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牵引主要适用于骨折复位、关节脱位矫正、肢体畸形矫正等情况。主要有骨折不稳定、关节脱位无法手法复位、严重肢体短缩、术前临时固定、炎症或肿瘤导致的骨破坏等适应症。
1、骨折不稳定粉碎性骨折或开放性骨折因骨块移位严重,手法复位难以维持稳定性时需采用骨牵引。通过持续牵拉力使骨折端保持对位,常见于股骨干骨折、胫腓骨骨折等。牵引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片调整重量,通常配合石膏或外固定架使用。
2、关节脱位无法手法复位陈旧性肩关节脱位或髋关节脱位因软组织挛缩,常规手法复位失败时可尝试骨牵引。通过逐步增加牵引力松解粘连组织,常见跟骨牵引治疗髋关节后脱位。需注意避免过度牵引导致神经血管损伤。
3、严重肢体短缩下肢不等长超过3厘米可能影响步态,可通过骨牵引进行肢体延长。常见于小儿麻痹后遗症或骨骺损伤患者,采用Ilizarov技术逐步牵拉促进新骨形成。每日延长幅度需控制在1毫米以内。
4、术前临时固定复杂骨盆骨折或脊柱骨折需手术但存在休克风险时,可先行骨牵引稳定病情。胫骨结节牵引能缓解骨盆骨折疼痛,颅骨牵引用于颈椎骨折防止脊髓二次损伤。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行确定性手术。
5、炎症或肿瘤导致的骨破坏慢性骨髓炎或骨肿瘤造成病理性骨折时,骨牵引可维持肢体长度并减轻疼痛。同时需配合抗生素或放化疗控制原发病。牵引针道需每日消毒预防感染。
实施骨牵引期间应保持针道清洁干燥,每日用碘伏消毒避免感染。观察末梢血运和感觉变化,防止牵引过度导致神经麻痹。定期拍摄X线片评估复位效果,牵引重量需根据肌肉强度逐步调整。卧床期间需进行踝泵锻炼预防深静脉血栓,加强营养摄入促进骨愈合。拆除牵引装置后应循序渐进进行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跟骨牵引的步骤主要有术前评估、定位标记、消毒麻醉、钻孔固定、牵引装置安装。
1、术前评估需通过X线片确认骨折类型及移位程度,评估软组织损伤情况。检查足背动脉搏动及末梢血运,排除血管神经损伤风险。测量跟骨宽度选择合适牵引针规格,通常成人使用3-4毫米斯氏针。
2、定位标记在跟骨结节下1.5厘米、后缘前2厘米处确定进针点,避免损伤腓肠神经及跟腱。用龙胆紫标记双侧进针点,保持与足底平面呈15度仰角。定位后需再次透视确认,确保进针路径避开距下关节面。
3、消毒麻醉采用碘伏溶液由内向外环形消毒三遍,铺无菌洞巾。使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至骨膜层,麻醉范围需覆盖预定穿刺路径。麻醉生效后以尖刀片作3毫米皮肤小切口,减少针道周围软组织张力。
4、钻孔固定持电钻以低速模式垂直标记方向穿透皮质,进针时保持持续冷却避免骨灼伤。针尖穿出对侧皮质后敲击使两侧外露长度均等,套入无菌橡胶瓶盖保护针尾。术中需多次透视确认牵引针平行踝关节轴线,避免内外翻偏差。
5、牵引装置安装连接牵引弓与滑轮系统,初始重量设置为体重的1/7-1/10。调整下肢支架保持膝关节屈曲20度,防止腓总神经受压。每日检查针道有无渗出,定期拍摄X线片监测复位情况,通常维持4-6周。
术后需保持针道清洁干燥,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后覆盖无菌敷料。早期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牵引期间避免负重活动。定期复查调整牵引重量,观察末梢感觉运动功能。拆除牵引装置后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配合物理治疗促进功能恢复。饮食需保证充足蛋白质和钙质摄入,有助于骨折愈合。
颅骨牵引术后护理需重点关注伤口管理、体位调整、牵引装置维护、并发症预防及营养支持。主要措施有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时翻身避免压疮、检查牵引力线稳定性、观察神经症状变化、补充高蛋白饮食。
1、伤口护理术后每日用无菌生理盐水清洁颅骨钉道入口,观察有无渗液或红肿。钉道周围涂抹碘伏消毒,覆盖透气敷料。若出现局部发热、脓性分泌物或剧烈疼痛,提示可能存在感染,需立即通知医生处理。牵引期间禁止自行触碰或调整颅骨钉位置。
2、体位管理保持头颈部与牵引力线方向一致,使用软枕支撑颈肩部。每2小时协助患者轴向翻身一次,避免拖拽头部。侧卧时用枕头维持脊柱中立位,防止牵引重量偏移。床尾可抬高15-20度作为反牵引,但需确保患者无滑脱风险。
3、装置维护每日检查牵引绳是否在滑轮槽内,砝码悬空无阻碍。测量两侧颅骨钉外露长度是否对称,误差超过3毫米需调整。牵引重量通常维持4-6公斤,不可随意增减。发现绳索磨损、砝码松动或支架移位时,应及时联系医护人员处理。
4、并发症监测观察有无头痛加剧、视力模糊等颅内压增高表现,警惕硬膜外血肿。检查四肢肌力和感觉,早期识别脊髓压迫。定时测量体温,预防坠积性肺炎和尿路感染。长期卧床者需进行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
5、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或软食,如鱼肉泥、蒸蛋、果蔬汁等,促进伤口愈合。钙质摄入量每日不低于800毫克,可食用乳制品、豆腐等。少食多餐避免呛咳,进食时保持半卧位。糖尿病患者需监测血糖,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术后康复期需持续佩戴颈托2-3个月,逐步进行颈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复位情况,牵引通常维持4-6周。家属应协助患者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保持环境无障碍物,配备助行器辅助下床活动。出现眩晕、步态不稳等异常需立即复诊。
骨折牵引治疗期间需注意牵引力调整、皮肤护理、体位管理、功能锻炼和并发症监测。牵引是通过外力牵拉骨折端以复位固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股骨、胫骨等长骨骨折。
1、牵引力调整牵引重量需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精确计算,初期可能需较大重量复位,后期逐渐减重维持。每日检查滑轮绳索是否顺畅,砝码位置需悬空避免触碰。牵引过程中定期拍摄X线片确认复位效果,出现过度牵引或复位不良时需及时调整。儿童骨骼生长快,需更频繁复查调整。
2、皮肤护理骨牵引针孔处每日用碘伏消毒两次,观察有无渗液或红肿。胶布牵引需每3天更换粘贴部位,避免皮肤过敏。骶尾部等骨突处垫软枕预防压疮,每2小时协助患者抬臀减压。出现水疱或破损时暂停牵引,待皮肤修复后继续治疗。
3、体位管理保持牵引肢体外展中立位,胫骨结节牵引时膝关节屈曲20度。床头抬高不超过30度防止身体下滑。翻身时需维持牵引轴线一致,避免扭曲导致复位失效。使用布朗架时注意足跟悬空,防止跟腱挛缩。
4、功能锻炼牵引24小时后开始肌肉等长收缩训练,每日3组每组15次。未固定关节需主动屈伸活动,如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上肢骨折者可坐起进行握力球训练。拆除牵引后逐步过渡到负重练习,配合物理治疗恢复关节活动度。
5、并发症监测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和趾端血运,警惕血管神经损伤。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异超过2厘米需排查过度牵引。长期卧床者定期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出现牵引针松动、剧烈疼痛或发热时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骨折牵引期间需保证高蛋白饮食,每日摄入牛奶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促进骨痂形成。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时避免与富含草酸的菠菜同食。卧床期间每日饮水不少于2000毫升预防泌尿系感染。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使用缓泻剂。心理上需鼓励患者坚持治疗,通过听音乐阅读等方式缓解焦虑情绪。家属应协助完成日常清洁和功能锻炼,定期复诊评估骨折愈合进度。
腰椎压迫神经可通过骨盆牵引、机械牵引、悬吊牵引、手法牵引、重力牵引等方式治疗。腰椎压迫神经通常由椎间盘突出、腰椎退行性变、外伤、肿瘤压迫、先天性椎管狭窄等原因引起。
1、骨盆牵引:
患者平卧于牵引床,用骨盆带固定髂嵴部位,通过滑轮装置施加纵向拉力。牵引重量通常从体重的1/4开始逐渐增加,单次牵引时间20-30分钟。这种方式能有效减轻椎间盘压力,缓解神经根受压症状,适用于轻中度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2、机械牵引:
采用电动牵引床实现自动化控制,可精确调节牵引力度和角度。机械牵引具有间歇牵引模式,通过牵拉-放松的循环动作模拟手法治疗,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物质吸收。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避免过度牵引造成软组织损伤。
3、悬吊牵引:
利用患者自身重量作为牵引力源,通过悬吊装置使身体部分悬空。这种方式能主动激活腰背肌群,在减压的同时增强核心稳定性。悬吊角度可调节为30-60度,适合年轻患者及需要功能训练的人群,但严重骨质疏松者禁用。
4、手法牵引:
由专业医师通过特定手法实施,包括仰卧位纵向牵引和侧卧位旋转牵引等技术。手法牵引能精准调整椎间关节位置,解除神经根卡压,常配合推拿手法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急性期神经水肿或椎管严重狭窄者不宜采用。
5、重力牵引:
利用倒立床或反重力跑步机等设备,通过改变体位使腰椎处于减压状态。倒立角度一般控制在15-30度,每次治疗10-15分钟。这种方式能利用重力作用扩大椎间隙,特别适合久坐办公人群,但高血压、青光眼患者需谨慎使用。
腰椎牵引治疗期间应避免提重物和剧烈扭转动作,睡硬板床时可在膝下垫枕保持腰椎生理曲度。建议每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飞燕式等动作,每次15-20分钟。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多食用牛奶、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控制体重以减轻腰椎负荷。急性疼痛期可局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下肢肌力下降需及时就医。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