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小儿肾病综合征可能由遗传因素、感染、免疫异常、药物或毒素刺激、继发性疾病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和高脂血症。
部分患儿存在基因突变或家族遗传倾向,如NPHS1、NPHS2等基因变异可能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异常。这类患儿需定期监测肾功能,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家长需注意观察孩子排尿情况及水肿变化。
链球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可能诱发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滤过膜损伤。常见伴随咽痛、发热等症状。治疗需控制感染源,可使用青霉素V钾片、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同时配合低盐饮食。
T细胞功能紊乱可能导致B细胞过度产生抗体,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损伤肾小球。患儿可能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可采用醋酸泼尼松片、他克莫司胶囊等免疫调节药物,家长需严格遵医嘱调整药量。
某些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或重金属接触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球基底膜。表现为用药后突发蛋白尿。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硫普罗宁肠溶片等解毒剂,并加强水化治疗。
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可能累及肾脏,导致继发性肾病综合征。通常伴有皮疹、关节痛等症状。需治疗原发病,可联合环磷酰胺注射液、吗替麦考酚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定期复查尿常规和肾功能。
家长应保证患儿每日适量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清、鱼肉等,控制钠盐摄入在2-3克/日。急性期需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注意记录每日尿量和体重变化,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以防感染。所有药物使用须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增减剂量。定期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出现眼睑或下肢水肿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