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

小孩8个月;生病;呕吐、发烧、腹泻、吃什么药好?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十一个月宝宝发烧咳嗽怎么办??

十一个月宝宝发烧咳嗽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调整饮食、保持环境舒适、遵医嘱用药等方式缓解。发烧咳嗽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过敏反应、中耳炎等因素有关。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宝宝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贴,但需避免长时间使用。监测体温变化,若持续高热或反复发热应及时就医。物理降温期间注意观察宝宝精神状态,避免过度包裹衣物影响散热。

2、补充水分

少量多次喂食温水或母乳,维持体液平衡。可适当给予稀释后的苹果汁或米汤,避免含糖饮料。观察排尿情况,若出现尿量减少或尿液颜色加深需警惕脱水。哺乳期母亲应增加自身水分摄入,保证母乳充足供应。

3、调整饮食

选择易消化的米糊、蔬菜泥等半流质食物,避免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咳嗽期间暂停添加新辅食。可适量食用蒸梨、白萝卜汤等润肺食材,但需确认无相关食物过敏史。进食后保持直立体位30分钟预防呛咳。

4、保持环境舒适

维持室温20-24摄氏度,湿度50%-60%为宜。每日通风2-3次,避免冷风直吹。使用加湿器时注意定期清洁,防止微生物滋生。避免接触烟雾、粉尘等刺激物,夜间可适当抬高床头缓解咳嗽。

5、遵医嘱用药

细菌感染时可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洛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咳嗽剧烈可选用小儿止咳糖浆、氨溴索口服溶液等祛痰止咳药。发热时按医嘱服用布洛芬混悬滴剂或对乙酰氨基酚滴剂。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循剂量要求,禁止自行调整用药方案。

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精神状态、进食情况和症状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呼吸急促、嘴唇发绀、嗜睡或烦躁不安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恢复期保持充足休息,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定期清洁宝宝手部及玩具,避免交叉感染。哺乳期母亲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必要时可咨询儿科医生进行营养补充。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十一个月宝宝发烧38度怎么办?

十一个月宝宝发烧38度可通过物理降温、调整饮食、补充水分、观察症状、遵医嘱用药等方式处理。发烧通常由感染、环境因素、疫苗接种、出牙期反应、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宝宝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重复进行擦拭,每次持续10-15分钟。同时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减少衣物包裹,选择透气棉质衣物。若宝宝出现寒战需暂停擦拭并保暖。

2、调整饮食

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稀释后的苹果泥、母乳或配方奶。少量多次喂养,每次30-50毫升,间隔1-2小时。避免高糖、高脂肪及生冷食物。若出现呕吐可暂停进食1小时后再尝试。家长需记录每日进食量与食物种类。

3、补充水分

每15-20分钟给予5-10毫升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24小时总饮水量需达到100-150毫升/公斤体重。观察尿量应保持每3-4小时排尿一次,尿液呈淡黄色。可使用滴管或小勺缓慢喂水,避免呛咳。若持续拒绝饮水需就医。

4、观察症状

每小时测量体温并记录,注意有无皮疹、抽搐、呼吸急促等伴随症状。监测精神状态是否出现嗜睡或异常烦躁。记录发热持续时间与热峰变化。家长需特别关注囟门是否膨隆、四肢是否出现花纹样改变等危重征兆。

5、遵医嘱用药

体温超过38.5度或伴明显不适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或小儿退热栓。禁止交替使用不同退热药,两次用药需间隔4-6小时。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若2小时内未下降需复诊。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激素类药物。

保持宝宝卧床休息,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20分钟。使用加湿器维持湿度在50%-60%,定期清洁鼻腔分泌物。发热期间暂停疫苗接种,痊愈后1周再补种。若发热持续超过48小时、体温超过39度或出现拒食、嗜睡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恢复期可逐步增加南瓜粥、蒸蛋羹等营养食物,避免剧烈活动。

许瑞英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十岁小孩发烧39度怎么办?

十岁儿童发热39摄氏度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使用退热药物、观察伴随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发热通常由感染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免疫反应、环境因素、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儿童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重复进行擦拭直至体温下降,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若儿童出现寒战需停止物理降温并注意保暖。

2、补充水分

发热会导致体液流失加快,建议家长每2小时给儿童饮用100-200毫升温水,也可适量补充口服补液盐或稀释的苹果汁。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冷饮,观察儿童排尿情况,若6小时无排尿需警惕脱水。

3、使用退热药物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如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小儿退热栓等。家长需严格按说明书剂量给药,两种退热药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类药物。

4、观察伴随症状

家长需记录发热持续时间、热型及伴随症状,如出现皮疹、呕吐、抽搐、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特别关注颈部僵硬、呼吸急促、尿量减少等危险信号,这些可能提示脑膜炎、肺炎或严重脱水等并发症。

5、及时就医

发热超过72小时或体温持续高于40摄氏度需急诊处理。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可明确感染类型,细菌性感染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病毒感染通常对症治疗,支原体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颗粒。

发热期间建议儿童卧床休息,穿着宽松棉质衣物,保持每日睡眠10-12小时。饮食选择小米粥、蒸蛋羹等易消化食物,避免油腻辛辣。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活动量,若体温反复或出现新症状需复诊。家长应每日监测体温3-4次,做好发热日记记录用药时间与效果。

许瑞英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十岁孩子晚上睡觉哭闹怎么回事?

十岁孩子晚上睡觉哭闹可能由睡眠环境不适、心理压力、缺钙、鼻塞或腺样体肥大、癫痫发作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调整睡眠习惯、心理疏导、补钙治疗、药物干预或手术等方式改善。

1、睡眠环境不适

卧室光线过强、噪音干扰或床具不适可能导致孩子睡眠浅易惊醒。建议家长保持室温20-24摄氏度,使用遮光窗帘,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若伴随入睡困难,可尝试睡前1小时停止使用电子设备,饮用适量温牛奶。

2、心理压力

学业竞争、家庭矛盾或校园欺凌等心理因素易引发夜惊。家长需观察孩子日间情绪变化,通过绘画、日记等方式帮助宣泄压力。若持续1个月以上,可考虑心理咨询,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小儿七星茶颗粒等中成药调节神经功能。

3、缺钙

快速生长期钙摄入不足可能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夜间多汗、磨牙伴哭闹,可通过骨密度检查确诊。建议每日补充300-500ml牛奶,配合维生素D滴剂促进吸收,严重缺钙时需使用碳酸钙D3颗粒。

4、鼻塞或腺样体肥大

过敏性鼻炎或腺样体增生会导致通气障碍引发睡眠中断。特征为张口呼吸、打鼾声明显,可通过鼻内镜检查确诊。轻症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缓解,中重度腺样体肥大需行等离子消融术。

5、癫痫发作

夜间额叶癫痫可能出现睡眠中突然哭叫、四肢抽动,脑电图检查可鉴别。确诊后需长期服用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控制发作,避免过度疲劳和闪光刺激。家长应记录发作时长和频次供医生参考。

建议家长建立固定睡前程序,包括温水浴、亲子阅读等放松活动。晚餐避免油腻食物,卧室可放置温湿度计监测环境。若每周夜醒超过3次或伴随发热、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儿科或神经内科。日常可补充含镁、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全麦面包,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功能。

许瑞英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十岁孩子每晚尿床应该怎么办?

十岁孩子每晚尿床可通过调整生活习惯、膀胱训练、心理疏导、药物治疗、中医调理等方式改善。夜遗尿通常由遗传因素、膀胱容量小、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心理压力、泌尿系统感染等原因引起。

1、调整生活习惯

限制睡前两小时饮水量,避免摄入含咖啡因或利尿作用的饮料。晚餐减少高盐食物,睡前排空膀胱。家长需帮助孩子建立规律作息,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记录排尿日记有助于分析诱因,连续记录一周液体摄入量和尿床频率。

2、膀胱训练

白天进行延迟排尿练习,逐渐延长两次排尿间隔至3-4小时。排尿中断训练可增强膀胱括约肌控制力,排尿过程中让孩子尝试暂停尿流几秒钟。家长需监督孩子完成每日盆底肌收缩训练,每次收缩维持5秒,重复10次为一组。

3、心理疏导

避免因尿床责备孩子,减轻其羞耻感和焦虑情绪。采用奖励机制对干床夜晚给予积极反馈,如贴纸奖励。家长需与学校老师沟通,避免公开讨论尿床问题。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师帮助,处理可能存在的校园欺凌等心理诱因。

4、药物治疗

醋酸去氨加压素片适用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型夜遗尿,能减少夜间尿液生成。奥昔布宁缓释片可缓解膀胱过度活动,改善功能性膀胱容量。托特罗定片能抑制逼尿肌过度收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血压和电解质水平。

5、中医调理

针灸选取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调节肾气不足。艾灸肾俞穴可温补肾阳,每周进行2-3次。中医辨证使用缩泉丸治疗肾气不固型遗尿,桑螵蛸散适用于心肾不交型。推拿可采用揉丹田、按揉龟尾等手法,每日睡前操作15分钟。

家长应保持耐心,多数儿童遗尿会随年龄增长自愈。准备防水床垫保护层减少清洁负担,避免夜间唤醒打断睡眠周期。冬季注意卧室保暖,寒冷可能加重遗尿症状。定期随访儿科或泌尿外科医生,排除脊柱裂等器质性疾病。建立健康的如厕习惯需要长期坚持,联合行为干预和医疗手段效果更佳。

张文同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外科

热门标签

天花 垂体癌 酒糟鼻 乳糜胸 包皮过长 两性畸形 扭转痉挛 卡波西肉瘤 难治性癫痫 嗜铬细胞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