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

六岁小孩睡觉头上背上出冷汗,白天脚冰凉的,精神蛮好的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婴儿营养不良会造成手脚冰凉吗?

婴儿营养不良可能会造成手脚冰凉。

营养不良可能导致体内能量供应不足,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引起手脚冰凉。婴儿营养不良通常与喂养不当、消化吸收不良或疾病消耗有关。长期营养不良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导致体重增长缓慢、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部分婴儿手脚冰凉可能与营养不良无关,而是由其他原因引起,如环境温度过低、穿着过少或先天性心脏病等。若婴儿手脚冰凉伴随面色苍白、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建议家长定期监测婴儿生长发育情况,保证均衡营养摄入,注意保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宝宝发烧后出冷汗怎么回事 宝宝发烧要及时调理?

宝宝发烧后出冷汗可能与体温调节异常、退热药物作用、低血糖等因素有关。

发烧时体温升高会导致出汗增多,这是机体自我调节的一种表现。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等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退热作用,用药后可能出现出汗增多现象。低血糖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也会引发冷汗,常见于进食不足或呕吐腹泻的患儿。部分病毒感染如幼儿急疹在退热期会伴随全身出汗和皮疹出现。

建议家长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衣物,适当补充温开水或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密切观察精神状态,若持续嗜睡或拒食需及时就医。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2岁宝宝发烧手脚冰凉但是体温高怎么办?

2岁宝宝发烧手脚冰凉但体温高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

发烧时手脚冰凉但体温高可能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末梢循环不良、感染等因素有关。物理降温可使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药物退热需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小儿退热栓等药物,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伴随咳嗽、腹泻等症状,需完善血常规等检查明确病因。

建议家长密切监测体温变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补充水分,避免过度包裹衣物。

周小凤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六岁儿童发烧怎么办?

六岁儿童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合理用药、观察症状、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儿童发烧通常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受凉、免疫反应、中暑等原因引起。

1、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擦拭儿童额头、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流经部位,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重复进行擦拭直至体温下降,同时保持室内通风,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物理降温适用于体温未超过38.5摄氏度的低热情况,若儿童出现寒战应立即停止。

2、补充水分

发烧会导致体内水分流失加快,应少量多次给予温开水、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每15-20分钟补充50-100毫升液体,观察排尿情况。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冷饮,可适当给予稀释的鲜榨果汁。若儿童出现呕吐或腹泻,需更严格监测脱水症状。

3、合理用药

体温超过38.5摄氏度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常见药物包括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小儿退热栓等。不同退热药物需间隔4-6小时使用,24小时内不超过4次。用药后30分钟复测体温,禁止同时使用多种退热药或超剂量用药。

4、观察症状

记录发热时间、最高温度、发热间隔等基本信息,同时注意是否伴随皮疹、抽搐、意识模糊、呼吸急促等危险症状。观察儿童精神状态、进食情况、活动能力等变化。若发热持续超过72小时或体温反复超过40摄氏度需高度重视。

5、及时就医

出现高热惊厥、喷射性呕吐、颈部僵硬、皮肤瘀斑、尿量明显减少等严重症状时,应立即前往急诊。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摄氏度,或任何年龄儿童发热伴持续哭闹、嗜睡、拒绝饮水等情况,均需尽快儿科就诊。就医时携带体温记录和已用药信息。

儿童发烧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粥类、面条、蒸蛋等食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腐。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包裹衣物。恢复期可逐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维持室内空气湿度在50%-60%。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变化,发热消退后仍应观察2-3天,注意有无咳嗽、耳痛等继发症状。退热后24小时内不宜送幼儿园或学校,防止交叉感染。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手背上有小红点怎么回事?

手背上有小红点可能与蚊虫叮咬、过敏反应、湿疹、真菌感染、血管瘤等因素有关。

1、蚊虫叮咬

蚊虫叮咬是手背出现小红点的常见原因,多发生在夏季或户外活动后。昆虫唾液中的蛋白质会引发局部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红色丘疹,常伴有瘙痒感。通常无需特殊处理,避免抓挠可防止继发感染,瘙痒明显时可冷敷缓解。

2、过敏反应

接触洗涤剂、金属饰品或某些植物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手背散在红色斑疹或丘疹。过敏原刺激会导致组胺释放,引起血管扩张和炎症反应。需立即脱离过敏原,用清水冲洗患处,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

3、湿疹

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时,手背可能出现密集红色小丘疹伴渗出倾向。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与免疫异常是主要诱因,干燥环境或频繁接触化学物质会加重症状。建议保持皮肤湿润,避免过度清洁,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外用糖皮质激素。

4、真菌感染

红色毛癣菌等真菌感染可能引起手背环状红斑,边缘隆起伴脱屑。温暖潮湿环境易滋生真菌,可通过接触传播。确诊需进行真菌镜检,治疗可遵医嘱使用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同时需保持患处干燥清洁。

5、血管瘤

樱桃状血管瘤表现为手背鲜红色小丘疹,属于良性毛细血管增生。多见于中老年人,可能与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殖有关。通常无须治疗,若影响外观或反复出血,可通过激光或冷冻等物理方法去除。

日常需注意手部防护,接触化学品时佩戴手套,避免过度搔抓患处。建议观察红点是否伴随肿胀、疼痛或扩散,持续两周不消退或加重时应及时就诊皮肤科,必要时进行皮肤镜、过敏原检测等检查。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有助于增强皮肤抵抗力,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可能帮助修复皮肤屏障。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热门标签

心悸 喉水肿 虹膜囊肿 角膜擦伤 脊柱肿瘤 腕管综合征 女性尖锐湿疣 急性肾盂肾炎 外耳道真菌病 门静脉血栓形成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