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感染性疾病科 > 传染科

好医生你好 是乙肝大三阳 还一直母乳喂养宝宝 孩子出生有打乙肝免疫球蛋白八个月的时候查乙肝五项抗体不

7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邢文龙 住院医师
昌乐县第四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姚书燕 主治医师
迁安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郝建 主治医师
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左伯强 主治医师
巨野县北城医院
立即预约
谢敬娟 主管检验师
千户营乡中心卫生院
立即预约
安维肖 主治医师
石家庄市西山医院
立即预约
李亚磊 住院医师
北京京军国际肝病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血常规五项检查什么?

血常规五项检查通常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这些指标主要用于评估感染、贫血、出血倾向及炎症反应等基本健康状况。

1、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反映机体免疫状态,数值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或白血病等疾病,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放射线暴露或某些药物作用有关。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以免影响结果准确性。若结果异常,需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排查病因。

2、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用于评估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数值降低可能提示缺铁性贫血、慢性失血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升高可见于脱水、高原居住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长期素食者或月经期女性可能出现生理性偏低,需复查确认。

3、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浓度直接反映血液携氧能力,是诊断贫血的核心指标。低于正常值可能由营养不良、慢性肾病或遗传性地中海贫血引起,过高需警惕心肺疾病或肿瘤。孕妇及儿童需采用特定参考范围进行评估。

4、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提示出血或血栓风险。数值降低见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升高可能与缺铁、术后反应或骨髓增殖性疾病相关。检查前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变化可辅助判断感染类型。细菌感染时通常显著升高,而病毒感染、放射损伤或自身免疫疾病可能导致下降。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增高,建议静息30分钟后复测。

血常规五项检查是临床最基础的筛查手段,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检查前应保持空腹8-12小时,避免高脂饮食。若发现指标异常,无须过度紧张,但需在医生指导下完善铁代谢、骨髓穿刺等进一步检查。日常注意均衡膳食,适量补充富含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深绿色蔬菜,避免长期接触苯类化学物质。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应根据医嘱调整检测频率。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区别?

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是两种功能不同的血浆蛋白,白蛋白主要维持血浆渗透压和物质运输,免疫球蛋白则参与机体免疫防御。两者在结构、功能及临床意义上有显著差异。

一、结构差异

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分子量较小约66.5kDa,呈单一多肽链结构。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产生,分子量较大且为Y形结构,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分为IgG、IgA、IgM、IgD、IgE五种亚型。

二、功能差异

白蛋白通过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水分平衡,同时运输脂肪酸、胆红素、药物等物质。免疫球蛋白通过抗原结合区识别病原体,激活补体系统,中和毒素,介导吞噬作用,其中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类型。

三、代谢差异

白蛋白半衰期约20天,每日合成量12-25g,在肝病、肾病或营养不良时易出现降低。免疫球蛋白半衰期因类型而异,IgG为21天而IgE仅2天,在感染、自身免疫病或免疫缺陷时发生浓度变化。

四、临床检测

血清白蛋白正常值35-55g/L,降低见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升高见于脱水。免疫球蛋白检测需分亚型分析,IgG升高可能提示慢性感染,IgE升高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免疫缺陷患者可出现全系列降低。

五、应用差异

人血白蛋白制剂用于纠正低蛋白血症、烧伤休克等。免疫球蛋白制剂分为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用于原发性免疫缺陷、川崎病、破伤风等疾病的被动免疫治疗。

日常饮食中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有助于维持白蛋白水平,保证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可增强免疫功能。若出现反复感染或水肿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血浆蛋白水平,避免自行输注血液制品。特殊人群如肝肾功能异常者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血常规五项能查出什么?

血常规五项通常能查出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等指标,主要用于筛查感染、贫血、血液系统疾病等问题。

血常规五项是临床最基础的血液检查项目,通过检测血液中不同成分的数量和比例变化,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白细胞计数反映机体免疫状态,数值升高可能提示细菌感染或炎症反应,降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骨髓抑制有关。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用于评估贫血程度及类型,数值异常可能由缺铁、失血或造血功能障碍引起。血小板计数异常可提示凝血功能问题,过高增加血栓风险,过低可能导致出血倾向。中性粒细胞比例变化常与感染类型相关,细菌感染时比例多升高,病毒感染时可能降低。

血常规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空腹或餐后均可进行,但需与医生确认是否需要配合其他检查项目。若结果异常,建议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避免自行解读数据。日常保持均衡饮食和规律作息有助于维持血液指标稳定,出现持续乏力、发热或异常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复查。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凝血常规五项与血常规有什么区别?

凝血常规五项与血常规是两种不同的血液检测项目,凝血常规五项主要用于评估凝血功能,血常规则用于检测血液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凝血常规五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凝血系统的功能状态,帮助诊断凝血功能障碍、血栓性疾病或出血性疾病。血常规则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主要用于评估贫血、感染、炎症或血液系统疾病。凝血常规五项和血常规的检测方法和临床意义不同,凝血常规五项需要专门的抗凝管采集血液,而血常规通常使用EDTA抗凝管。凝血常规五项的结果解读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的结果则可以直接反映血液的基本状态。

进行凝血常规五项或血常规检查前,应遵医嘱做好空腹等准备,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影响检测准确性。若检测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由医生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治疗。日常应注意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维持血液健康。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血常规五项是哪五项?

血常规五项通常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最基础的血液检测项目,能够反映机体造血功能、感染状态和炎症反应等情况。

1、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正常成人参考值为4-10×10⁹/L。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负责防御感染和清除异物。白细胞计数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炎症反应、白血病等疾病,降低则可能见于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线损伤等情况。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情绪稳定,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2、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指每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男性正常值为4.3-5.8×10¹²/L,女性为3.8-5.1×10¹²/L。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红细胞增多可能见于高原居民、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减少则可能提示贫血、失血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检查前应避免大量饮水,以免稀释血液影响结果准确性。

3、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浓度是指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男性正常值为130-175g/L,女性为115-150g/L。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负责运输氧气的蛋白质。血红蛋白降低是诊断贫血的主要指标,升高则可能见于脱水、慢性缺氧等情况。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保持正常饮食,避免过度节食影响检测值。

4、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指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正常值为100-300×10⁹/L。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减少可能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增多则可能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检查前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5、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指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所占的比例,正常值为40%-75%。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抵抗细菌感染的主要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常见于细菌感染、急性炎症等,降低则可能见于病毒感染、放射病等。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和精神紧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暂时性升高。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但检查结果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检查前应保持正常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检查后应注意穿刺部位的按压止血,避免局部血肿形成。若检查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师进行解读和进一步诊治。平时应注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的摄入,维持正常的血液指标。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肠痉挛 脆甲症 龟头炎 猫抓病 大叶性肺炎 特应性皮炎 中间葡萄膜炎 十二指肠球炎 视网膜静脉周围炎 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