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皮肤性病科 > 皮肤科 > 湿疹

女儿最近老是很多湿疹,我想是不是照蓝光的原因呢?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苏藤良 副主任医师
北海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黄疸照蓝光出院又黄了怎么办?

新生儿黄疸经蓝光治疗后复发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补充益生菌、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排查病理性因素、必要时再次光疗等方式处理。复发可能由母乳性黄疸、胆红素代谢延迟、感染因素、溶血性疾病、肝胆系统异常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方式:

增加母乳喂养频率至每日8-12次,促进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母乳不足时可暂时添加配方奶,确保每日排尿6-8次。哺乳时注意正确含接姿势,避免无效吸吮导致摄入不足。每次哺乳后可将婴儿竖抱拍嗝,减少吐奶造成的营养流失。

2、补充益生菌:

选择双歧杆菌、乳酸菌等新生儿适用菌株,帮助建立肠道菌群平衡。健康菌群能促进结合胆红素分解,减少肠肝循环对胆红素的再吸收。使用前需咨询避免与抗生素同服。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变化,稀便次数增多时应调整剂量。

3、胆红素监测:

出院后3天内需每日经皮测胆红素,数值超过15毫克/分升时需复查血清胆红素。测量时选择前额、胸骨部位,避开手足等末梢区域。记录测量时间与进食状态,晨起空腹值最具参考性。发现数值持续上升或每日增幅超过5毫克/分升应立即就医。

4、排查病理因素:

进行血常规检查排除新生儿溶血病,尿常规筛查泌尿系统感染。肝功能异常者需做肝胆B超检查胆道闭锁,G6PD缺乏症高发地区应进行相关检测。病理性黄疸多伴有精神萎靡、拒奶、发热等症状,皮肤黄染常累及手足心。

5、再次光疗指征:

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8毫克/分升或每日上升速度过快时需重新住院光疗。早产儿、低体重儿等高风险群体应放宽干预标准。家庭光疗设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保护眼睛及会阴部。光疗期间需加强液体补充,每2小时监测体温变化。

保持室内自然光线充足,每日让婴儿接受适度阳光照射,注意避免直射眼睛。母亲饮食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减少高脂食物摄入。定期测量体重增长曲线,每周增幅150-200克为理想范围。发现皮肤黄染加重、哭声减弱或肌张力异常时,需立即前往新生儿科急诊评估。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宝宝照蓝光后嗜睡不哭正常吗?

新生儿蓝光治疗后出现嗜睡、少哭属于常见现象,通常与光疗副作用及生理调节有关。主要原因包括蓝光分解胆红素消耗能量、眼罩遮挡减少外界刺激、短暂脱水导致代谢减缓、治疗环境温度影响、新生儿个体差异等。

1、能量消耗增加:

蓝光治疗通过特定波长光线分解体内胆红素,此过程会加速新陈代谢。新生儿需调动大量能量参与胆红素代谢,可能引发疲劳反应。治疗期间适当增加喂养频次,有助于补充体力消耗。

2、感觉刺激减少:

光疗时佩戴的眼罩会显著减弱视觉刺激,治疗箱相对封闭的环境也降低了声音和触觉输入。这种感官剥夺状态可能使新生儿表现出安静嗜睡,属于保护性生理反应,移除眼罩后通常逐渐恢复。

3、轻度脱水影响:

蓝光照射可能增加不显性失水,若未及时补充液体易造成血容量不足。脱水会影响脑部供血,表现为精神萎靡。监测尿量并按医嘱增加补液,多数24小时内可改善。

4、体温调节变化:

光疗箱维持恒温可能改变新生儿自身体温调节节律,箱体温度略高于日常环境时,可能诱发类似"暖箱催眠"效应。这种状态具有可逆性,脱离治疗环境后体温调节机制会重新适应。

5、个体差异反应:

不同新生儿对光疗敏感度存在差异,部分婴儿中枢神经系统对光线刺激反应更明显。早产儿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更易出现嗜睡表现,通常72小时内逐渐恢复正常觉醒周期。

光疗后需持续观察婴儿精神状态与喂养情况,保持皮肤清洁并加强臀部护理。每2-3小时唤醒喂养确保摄入量,注意维持环境湿度在50%-60%。若嗜睡持续超过24小时伴吸吮无力、体温异常或尿量明显减少,需及时复诊排除低血糖、感染等并发症。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抚触刺激,帮助重建正常睡眠觉醒节律。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的护理要点?

新生儿黄疸蓝光照射的护理要点主要包括保护眼部、维持体温、补充水分、观察皮肤变化及预防感染。

1、眼部保护:

蓝光照射时需使用专用眼罩遮盖新生儿双眼,避免强光对视网膜造成损伤。眼罩应选择柔软透气的材质,每2小时取下检查眼部是否有红肿或分泌物,同时让眼睛短暂休息。操作前需清洁双手,避免污染眼罩内侧。

2、体温监测:

光疗箱温度需维持在32-34℃,每2小时测量新生儿肛温。体温超过37.5℃时应暂停照射,采取物理降温措施。照射期间新生儿仅穿尿布,身体大部分暴露于蓝光下,需注意箱内外温差,避免因散热过快导致体温过低。

3、水分补充:

蓝光照射会加速水分蒸发,需较正常喂养量增加20%-30%的奶量或母乳。每4小时记录出入量,观察尿量及尿液颜色,出现尿量减少或尿色深黄时需及时报告可遵医嘱通过静脉补充葡萄糖溶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皮肤观察:

每日检查全身皮肤是否出现青铜色改变、红斑或皮疹。光疗期间新生儿可能出现暂时性大便稀绿、皮肤轻微干燥脱屑,属正常现象。若发现皮肤破损或出血点,需立即停止照射并处理创面。

5、感染预防:

光疗设备使用前后需用酒精消毒,接触新生儿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脐部未脱落者每日用碘伏消毒2次,臀部排便后及时清洗并涂抹护臀霜。医护人员操作时需佩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蓝光照射期间建议母乳喂养以促进胆红素排泄,母亲可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保持新生儿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每2小时更换体位促进皮肤均匀受光。出院后每日监测皮肤黄染程度,选择自然光线充足处观察,避免阳光直射眼睛。定期复查胆红素值,若发现嗜睡、拒奶等异常表现需立即就医。居家护理时注意维持室温26-28℃,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皮肤摩擦。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时需注意保护眼睛和生殖器、维持体温稳定、保证水分摄入、监测胆红素水平、观察不良反应。蓝光治疗是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有效手段,但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1、眼部防护:

蓝光可能对视网膜造成损伤,治疗期间必须使用专用遮光眼罩覆盖双眼。眼罩需选用柔软透气的医用材质,松紧带固定不宜过紧,每2小时检查眼周皮肤状况,出现压痕需调整松紧度。眼罩脱落或移位需立即重新佩戴。

2、会阴保护:

男性新生儿睾丸组织对蓝光敏感,女性外阴黏膜易受刺激,需使用不含荧光剂的特制尿布覆盖会阴部。尿布外层应为深色不透光材质,内层需保持吸水透气,每次更换需检查皮肤是否发红,出现尿布疹需暂停治疗。

3、体温调节:

蓝光箱温度应维持在36-37℃,治疗期间每1小时测量腋温。体温超过37.5℃需暂时停止照射,体温过低时使用预热毯辅助保温。光疗时新生儿体表水分蒸发加快,皮肤可能出现大理石样花纹,属正常生理反应。

4、喂养管理:

光疗会加速胆红素经肠道排泄,需增加喂养频次至每2小时1次。母乳喂养者按需哺乳,配方奶喂养者每日液体摄入量需增加20%。记录每日尿量应达6-8次,尿色过深提示脱水可能,需静脉补液。

5、疗效监测:

治疗期间每12小时经皮检测胆红素值,血清胆红素下降速度应达1-2mg/dL/天。出现青铜症皮肤灰绿色改变、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需评估是否终止光疗。溶血性黄疸患儿需同步监测血红蛋白变化。

蓝光治疗期间建议母亲继续母乳喂养,乳汁中的抗体有助于增强新生儿免疫力。保持光疗箱清洁,每日用75%酒精擦拭灯管表面。治疗结束后24小时内复查胆红素,预防反弹现象。居家护理需保证自然光线充足的居住环境,每日晒太阳10-15分钟需避开直射时段,注意观察巩膜黄染程度及精神状态,发现嗜睡或拒奶需及时返院复查。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黄疸患者照蓝光治疗后又出现了怎么办?

黄疸患者照蓝光治疗后复发可能与胆红素代谢异常、母乳性黄疸、感染因素、溶血性疾病或肝功能异常有关,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干预。

1、胆红素代谢异常:

新生儿肝脏酶系统发育不完善可能导致胆红素结合障碍,蓝光治疗仅分解已生成的胆红素。建议继续监测黄疸指数,必要时联合白蛋白输注促进胆红素转运,同时保证充足喂养促进肠道排泄。

2、母乳性黄疸:

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能增加肠肝循环,导致胆红素重吸收。暂停母乳喂养3天后观察黄疸变化,改用配方奶期间需注意维持泌乳,黄疸消退后可恢复母乳喂养。

3、细菌或病毒感染:

败血症、尿路感染等可抑制肝酶活性,表现为黄疸反复。需进行血培养、尿常规等检查,确诊后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原发感染,同时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溶血性疾病:

ABO溶血或G6PD缺乏症等可导致持续性溶血,使胆红素生成超过肝脏处理能力。需复查血常规和溶血相关检查,严重者需换血治疗,轻度病例可加强光疗并补充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5、胆汁淤积或肝损伤:

胆道闭锁、肝炎等疾病会导致结合胆红素升高,蓝光治疗对此类黄疸无效。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和肝胆超声明确诊断,胆汁淤积病例需使用熊去氧胆酸,严重胆道闭锁需手术干预。

黄疸复发期间应每日记录皮肤黄染范围变化,保持每日8-12次母乳或配方奶喂养以促进排便。室内自然光照射也有辅助退黄作用,但需避免阳光直射损伤皮肤。母亲饮食需减少胡萝卜素含量高的食物摄入,如胡萝卜、南瓜等。若巩膜黄染明显或伴有嗜睡、拒奶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评估。早产儿或低体重儿更易出现黄疸反复,建议延长住院观察时间至胆红素水平稳定。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热门标签

喉蹼 氟骨症 毛囊瘤 肝纤维化 睑球粘连 上睑下垂 扁平黄色瘤 晶状体损伤 神经纤维肉瘤 扁桃体良性肿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