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高血压开始升高可能由遗传因素、高钠饮食、肥胖、长期精神紧张、肾脏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等方式干预。
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患病概率较高,可能与基因调控血管紧张素系统有关。这类人群需从青年期开始定期监测血压,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
长期摄入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等高钠食物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建议用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每日烹饪用油控制在25-30克,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补充钾离子拮抗钠作用。
体重指数超过28时,脂肪组织分泌的瘦素等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通过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配合减少精制碳水摄入,使体重每月下降2-4公斤较为安全。
持续焦虑状态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血管持续收缩。可尝试正念冥想、腹式呼吸等减压方法,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普唑仑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抗焦虑药物。
肾小球肾炎等疾病会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异常激活,表现为夜尿增多、晨起眼睑浮肿。需完善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遵医嘱使用缬沙坦胶囊、呋塞米片等药物保护靶器官。
高血压患者应建立每日定时测量血压的习惯,优选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测量。饮食上采用得舒饮食模式,增加全谷物、深海鱼类摄入,限制红肉和添加糖。运动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中低强度项目,避免憋气用力动作。冬季注意头部和四肢保暖,防止寒冷刺激引发血管痉挛。若出现持续头痛、视物模糊等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