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量摄入铜可能导致急性铜中毒或慢性铜蓄积中毒,主要损害肝脏、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铜过量与遗传代谢缺陷、长期接触铜制品、职业暴露或药物补充不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黄疸、溶血性贫血或神经精神症状。
急性铜中毒多由误服铜盐或铜污染食物引起,短时间内摄入超过1克铜可引发剧烈呕吐、腹泻伴绿色呕吐物,严重时出现呕血、肾衰竭甚至休克。慢性铜蓄积常见于威尔逊病患者,因ATP7B基因突变导致铜排泄障碍,铜沉积在肝脏可引发肝硬化,沉积在大脑基底节区则表现为震颤、肌张力障碍等锥体外系症状。长期饮用铜管输送的酸性水或使用铜制炊具烹饪酸性食物,可能造成铜离子溶出过量,出现非特异性胃肠不适和轻度溶血。
职业性铜暴露多见于铜矿开采、电镀等行业,吸入铜粉尘可致金属烟热,出现发热、寒战和肌肉酸痛。铜过量会竞争性抑制锌、铁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和免疫力下降。部分研究提示血铜过高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使用含铜宫内节育器的女性可能出现经量增多和盆腔疼痛,需警惕铜过敏反应。
日常应避免用铜器盛放酸性饮料,威尔逊病患者需终身服用青霉胺片或锌制剂促进排铜。出现不明原因肝功异常或神经症状时,建议检测血清铜蓝蛋白和24小时尿铜排泄量。营养补充剂选择时注意铜含量,成人每日铜摄入量不应超过10毫克,儿童应根据体重调整。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