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小儿经常流口水可能与生理性唾液分泌旺盛、口腔运动功能不协调、口腔炎症、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吞咽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口腔清洁护理、药物治疗、康复训练、手术矫正等方式干预。
婴幼儿唾液腺发育旺盛是常见原因,2岁前因吞咽功能未完善,常出现生理性流涎。表现为清醒时下颌潮湿,无其他异常。家长需及时用软布蘸干口水,避免皮肤刺激,通常随年龄增长自然缓解。
脑瘫或发育迟缓患儿可能出现口腔肌肉协调障碍,表现为持续流涎伴咀嚼困难。康复训练如冰刺激面部肌肉、吹泡泡练习可改善。严重者需使用盐酸苯海索片等抗胆碱能药物减少唾液分泌。
疱疹性口炎或鹅口疮等疾病会导致疼痛性吞咽困难,引发流涎。可见口腔黏膜充血或白色伪膜,伴有拒食。可用康复新液含漱促进黏膜修复,继发感染时需配合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炎治疗。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引起唾液分泌过多,常伴有多汗或心率不稳。这种情况需排查先天性代谢疾病,必要时使用硫酸阿托品注射液调节神经功能。
先天性食管狭窄或喉软骨软化可能导致吞咽受阻,表现为进食时呛咳伴流涎。需通过食道造影确诊,严重者需行喉成形术或食管扩张术矫正。
家长应保持小儿下颌干燥,使用纯棉围兜并及时更换,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湿巾清洁。可适当进行吹纸片、吸管吸水等口腔肌肉训练,若持续流涎超过3岁或伴随发育迟缓、发热等症状,需尽早就医排查病理性因素。日常注意观察进食状态与口腔黏膜变化,避免强迫喂食加重吞咽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