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

宝宝1岁3个月,昨晚开始发烧,今天测温40度,贴了退热贴,但是不管用,看了很多的文章及评论,酒精擦拭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暖宝宝贴多了会上火吗?

暖宝宝贴多了通常不会导致传统意义上的上火,但可能因局部温度过高引发皮肤烫伤或不适。暖宝宝发热原理是通过铁粉氧化反应产生热量,其作用范围局限于皮肤表层,与中医所指的内热上火无直接关联。

正常使用暖宝宝时,温度控制在40-50摄氏度之间,且隔着衣物使用,一般不会造成皮肤损伤。但若长时间直接接触同一部位皮肤,或同时粘贴多个暖宝宝导致局部温度累积,可能造成低温烫伤。表现为皮肤发红、灼痛甚至水疱,这种情况容易被误认为是上火症状。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感觉迟钝者更需警惕此类风险。

极少数体质敏感者可能对暖宝宝内层材料过敏,出现皮肤瘙痒、红疹等反应,这类情况需与上火症状区分。中医理论中的上火多与饮食不当、作息紊乱等内因相关,而暖宝宝引发的症状属于外源性物理刺激,处理方式完全不同。若使用后出现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等典型上火表现,应考虑其他诱因。

使用暖宝宝时建议每2小时更换位置,避免睡眠时使用,皮肤感觉异常立即停用。冬季保暖可配合饮用温热水、增加衣物层次等综合措施,既避免烫伤风险又能提升保暖效果。出现持续性皮肤红肿或全身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可简单归因为上火而延误处理。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酒精性心肌病能抽烟吗?

酒精性心肌病患者不能抽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心肌损伤,加速病情进展,增加心力衰竭和猝死风险。酒精性心肌病是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心肌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

酒精性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细胞已存在结构性损伤,尼古丁和一氧化碳等烟草成分会进一步损害心肌供氧,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肌缺血。吸烟还会促进炎症反应,加速心肌纤维化进程。临床观察显示,继续吸烟的患者心功能恶化速度明显快于戒烟者,住院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

部分患者可能认为少量吸烟影响不大,但研究证实即使每日吸烟少于5支,仍会对心肌产生明显毒性作用。特殊情况下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吸烟会同时加重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负担,可能诱发急性心肺功能衰竭。存在严重尼古丁依赖的患者突然戒烟可能出现戒断反应,这种情况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采用逐步减量法戒烟。

酒精性心肌病患者必须严格戒烟戒酒,同时控制钠盐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和体重变化,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及时就医。可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辅酶Q10等营养素,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改善心功能。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宫寒贴艾灸贴那个部位?

宫寒贴艾灸贴通常贴敷于下腹部的关元穴、气海穴,以及腰骶部的命门穴、肾俞穴等穴位。艾灸贴通过温热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宫寒引起的痛经、畏寒等症状。使用前需确认皮肤无破损,避免低温烫伤,孕妇及经期女性慎用。

1、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是调理妇科疾病的重要穴位。艾灸贴敷于此处可温补下焦阳气,改善宫寒导致的小腹冷痛、月经量少。配合艾叶、干姜等成分的贴剂效果更佳,每日贴敷不超过6小时,皮肤敏感者需缩短时间。

2、气海穴

气海穴在脐下1.5寸,属任脉要穴。贴敷艾灸贴能激发元气运行,缓解宫寒引发的腰膝酸软、白带清稀。建议选择无烟型艾灸贴,避免衣物摩擦移位,贴敷后可用掌心轻揉穴位促进吸收。

3、命门穴

命门穴对应第二腰椎棘突下,贴敷此处可温补肾阳。适用于宫寒伴随手脚冰凉、夜尿频多者,艾灸贴的热力渗透能改善督脉气血运行。若贴后出现皮肤红痒应立即停用,过敏体质者建议先局部试用。

4、肾俞穴

肾俞穴在第二腰椎旁开1.5寸,双侧对称分布。同时贴敷双侧穴位能增强温煦效果,改善宫寒相关的性欲减退、排卵障碍。避免与电热毯等热源叠加使用,糖尿病患者需谨慎控制贴敷温度。

5、八髎穴

八髎穴位于骶骨孔区域,是调理胞宫气血的关键穴位组。大面积贴敷需选用低敏胶布型艾灸贴,尤其适合久坐缺乏运动的宫寒患者。经期血量过多时应暂停使用,防止温补过度导致经期延长。

日常可配合艾草泡脚、适量食用桂圆红枣等温补食材增强效果。长期宫寒症状未缓解或出现异常出血,建议及时就医排查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艾灸贴作为辅助疗法,需避免与活血类药物同用,使用期间注意腹部保暖,忌食生冷刺激食物。

魏碧荷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妇科

急性酒精中毒的处理?

急性酒精中毒需立即停止饮酒并采取侧卧位防止误吸,严重者需就医洗胃或静脉注射纳洛酮。处理方式主要有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酒精代谢、纠正电解质紊乱、保护胃黏膜、监测生命体征。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置于稳定侧卧位,头部稍后仰避免舌根后坠。清除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必要时使用口咽通气道。若出现呼吸抑制或血氧饱和度下降,需立即给予氧气支持,严重者需气管插管辅助呼吸。

2、促进酒精代谢

静脉补充葡萄糖溶液可预防低血糖,同时给予维生素B1注射液预防韦尼克脑病。避免使用利尿剂强行催醒,可通过适量补液加速肾脏排泄。严重中毒者可遵医嘱使用纳洛酮注射液拮抗中枢抑制作用。

3、纠正电解质紊乱

监测血钾、血钠水平,及时补充平衡盐溶液。酒精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可能导致低钠血症,需根据化验结果调整补液方案。合并呕吐者需注意纠正代谢性碱中毒,必要时静脉补充氯化钾。

4、保护胃黏膜

口服铝碳酸镁咀嚼片或静脉注射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预防酒精性胃炎出血。避免盲目洗胃加重黏膜损伤,除非合并其他药物中毒且在1小时内摄入。呕吐严重者可肌注甲氧氯普胺止吐。

5、监测生命体征

每15分钟记录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意识状态。警惕迟发性低血糖或吸入性肺炎,深昏迷者需进行头颅CT排除外伤。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律失常,特别是合并基础心脏病患者。

急性酒精中毒恢复期应避免再次饮酒,24小时内禁食高脂饮食。建议卧床休息至完全清醒,起身时需有人陪同防止跌倒。后续可进行肝功能检查评估损伤程度,长期饮酒者需接受戒酒干预。日常需注意饮酒前摄入主食减缓酒精吸收,控制单次饮酒量不超过40克纯酒精。出现反复呕吐、意识模糊或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时须立即送医。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三伏贴贴哪里去寒气?

三伏贴通常贴敷于背部大椎穴、肺俞穴、脾俞穴、肾俞穴等穴位,有助于驱散体内寒气。三伏贴的使用方法主要有穴位选择、贴敷时间、药物成分、适应症、禁忌症等。

1、穴位选择

三伏贴常贴敷于背部督脉及膀胱经穴位,如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可振奋阳气;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能宣肺散寒;脾俞穴与肾俞穴分别位于第11、第2腰椎棘突旁开1.5寸,可健脾温肾。这些穴位与寒气滞留的脏腑经络密切相关。

2、贴敷时间

每伏期间连续贴敷3天为宜,成人每次保留4-6小时,儿童2-4小时。初伏、中伏、末伏各贴一次,三年为一个疗程。贴敷时间过长可能导致皮肤灼伤,时间过短则药效不足。夏季阳气旺盛时贴敷可借天时增强疗效。

3、药物成分

三伏贴多含白芥子、细辛、甘遂等辛温药材,白芥子能温肺化痰,细辛可散寒通窍,甘遂能逐水消肿。现代制剂常加入延胡索以活血止痛,或配伍生姜汁增强透皮吸收。药物配伍需遵循中医辨证原则。

4、适应症

适用于虚寒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胃寒腹痛、关节冷痛、宫寒痛经等寒证。对冬季易发夏季缓解的寒性疾病效果显著。贴敷前需经中医师辨证,确认属阳虚寒凝证型。

5、禁忌症

皮肤破损、过敏体质、发热患者禁用。孕妇禁用腰骶部穴位贴敷。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者慎用。贴敷后出现皮肤水疱需立即停用。阴虚火旺体质者可能加重口干咽痛等症状。

使用三伏贴期间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注意保暖防寒。贴敷后6小时内不宜洗澡,局部皮肤微红属正常现象。若出现明显灼痛或瘙痒需及时揭除。建议配合艾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增强疗效。慢性病患者需坚持规范治疗,不可完全依赖三伏贴。贴敷前后保持作息规律,适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每年定期贴敷效果更佳,但需根据体质变化调整方案。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热门标签

间皮瘤 无痛人流 前列腺炎 颧骨骨折 精原细胞瘤 化脓性眼内炎 脊髓型颈椎病 卵巢甲状腺肿 多囊卵巢综合症 2型糖尿病性低血糖性昏迷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