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2型糖尿病可以吃芝麻酱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如何早期发现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可通过定期血糖检测、观察典型症状、评估高危因素等方式早期发现。

定期血糖检测是发现2型糖尿病的重要手段,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能反映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情况。观察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下降等,这些症状可能提示血糖异常。评估高危因素如超重、缺乏运动、家族史等,有助于识别潜在风险人群。2型糖尿病可能与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口渴、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

建议保持健康饮食和规律运动,定期进行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控制血糖异常。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2型糖尿病症状及治疗?

2型糖尿病症状主要包括多饮、多尿、体重下降和疲劳,治疗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控制血糖。

2型糖尿病可能与遗传因素、肥胖和缺乏运动有关,通常表现为口渴、尿频、视物模糊等症状。遗传因素会增加患病概率,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缺乏运动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早期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和控制体重改善症状,如限制精制糖摄入、选择全谷物食物、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若血糖控制不佳,可遵医嘱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或西格列汀片等药物帮助降低血糖。

日常需定期监测血糖,保持规律作息,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如有不适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2型糖尿病和1型区别?

2型糖尿病和1型糖尿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发病年龄及治疗方式。1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2型糖尿病则是胰岛素抵抗伴相对不足。

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起病急骤,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骤降,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及环境触发因素相关,如病毒感染可能破坏胰岛β细胞。患者常伴随酮症酸中毒风险,需严格监测血糖。常用胰岛素包括门冬胰岛素注射液、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和赖脯胰岛素注射液。

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起病隐匿,超重肥胖是主要诱因。早期可通过口服降糖药控制,如二甲双胍片、格列美脲片和阿卡波糖片,后期可能需联合胰岛素。典型症状为疲乏、伤口愈合缓慢,部分患者存在黑棘皮病等胰岛素抵抗体征。长期高血糖可导致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

日常需保持规律运动,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定期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出现异常血糖波动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1型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在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

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急骤,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骤降,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则以胰岛素抵抗伴相对分泌不足为主,与遗传、肥胖等因素相关,中老年群体更常见,起病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治疗上可通过口服降糖药、生活方式干预控制,部分患者后期需联合胰岛素。1型患者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型患者更易出现心脑血管并发症。

日常需定期监测血糖,1型患者严格遵循胰岛素注射时间,2型患者需控制体重并避免高糖高脂饮食。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1型2型糖尿病怎样区别?

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主要在于发病机制、发病年龄、症状表现及治疗方式等方面。

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起病急骤,典型症状为多饮、多尿、体重快速下降,需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伴相对分泌不足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隐匿,早期常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多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联合口服降糖药即可控制,随病情进展可能需胰岛素辅助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体型偏瘦,发病前可能有病毒感染史,易伴发酮症酸中毒。2型糖尿病患者多超重或肥胖,常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较少出现急性并发症。1型糖尿病需严格监测血糖并规律注射胰岛素,2型糖尿病则强调饮食控制、运动及药物综合管理。两者均可导致慢性并发症,但2型糖尿病因病程较长,血管病变风险更高。

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指标,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足部护理和眼底检查以预防并发症。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热门标签

脊椎病 莱姆病 膀胱憩室炎 鳞状细胞癌 胫腓骨干骨折 痛风性关节炎 腹膜良性间皮瘤 静脉炎后综合症 外耳道外生骨疣 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