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妇产科 > 产前诊断科

9.27来的月经,一般月经周期是27天,现在没来月经,期间10月10号同的房,会不会怀孕?多久可以测出来?

|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马志兵 主治医师
新河县医院
立即预约
周云 护士
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盐井乡卫生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月经周期24天排卵日该是哪一天?
月经周期24天,排卵日通常在下次月经前14天左右,即周期第10天左右。排卵日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激素水平、压力、生活方式等,准确预测需结合基础体温、宫颈黏液观察或使用排卵试纸。 1、激素水平变化是影响排卵的关键因素。月经周期中,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波动促使卵泡成熟并排卵。周期第10天左右,LH水平达到峰值,触发排卵。监测激素水平变化有助于更准确地预测排卵日。 2、基础体温法是一种常用的排卵预测方法。排卵后,孕激素水平升高,导致基础体温上升0.3-0.5摄氏度。通过每天早晨测量基础体温并记录,可以观察到体温变化,从而判断排卵日。 3、宫颈黏液观察也能帮助预测排卵。排卵前,宫颈黏液变得清澈、滑润,类似蛋清,有利于精子通过。通过观察宫颈黏液的变化,可以判断排卵日。 4、使用排卵试纸是一种简便的排卵预测方法。排卵试纸检测尿液中LH的浓度,当LH浓度达到峰值时,试纸显示阳性,提示即将排卵。结合其他方法,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5、生活方式和压力也会影响排卵。长期压力、不规律作息、过度运动或饮食不均衡可能导致激素水平紊乱,影响排卵。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和排卵。 月经周期24天,排卵日通常在周期第10天左右,但个体差异较大,准确预测需结合多种方法。通过监测激素水平、基础体温、宫颈黏液变化或使用排卵试纸,可以更准确地判断排卵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正常的月经周期和排卵。
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月经周期45天属于多囊卵巢综合征吗?
月经周期45天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表现之一,需结合其他症状和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紊乱疾病,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规律、排卵障碍和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诊断PCOS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月经不规律的原因,如甲状腺功能异常或高泌乳素血症,建议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1、PCOS的典型症状包括月经周期延长、闭经、不孕、痤疮、多毛和体重增加。月经周期45天虽然不一定是PCOS,但如果伴随上述其他症状,需警惕。卵巢超声波检查可能显示多囊样改变,即卵巢体积增大且周围有许多小卵泡。 2、诊断PCOS的常用方法包括激素水平检测和超声波检查。血液检查可检测睾酮、促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PCOS患者通常LH与FSH比值升高。阴道超声波检查可观察卵巢形态,判断是否存在多囊样改变。 3、PCOS的治疗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药物治疗方面,口服避孕药可调节月经周期并降低雄激素水平;二甲双胍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适合伴有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手术治疗如腹腔镜卵巢打孔术可能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4、生活方式调整是PCOS管理的重要部分,包括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饮食上建议采用低血糖指数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豆类,减少高糖高脂食物摄入。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瑜伽,有助于减轻体重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月经周期45天不一定是多囊卵巢综合征,但若伴随其他相关症状或体征,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PCOS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以改善症状并降低长期并发症风险,同时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确保治疗效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妇科

月经周期短什么原因?
月经周期短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理、心理、病理等,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或就医检查是主要应对方法。月经周期短通常指周期少于21天,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卵巢功能异常、压力过大、体重变化、甲状腺功能异常或妇科疾病相关。 1、激素水平波动是常见原因之一。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不平衡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过早脱落,从而缩短月经周期。通过血液检查可以明确激素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激素类药物如黄体酮、雌激素调节剂或口服避孕药进行调整。 2、卵巢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月经周期缩短。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或卵巢早衰等疾病会影响卵泡发育和排卵,进而影响周期。通过B超检查卵巢形态和功能,结合抗苗勒管激素AMH等指标评估,治疗方案包括使用促排卵药物如克罗米芬、生活方式调整或辅助生殖技术。 3、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对月经周期有显著影响。长期压力会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紊乱,影响激素分泌。通过心理疏导、放松训练、瑜伽或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或使用抗焦虑药物如舍曲林。 4、体重变化特别是快速减重或增重会影响月经周期。体重过低可能导致闭经或周期缩短,体重过高则可能引发多囊卵巢综合征。保持健康体重范围,通过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维持体重,建议采用地中海饮食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配合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5、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亢或甲减也会影响月经周期。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会干扰卵巢功能,导致周期缩短。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案包括使用甲状腺激素替代药物如左旋甲状腺素或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 6、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或盆腔炎可能导致月经周期缩短。这些疾病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和脱落,导致周期异常。通过妇科检查、B超或宫腔镜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案包括使用抗炎药物如布洛芬、激素治疗或手术治疗如子宫肌瘤切除术。 月经周期短需要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及时就医检查,避免延误病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月经周期异常,维护女性生殖健康。
林丽丽

副主任医师 桂林南溪山医院 妇科

新生儿在空调房要注意什么?
新生儿在空调房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直接吹风,并定期通风。空调温度应控制在26-28℃,湿度保持在50%-60%,避免过冷或过热。不要让空调风直接吹向婴儿,同时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 1、温度控制:新生儿的体温调节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过冷或过热都可能导致不适或健康问题。空调温度应设置在26-28℃,这是新生儿最舒适的温度范围。使用空调时,可以在房间内放置一个温度计,随时监测室温,确保温度适宜。 2、湿度调节:空调房内空气容易干燥,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中,新生儿可能出现皮肤干燥、呼吸道不适等问题。可以使用加湿器或在房间内放置一盆水,保持湿度在50%-60%。同时,定期给新生儿涂抹保湿霜,保护皮肤。 3、避免直接吹风:新生儿的皮肤娇嫩,直接吹空调风可能导致皮肤干燥或感冒。应将空调出风口调至不直接吹向婴儿的位置,或使用挡风板。婴儿床也应放置在远离空调出风口的地方,确保婴儿不受冷风直吹。 4、定期通风:长时间关闭门窗,空调房内空气流通不畅,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应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通风时,可以将婴儿暂时移到其他房间,避免直接吹到冷风。通风时间不宜过长,10-15分钟即可。 5、穿着适宜:在空调房内,新生儿的穿着应根据室温适当调整。可以给婴儿穿长袖连体衣,或使用薄毯子覆盖,避免过冷。同时,注意观察婴儿的体温和皮肤状况,及时调整衣物厚度,确保婴儿舒适。 6、健康监测:新生儿在空调房内可能会出现不适症状,如打喷嚏、咳嗽、皮肤干燥等。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儿的健康状况,如有异常,及时调整空调使用方式或就医。定期给婴儿测量体温,确保体温正常。 新生儿在空调房内需要特别注意温度和湿度的控制,避免直接吹风,并定期通风。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儿的健康状况,及时调整空调使用方式,确保婴儿在舒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通过合理的空调使用和细心的护理,可以有效预防新生儿在空调房内可能出现的不适和健康问题。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右卵巢内多房隔非纯囊腔?
右卵巢内多房隔非纯囊腔可能是卵巢囊肿的一种表现,常见于卵巢囊腺瘤、畸胎瘤或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疾病。其形成可能与遗传、激素水平异常、炎症或外伤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1、遗传因素 部分卵巢囊肿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可能与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有关。如果家族中有卵巢囊肿病史,建议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尤其是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 2、激素水平异常 卵巢囊肿的形成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失衡密切相关。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常伴有激素水平异常,可能导致囊肿的发生。调整激素水平可通过口服避孕药、促排卵药物或中药调理等方式实现。 3、炎症或外伤 盆腔炎症或卵巢外伤可能引发囊肿的形成。慢性盆腔炎患者需积极治疗炎症,避免病情加重。外伤后应及时就医,排除卵巢损伤的可能性。 4、病理因素 右卵巢内多房隔非纯囊腔可能是良性肿瘤(如囊腺瘤)或恶性肿瘤的表现。超声检查、CT或MRI可帮助明确诊断。对于良性囊肿,可选择观察或药物治疗;若怀疑恶性,需尽早手术切除并进行病理检查。 5、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对于功能性囊肿或炎症性囊肿,可使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或中药调理。 -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囊肿或疑似恶性肿瘤,可选择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切除。 -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激素水平。 右卵巢内多房隔非纯囊腔的诊断和治疗需结合具体病因和病情。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和健康管理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林丽丽

副主任医师 桂林南溪山医院 妇科

热门标签

烧伤 包皮过长 膀胱结石 窦性停搏 腹主动脉瘤 疲劳性骨折 虹膜新生血管 变形杆菌性肺炎 结核性葡萄膜炎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