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肝病科

丙型慢性肝炎会不会传染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丙谷转氨酶400多要住院吗?

丙谷转氨酶400多通常需要住院治疗。丙谷转氨酶显著升高可能与急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胆道梗阻、酒精性肝病、心肌梗死等因素有关。

1、急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如甲型、乙型肝炎可能导致丙谷转氨酶急剧升高至400以上。这类患者常伴有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症状,需住院进行抗病毒治疗及肝功能监测。

2、药物性肝损伤:

某些抗生素、抗结核药或中草药可能引发药物性肝损伤,表现为丙谷转氨酶显著升高。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住院进行保肝治疗。

3、胆道梗阻:

胆总管结石或肿瘤压迫可能导致胆汁淤积,使丙谷转氨酶升高至400以上。患者多伴有皮肤瘙痒、陶土样便,需住院解除梗阻。

4、酒精性肝病: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炎,丙谷转氨酶常升高至200-500。需住院戒酒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

5、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坏死可释放丙谷转氨酶,数值可能达400以上。需立即住院进行心血管专科治疗。

丙谷转氨酶400多属于显著升高,建议立即就医并住院治疗。住院期间需完善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腹部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治疗期间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高脂饮食,禁酒。出院后需定期复查肝功能,慢性肝病患者需长期随访。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肝损伤因素,如饮酒、滥用药物、高脂饮食等,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有助于肝功能恢复。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川崎病输丙球后还发烧怎么办?

川崎病输丙球后仍发烧可能与丙球抵抗、感染未控制、炎症反应持续等因素有关,需结合临床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1、丙球抵抗:

约10%-20%的川崎病患者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不佳,表现为用药36小时后体温未降至38℃以下或反复发热。此类情况需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龙,或免疫抑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进行二线治疗,同时需密切监测冠状动脉病变进展。

2、继发感染:

免疫球蛋白治疗可能掩盖潜在细菌感染症状。持续发热需排查呼吸道、泌尿道等部位感染,进行血培养、C反应蛋白等检测。如确认合并细菌感染,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头孢曲松、阿奇霉素等抗生素,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掩盖感染征象。

3、炎症持续:

冠状动脉炎未完全缓解时,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因子仍处于高水平。需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冠脉状态,必要时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抗治疗,严重者可考虑甲氨蝶呤等免疫调节剂。

4、药物热反应:

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可能引发寒战、发热等输液反应,多发生于给药后4小时内。需与疾病本身发热鉴别,必要时暂停输注并给予苯海拉明等抗组胺药物预处理。

5、其他并发症:

心肌炎、心包积液等心血管并发症也可导致发热持续。需完善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出现心功能不全时需限制液体摄入,并考虑静脉用免疫球蛋白重复治疗。

患儿发热期间应保持每日2000ml以上水分摄入,选择米粥、蒸蛋等易消化食物。体温超过38.5℃时可物理降温,但禁止酒精擦浴。恢复期需持续6-8周低强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定期随访冠状动脉超声至病程后1年,合并冠脉扩张者需终身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注意观察手掌脱皮、结膜充血等复发征兆,任何异常体温波动均需及时复诊。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的原因?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可能由病毒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胆道梗阻等原因引起。

1、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导致转氨酶升高的常见原因。病毒复制过程中会直接损伤肝细胞膜,导致细胞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释放入血。这类患者通常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需进行抗病毒治疗。

2、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或酒精性脂肪肝均可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导致肝细胞膜通透性改变。患者多伴有肥胖或长期饮酒史,超声检查可见肝脏回声增强,治疗需控制体重并戒酒。

3、药物性肝损伤:

部分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结核药物等可能引起药物性肝炎。这些药物代谢产物会与肝细胞蛋白结合形成抗原,诱发免疫反应造成肝细胞损伤,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

4、酒精性肝病:

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肝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乙醇代谢产生的乙醛可直接毒性作用。患者常见肝区不适、蜘蛛痣等表现,戒酒是首要治疗措施。

5、胆道梗阻:

胆总管结石或肿瘤压迫可造成胆汁淤积,胆盐蓄积会破坏肝细胞膜结构。这类患者多伴有皮肤巩膜黄染,影像学检查可见胆管扩张,需解除梗阻因素。

日常应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以低脂高蛋白为主,多摄入新鲜蔬果,限制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慎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出现持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急慢性肝炎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急慢性肝炎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病程长短、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及病理学诊断五个方面。

1、病程长短:

急性肝炎病程通常短于6个月,起病急骤;慢性肝炎则持续超过6个月,病情反复或迁延不愈。急性期患者多能完全康复,而慢性肝炎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2、临床表现:

急性肝炎常见发热、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等明显症状;慢性肝炎症状较隐匿,多为轻度疲劳、腹胀,部分患者出现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性表现。重型肝炎可出现意识障碍等肝衰竭征象。

3、实验室检查:

急性期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显著升高,胆红素水平上升;慢性肝炎转氨酶轻度至中度增高,常伴球蛋白升高、白蛋白降低。病毒性肝炎需通过血清学检测确定病原体类型。

4、影像学特征:

超声检查中急性肝炎可见肝脏肿大;慢性肝炎则显示肝实质回声增粗、门静脉增宽等改变。弹性成像能评估肝纤维化程度,CT或MRI有助于发现肝硬化结节。

5、病理学诊断:

肝活检是金标准,急性肝炎表现为肝细胞水肿坏死;慢性肝炎可见界面性肝炎、纤维组织增生。病理分级分期对指导治疗和预后判断具有决定性意义。

肝炎患者需严格戒酒,避免高脂饮食,优先选择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适量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增强体质,但肝硬化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接种甲肝、乙肝疫苗可有效预防病毒性肝炎。出现持续乏力、腹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可能伤肝的药物。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盐酸丙卡特罗片对宝宝的危害?

盐酸丙卡特罗片可能对宝宝产生呼吸系统抑制、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该药物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使用,主要风险包括剂量不当导致的毒性反应、个体差异引发的过敏、药物相互作用加重副作用、长期使用影响发育、误服引发急性中毒。

1、呼吸抑制:

盐酸丙卡特罗作为β2受体激动剂,过量使用可能抑制婴幼儿呼吸中枢。婴幼儿气道发育不完善,药物可能引发支气管痉挛反跳现象,表现为呼吸频率下降、血氧饱和度降低。出现呼吸浅慢或暂停时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2、心脏毒性:

药物可能引发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婴幼儿心肌细胞对儿茶酚胺敏感性高,用药后可能出现心悸、血压波动。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更易发生QT间期延长等严重反应,需心电图监测。

3、过敏风险:

部分婴幼儿对药物辅料如乳糖、淀粉产生速发型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有特应性体质或家族过敏史的宝宝用药前需进行皮试。

4、发育影响: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通过β受体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动物实验显示该药可能干扰海马体突触可塑性,临床观察到患儿出现睡眠紊乱、食欲减退等表现。疗程应控制在2周内。

5、误服中毒:

糖衣片剂易被婴幼儿误认为糖果,一次性吞服多片会导致中毒。急性中毒表现为震颤、惊厥、代谢性酸中毒,需立即洗胃并静脉注射β受体阻滞剂进行拮抗治疗。

婴幼儿使用盐酸丙卡特罗期间应保持环境空气流通,避免接触二手烟等呼吸道刺激物。监测每日饮水量与尿量,出现异常出汗或烦躁需警惕低钾血症。用药后2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喂养时采取少量多餐原则。定期复查血常规与肝肾功能,过敏体质患儿建议记录用药后体温与皮肤变化。出现震颤或进食量下降超过30%应立即复诊调整用药方案。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炭疽 皮肌炎 葡萄胎 脑血管瘤 扭转痉挛 肝母细胞瘤 肩手综合征 妊娠期糖尿病 童年情绪障碍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