加骨折部位的血液供应,为骨细胞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氧气,促进骨痂形成。研究表明,针灸可提高骨折部位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加速骨基质矿化过程。常用穴位包括肾俞、太溪、三阴交等,配合电针治疗可增强效果。

3、针灸改善骨折后功能障碍:针灸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促进肌肉神经的协调性恢复,改善关节活动度。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曲池、阳陵泉等,可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建议在骨折固定4-6周后进行针灸治疗,配合康复训练,逐步恢复肢体功能。

4、针灸调节骨折后心理状态:骨折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针灸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情绪状态。研究显示,针灸可提高5-羟色胺和多巴胺水平,缓解心理压力。常用穴位包括百会、神门、内关等,配合心理疏导效果更佳。

5、针灸辅助治疗骨折并发症:针灸可有效预防和治疗骨折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等。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足三里、血海等,可改善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对于长期卧床患者,针灸可促进肌肉收缩,预防肌肉萎缩。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针灸治疗方案。

针灸作为骨折康复的辅助治疗手段,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结合现代医学治疗,制定个体化的康复方案。患者应注意针灸治疗的时机选择,避免在骨折急性期进行,同时配合营养补充和适度运动,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针灸治疗应持续进行,定期评估效果,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最佳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