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接种狂犬疫苗后需注意伤口护理、饮食调整、避免剧烈运动、观察不良反应及按时完成全程接种。狂犬疫苗主要用于预防狂犬病毒感染,接种后可能出现局部红肿、发热等反应,需遵医嘱处理。
接种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防止注射部位感染。若接种前存在动物咬伤或抓伤,需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伤口15分钟,再用碘伏消毒。伤口较深或位于头面部时,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联合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接种后一周内避免饮酒及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咖啡、浓茶等含咖啡因饮品。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鱼肉,补充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帮助增强免疫应答。
接种后3天内避免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防止疫苗反应加重。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若出现心悸、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儿童接种后应避免跑跳等剧烈游戏。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注射部位疼痛持续1-2天、低热37.5-38.5℃,可通过冷敷或物理降温缓解。若出现高热超过39℃、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需立即就医。接种后1个月内出现四肢麻木等神经系统症状应及时报告。
严格按0、3、7、14、28天程序完成5针接种,漏种需尽快补种。接种后半年内再次暴露需加强2针,超过半年需重新全程接种。接种记录需妥善保存,国际旅行时可能需出示证明。
接种后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或过度疲劳。注射部位出现硬结可热敷促进吸收,但勿抓挠或挤压。哺乳期女性接种不影响母乳喂养,但需观察婴儿有无异常反应。完成接种后建议检测中和抗体水平,确保免疫效果。若暴露伤口出现红肿化脓等感染迹象,需联合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