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促甲状腺激素偏高怎么回事

4.6万次浏览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婴儿促甲状腺激素偏高可能由暂时性生理升高、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母体甲状腺疾病影响、碘缺乏或过量、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等原因引起,需通过甲状腺功能复查、影像学检查、基因检测等方式明确诊断。

1、暂时性生理升高

新生儿出生后2-3天可能出现促甲状腺激素一过性升高,与胎儿脱离母体后甲状腺激素调节系统未完全适应有关。通常无需特殊治疗,1-2周后复查多数可恢复正常。家长需注意观察婴儿有无嗜睡、喂养困难等异常表现。

2、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可能与甲状腺发育不全、甲状腺激素合成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黄疸消退延迟、肌张力低下、哭声嘶哑等症状。确诊后需立即开始左甲状腺素钠片替代治疗,如优甲乐口服溶液,并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

3、母体甲状腺疾病影响

妊娠期母体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时,抗甲状腺药物或甲状腺自身抗体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这类婴儿出生后可能出现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异常,需在新生儿科监测甲状腺功能4-6周。

4、碘代谢异常

孕期碘摄入不足可能导致胎儿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而碘过量可能抑制甲状腺功能。建议哺乳期母亲保持每日150微克碘摄入,可使用含碘盐或海产品补充。婴儿配方奶粉需选择符合国家碘含量标准的产品。

5、垂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

中枢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不足导致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异常。需通过头颅MRI排除垂体发育异常,治疗需在儿科内分泌科指导下调整左甲状腺素钠片剂量,如雷替斯口服溶液。

发现婴儿促甲状腺激素偏高时,家长应遵医嘱完成复查,哺乳期母亲需保持均衡饮食并避免摄入过量含碘食物。日常注意记录婴儿体温、睡眠、吃奶量及大小便情况,若出现皮肤干燥、便秘、活动减少等表现应及时复诊。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身高体重发育曲线,避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