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常见的热型包括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回归热等。
稽留热表现为体温持续维持在39-40摄氏度的高水平,24小时内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等疾病。弛张热体温在39摄氏度以上,24小时内波动超过1摄氏度,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多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可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39摄氏度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骤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发热期间应卧床休息,适量补充水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必要时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监测桡动脉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局部血肿、动脉痉挛、血栓形成、感染和神经损伤。
1、局部血肿穿刺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壁导致血液渗出,形成皮下血肿。表现为穿刺点周围皮肤青紫、肿胀伴压痛。轻度血肿可通过局部压迫止血,冷敷减轻肿胀。若血肿持续增大或压迫邻近神经血管,需及时就医处理。
2、动脉痉挛反复穿刺或导管刺激可能引发动脉平滑肌收缩,导致远端肢体苍白、疼痛及脉搏减弱。解除压迫后通常能自行缓解,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硝酸甘油贴剂或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扩张血管。
3、血栓形成导管留置可能激活血小板聚集,形成动脉内血栓。患者可能出现肢体远端皮温降低、毛细血管充盈延迟。预防性使用肝素钠注射液冲洗导管,发现血栓需立即拔除导管并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
4、感染操作消毒不彻底或导管维护不当可能引发局部感染,表现为穿刺点红肿、脓性分泌物或发热。需取分泌物培养后使用头孢呋辛酯片或莫匹罗星软膏,严重感染者需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
5、神经损伤穿刺过深可能损伤邻近的正中神经,导致拇指对掌功能障碍或手指麻木。多数为暂时性损伤,可口服甲钴胺片营养神经,配合康复训练。永久性损伤需神经外科会诊。
监测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选择22G以下细针穿刺,单次穿刺失败需更换部位。导管留置期间每日评估肢体血运,出现剧烈疼痛、感觉异常或皮肤苍白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拔除导管后按压15分钟以上,24小时内避免穿刺侧肢体提重物。高血压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加强观察,必要时使用透明敷料便于持续观察穿刺点。
细菌性扁桃体炎通常与链球菌感染、免疫力下降、邻近器官炎症扩散等因素有关。
细菌性扁桃体炎多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直接侵袭扁桃体黏膜引发,当人体因熬夜、受凉或压力过大导致免疫力降低时,病原体更易乘虚而入。邻近的鼻窦炎、龋齿等病灶的炎症也可能通过淋巴或血液循环扩散至扁桃体。患者常表现为咽痛剧烈、吞咽困难,伴有高热、颌下淋巴结肿痛,扁桃体表面可见脓性渗出物。临床常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洛颗粒、青霉素V钾片等抗生素治疗,需配合咽拭子培养确定致病菌。
发病期间应保持口腔清洁,多饮温水,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症状加重时及时复查血常规。
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变部位主要在甲状腺。甲状腺是位于颈部前方的内分泌器官,形似蝴蝶,负责分泌甲状腺激素调节代谢。
1、甲状腺位置甲状腺位于颈前部喉结下方,气管两侧,由左右两叶和峡部组成。成年人的甲状腺重约20-30克,吞咽时可随喉部上下移动。甲状腺通过分泌甲状腺激素参与调节人体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重要功能。
2、激素分泌异常甲亢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常见病因包括格雷夫斯病、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等。这些疾病导致甲状腺滤泡细胞功能亢进,过度合成和释放甲状腺激素入血,引发全身代谢亢进症状。
3、局部体征表现部分甲亢患者会出现甲状腺肿大,表现为颈部增粗或触及肿块。格雷夫斯病患者可能伴有眼球突出等眼部病变。甲状腺触诊可发现腺体质地变硬、血管杂音等异常体征。
4、全身影响范围虽然病变位于甲状腺,但过量甲状腺激素会作用于全身各器官。常见表现包括心悸、手抖、多汗、体重下降等代谢亢进症状,以及情绪易激动、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
5、相关并发症长期未控制的甲亢可能引发甲亢性心脏病、骨质疏松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出现甲状腺危象,表现为高热、心率过快、意识障碍等,需紧急救治。
甲亢患者应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摄入含碘量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保证充足休息,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遵医嘱规范使用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抗甲状腺药物。若出现心悸加重、持续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脊髓损伤常见并发症主要有压疮、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骨质疏松等。脊髓损伤通常由外伤、血管病变、肿瘤压迫等因素引起,需根据具体并发症类型采取针对性治疗。
1、压疮脊髓损伤患者因长期卧床或坐轮椅,局部皮肤持续受压可能导致压疮。压疮多发生在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表现为皮肤发红、溃烂甚至坏死。预防压疮需定期翻身,使用气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康复新液、莫匹罗星软膏、磺胺嘧啶银乳膏等药物。
2、尿路感染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易引发尿路感染,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疼痛、发热等症状。患者需规律排尿,保持会阴清洁,必要时留置导尿管。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药物。
3、深静脉血栓脊髓损伤患者活动受限,血流缓慢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预防需穿戴弹力袜,进行被动肢体活动。治疗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
4、肺部感染脊髓损伤后呼吸肌无力可能导致排痰困难,引发肺部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预防需定期翻身拍背,进行呼吸训练。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盐酸莫西沙星片、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药物。
5、骨质疏松脊髓损伤后长期制动可引发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预防需保证钙和维生素D摄入,进行适度负重训练。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碳酸钙D3片、骨化三醇软胶囊等药物。
脊髓损伤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并发症发生情况。家属应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饮食上需保证充足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控制体重避免肥胖。适当进行被动或主动康复训练,改善肢体功能。出现发热、疼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