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心肌缺血可通过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饮食调节、运动康复等中医方法改善。心肌缺血多由气虚血瘀、痰浊阻络、寒凝心脉、气滞血瘀、阴阳两虚等原因引起,需结合个体体质辨证施治。
根据证型选用活血化瘀类方剂如血府逐瘀汤,含丹参、川芎等成分可改善冠状动脉循环;痰浊型可用瓜蒌薤白半夏汤化痰通络;气阴两虚者适合生脉饮加减。需由中医师辨证开方,避免自行用药。
选取内关、膻中、心俞等穴位,通过电针或温针灸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每周治疗3次,配合艾灸神阙穴可温阳通脉。急性发作期禁用强刺激手法。
沿心包经施行揉捏手法,重点按压极泉、曲泽等穴位,配合背部膀胱经推拿缓解胸痛。每日早晚各一次,力度以酸胀感为度,避免按压胸骨部位。
宜食用山楂、木耳、洋葱等活血食材,忌肥甘厚味。推荐三七粉冲服或丹参茶代饮,每日摄入10克红景天煎汤可抗心肌缺氧。合并高血压者需限制钠盐。
采用八段锦、太极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微微汗出为度。避免清晨低温时段锻炼,运动时携带速效救心丸应急。
中医调理需定期复诊调整方案,配合动态心电图监测疗效。保持情绪平稳,午间小憩30分钟有助于心脉养护。冬季注意防寒保暖,戒烟限酒,合并糖尿病者需同步控制血糖。若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等急症表现应立即停止中医调理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