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我小孩今年1岁半了,近段时间不好好吃饭,晚上睡觉又不踏实,一夜醒几次,白天还闹人,黏人。请问这是怎么

| 3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申兰阔 住院医师
冠县城关镇卫生院
立即预约
邹毅 住院医师
浦城县枫溪卫生院
立即预约
杨会先 主治医师
献县淮镇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喉咙里有粘液又不是痰是什么?

喉咙里有粘液感但非痰液,可能由慢性咽炎、胃食管反流、过敏性鼻炎、环境刺激或咽喉部囊肿等因素引起。

1、慢性咽炎:

咽喉黏膜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黏液分泌增多,常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干燥或粘液附着。这类情况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保持口腔湿润,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清咽利喉类中成药。

2、胃食管反流:

胃酸反流刺激咽喉部黏膜可引起黏液分泌异常,多伴有烧心、反酸等症状。夜间抬高床头、避免饱餐后平卧等生活方式调整能缓解症状,严重者需遵医嘱使用抑酸药物。

3、过敏性鼻炎:

鼻后滴漏综合征会导致鼻腔分泌物倒流至咽喉,形成粘液感。明确过敏原后应减少接触,使用抗组胺药物或鼻用激素可改善症状,同时建议加强鼻腔冲洗。

4、环境刺激:

干燥空气、粉尘或化学气体刺激可引发咽喉保护性黏液分泌。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佩戴口罩防护,多饮温水有助于缓解不适。

5、咽喉部囊肿:

少见情况下,咽喉部的黏液腺囊肿或潴留囊肿会导致局部粘液积聚。囊肿较小且无症状时可观察,若持续增大或影响呼吸需耳鼻喉科评估是否需手术切除。

日常建议每日饮用1500-2000毫升温水,避免吸烟饮酒及过度用嗓。可尝试用淡盐水漱口,饮食选择银耳羹、雪梨等润喉食材。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伴随症状,应及时进行喉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晨起空腹时饮用少量蜂蜜水有助于缓解咽喉干燥,但糖尿病患者需谨慎。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能增强咽喉部黏膜抵抗力。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眼白充血很红又不痛什么原因?

眼白充血发红但不疼痛可能由结膜下出血、干眼症、过敏性结膜炎、疲劳用眼、环境刺激等因素引起。

1、结膜下出血:

毛细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入结膜下空间,常见于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高行为,或轻微外伤。表现为边界清晰的鲜红色斑块,无痛感,通常2-3周可自行吸收。避免揉眼,48小时内冷敷可帮助止血。

2、干眼症:

泪液分泌不足或蒸发过快导致结膜干燥充血,常见于长期屏幕使用、空调环境或激素变化。表现为弥漫性红血丝伴随异物感,可通过人工泪液缓解。增加眨眼频率、使用加湿器有助于改善症状。

3、过敏性结膜炎:

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引发的免疫反应,典型表现为双眼球结膜弥漫性充血伴瘙痒。避免接触过敏源,冷敷可减轻充血,严重时需使用抗组胺滴眼液。

4、疲劳用眼:

长时间聚焦导致睫状肌痉挛和结膜血管扩张,常见于熬夜或持续近距离用眼。表现为双眼外侧血管网状充血,适当闭眼休息或远眺可缓解,每小时建议休息5分钟。

5、环境刺激:

烟雾、强风、紫外线等物理刺激可引发结膜血管反应性扩张。表现为均匀性轻度充血,脱离刺激环境后通常自行消退。佩戴防护镜可预防复发,游泳时建议使用密封泳镜。

建议保持充足睡眠,每日热敷眼部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胡萝卜、菠菜和Omega-3深海鱼,避免辛辣食物刺激血管。室内湿度维持在40%-60%,使用电子设备时遵循20-20-20法则每20分钟看20英尺外20秒。若充血持续超过两周或出现视力变化,需及时眼科就诊排除巩膜炎等疾病。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新生儿受惊吓睡不踏实怎么办?

新生儿受惊吓睡不踏实可通过调整环境、襁褓包裹、声音安抚、肌肤接触、补充维生素D等方式缓解。通常由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环境刺激、缺乏安全感、生理需求未满足、维生素D缺乏等原因引起。

1、调整环境:

保持卧室光线柔和,避免强光直射;室温控制在24-26摄氏度,湿度维持在50%-60%;减少突然的声响或震动,如关门声、手机铃声等。这些措施能降低外界刺激对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冲击。

2、襁褓包裹:

使用纯棉襁褓巾适度包裹婴儿上肢,模拟子宫环境增加安全感。注意下肢需保留活动空间,避免髋关节发育受限。包裹时松紧度以能插入两根手指为宜,过紧可能影响呼吸。

3、声音安抚:

播放白噪音或轻柔音乐,音量控制在50分贝以下。母亲哼唱摇篮曲或发出"嘘"声节奏性安抚效果更佳,这些声音能激活婴儿的镇静反射,心率可下降10-15次/分钟。

4、肌肤接触:

每天进行1-2小时袋鼠式护理,让婴儿只穿尿不湿俯卧于母亲裸露的胸前。这种接触能稳定婴儿体温、呼吸和心率,促进催产素分泌,使睡眠持续时间延长30%以上。

5、补充维生素D:

足月儿每日需补充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3。维生素D参与神经递质合成,缺乏可能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建议在上午服用,避免影响夜间褪黑素分泌。

哺乳期母亲需保持饮食均衡,适量增加核桃、深海鱼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避免摄入含咖啡因的饮品。白天可让婴儿进行俯卧抬头练习,每次3-5分钟,每日2-3次,有助于神经系统发育。夜间睡眠建议采用仰卧位,婴儿床不宜放置毛绒玩具或过厚被褥。如持续出现频繁惊跳、哭闹超过2小时或伴随发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除病理性因素。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宝宝睡觉不踏实易惊醒的原因?

宝宝睡觉不踏实易惊醒可能由生理性需求未满足、环境不适、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维生素D缺乏、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

1、生理性需求:

饥饿、尿布潮湿、过冷过热等基础需求未及时满足是常见诱因。新生儿胃容量小需频繁进食,夜间饥饿易导致频繁醒转。建议睡前确保喂养充足,使用透气尿布并及时更换,保持室温在24-26℃。

2、环境干扰:

光线过强、噪音刺激、床品不适等会影响睡眠连续性。婴儿对环境变化敏感,突然的声音或强光可能触发惊跳反射。可安装遮光窗帘,选择纯棉寝具,保持卧室安静,必要时使用白噪音机。

3、神经发育:

婴幼儿大脑抑制功能尚未成熟,睡眠周期转换时容易出现觉醒。浅睡眠阶段占比高达50%,轻微刺激即可惊醒。随着月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渐发育完善,睡眠会趋于稳定。

4、营养缺乏:

维生素D不足可能导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表现为夜惊、多汗、枕秃。我国建议出生后每日补充400IU维生素D,缺乏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同时增加户外日照。

5、病理因素:

中耳炎、肠绞痛、湿疹等疾病会引起不适导致睡眠中断。若伴随发热、哭闹拒食、皮疹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胃食管反流患儿平卧时易呛醒,可采用头高脚低位缓解。

建立固定的睡前程序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如洗澡、抚触、轻音乐等过渡活动。白天适当进行大运动锻炼,但睡前2小时避免过度兴奋。6月龄后逐渐减少夜奶次数,培养自主入睡能力。若调整后仍持续睡眠障碍,建议儿童保健科就诊评估发育情况。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刚满月的宝宝睡觉不踏实总惊醒?

刚满月的宝宝睡觉不踏实总惊醒可能与生理性惊跳反射、环境不适、喂养不当、维生素D缺乏、肠胀气等因素有关。

1、惊跳反射: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莫罗反射俗称惊跳反射,表现为睡眠中突然四肢抖动或惊醒。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可通过襁褓包裹模拟子宫环境缓解,通常3-4个月后逐渐消失。

2、环境不适:

室温过高或过低、衣物过厚、噪音光线刺激等都会影响宝宝睡眠质量。建议保持室温在24-26℃,使用纯棉透气衣物,夜间使用小夜灯避免强光直射,白天适当进行白噪音安抚。

3、喂养问题:

饥饿或过度喂养都可能导致睡眠不安。母乳喂养应按需哺乳,配方奶喂养需注意奶嘴孔大小合适。喂奶后需竖抱拍嗝15-20分钟,避免胃食管反流引发不适。

4、维生素D缺乏:

维生素D不足会影响钙吸收,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足月儿出生后两周起需每日补充400国际单位维生素D,缺乏严重时可能出现多汗、枕秃等伴随症状。

5、肠胀气:

婴儿肠道功能未成熟易产生胀气,表现为睡眠中扭动哭闹、腹部膨隆。可进行顺时针腹部按摩,哺乳母亲需减少豆类、奶制品等产气食物摄入,必要时使用婴儿专用排气棒辅助。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白天适当进行俯卧练习和被动操促进发育,夜间建立固定的睡前程序如洗澡、抚触等。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摄入咖啡因等刺激性食物。若伴随发热、呕吐、体重不增等症状,或持续睡眠障碍超过两周,需及时就医排除病理性因素。日常可记录宝宝睡眠日志,帮助医生更准确判断原因。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肛瘘 手癣 宫颈炎 腹壁疝 红斑狼疮 膀胱憩室炎 弯曲菌肠炎 化脓性眼内炎 非特异性尿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