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全科

被水呛到了怎么办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脑梗喝水呛怎么办?

脑梗患者出现喝水呛咳可通过调整进食姿势、改变食物性状、吞咽功能训练、使用辅助工具、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脑梗后呛咳通常与吞咽功能障碍有关,可能由脑干损伤、咽喉肌群协调性下降、感觉反馈异常、假性球麻痹、食管括约肌失调等因素引起。

1、调整进食姿势

采用坐位或半卧位进食,头部稍向前倾,避免仰头饮水。可使用防呛吸管控制流速,分次少量饮用。进食后保持坐位30分钟以上,减少食物反流风险。家属需观察患者吞咽时喉结运动是否协调。

2、改变食物性状

将水调制成蜂蜜样稠度,或选择凝固粉增稠剂调整液体黏度。优先选择布丁状、果泥状食物,避免稀流质与干燥易碎食物混合。温度控制在40℃左右,过冷过热均可能诱发呛咳。

3、吞咽功能训练

进行门德尔松手法训练提升喉部上抬能力,冰刺激口腔黏膜增强感觉反馈。重复进行空吞咽、声门闭合等动作练习,每日3组,每组10次。严重者需在康复师指导下使用电刺激治疗仪。

4、使用辅助工具

选择带角度勺、防洒碗等适应性餐具,杯口加装缺口杯沿。重度吞咽障碍者需采用鼻饲管或胃造瘘保证营养摄入。定期评估吞咽功能,逐步过渡到经口进食。

5、药物治疗

针对脑梗原发病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血栓,胞磷胆碱钠片改善脑代谢。吞咽肌张力异常可短期使用盐酸苯海索片,但需警惕口干等副作用。合并感染时需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控制炎症。

脑梗后呛咳患者需定期进行吞咽造影评估,避免长期单一食物导致营养不良。家属应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进食环境保持安静减少干扰。康复期可尝试酸甜味食物刺激唾液分泌,配合针灸风池、廉泉等穴位。夜间床头抬高30度,预防隐性误吸。若出现发热、咳嗽加重需警惕吸入性肺炎,应立即就医。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宝宝呛奶咳嗽是肺炎吗?

宝宝呛奶咳嗽不一定是肺炎,呛奶咳嗽可能是生理性呛咳或由胃食管反流、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等因素引起。肺炎通常伴随发热、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症状,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呛奶咳嗽在婴幼儿期较为常见,主要因吞咽协调功能未完善导致。生理性呛咳多发生在喂奶后,表现为短暂咳嗽或哭闹,无其他异常表现。胃食管反流引起的呛咳常伴随吐奶、进食后烦躁,可通过调整喂养姿势、少量多次喂奶缓解。呼吸道感染早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但会逐渐出现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征象。

肺炎引起的咳嗽通常呈持续性,伴有呼吸频率增快、胸壁凹陷等呼吸困难表现。部分患儿可能出现口唇发绀、拒食、嗜睡等全身症状。过敏反应导致的咳嗽多与特定食物或环境暴露相关,常合并皮肤湿疹或腹泻。先天性喉软骨发育不良患儿会有特征性的喉鸣音,平卧时症状加重。

家长发现宝宝呛奶咳嗽时应保持冷静,立即将孩子侧卧拍背帮助清理气道。日常喂养需注意奶嘴孔大小适宜,避免过急过快喂食。若咳嗽频繁发作、伴随发热或呼吸异常,应及时就医排查肺炎等疾病。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喉软骨发育异常等潜在问题。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宝宝中耳炎与呛奶有关系吗?

宝宝中耳炎可能与呛奶有关。中耳炎的常见诱因包括呛奶、上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以及过敏反应。

1、呛奶:

婴幼儿咽鼓管短平直,呛奶时乳汁易通过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腔。乳汁作为培养基可导致细菌繁殖,引发中耳黏膜炎症反应。喂养时应保持45度半卧位,喂奶后竖抱拍嗝。

2、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时鼻咽部炎症可能蔓延至中耳。鼻塞会导致咽鼓管功能障碍,使中耳形成负压,积液继发感染。表现为耳痛、发热,需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3、咽鼓管异常:

婴幼儿咽鼓管发育不成熟,开闭功能较差。当存在先天性腭裂或腺样体肥大时,更易发生中耳通气障碍。可能伴随听力下降,需耳鼻喉科评估。

4、免疫力低下:

6个月至3岁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对病原体抵抗力较弱。早产儿或营养不良患儿更易反复发作中耳炎,需加强营养支持。

5、过敏因素:

牛奶蛋白过敏等I型变态反应可导致咽鼓管黏膜水肿。常合并湿疹、过敏性鼻炎,需排查过敏原并采取饮食回避。

预防中耳炎需注意喂养姿势,避免平躺喂奶;感冒时及时清理鼻腔分泌物;保持室内湿度40%-60%;母乳喂养至少6个月以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二手烟等呼吸道刺激物。若出现揪耳朵、哭闹不安、发热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进行耳镜检查。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宝宝从鼻孔里面呛奶出来正常吗?

宝宝从鼻孔呛奶属于常见现象,多与生理性因素有关,主要涉及喂养姿势不当、奶流速过快、胃部发育未成熟、吞咽协调性不足、鼻腔结构特殊等因素。

1、喂养姿势不当:

怀抱角度过平或头部后仰时,奶液易反流至鼻腔。建议采用45度斜抱姿势,喂奶后竖抱拍嗝15分钟,减少胃部压力。

2、奶流速过快:

奶嘴孔过大或母亲奶阵强烈时,宝宝来不及吞咽。可选择慢流量奶嘴,母乳喂养时用手指轻压乳晕控制流速,每喂3-5分钟暂停拍嗝。

3、胃部发育未成熟:

婴儿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奶液易反流。少量多次喂养,单次奶量不超过胃容量新生儿约60-90毫升,避免过度摇晃宝宝。

4、吞咽协调性不足:

3月龄以下婴儿吸吮-吞咽-呼吸节奏不协调。注意观察宝宝吞咽声,出现连续吞咽时可短暂拔出奶嘴,待其调整呼吸后再继续。

5、鼻腔结构特殊:

婴儿鼻道狭窄,奶液反流时更易从鼻孔溢出。喂奶前清理鼻腔分泌物,保持环境湿度在50%-60%,减少鼻腔干燥刺激。

日常需观察呛奶频率及伴随症状,偶发且无咳嗽哭闹属正常现象。若频繁呛奶伴随呼吸急促、面色发绀、体重增长缓慢,需排查胃食管反流、喉软骨软化等病理因素。哺乳后保持右侧卧位,床头抬高30度,避免立即更换尿布或剧烈活动。母乳喂养母亲减少咖啡因、辛辣食物摄入,人工喂养注意奶温适宜37-40℃及器具消毒。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喝水易呛是什么征兆?

喝水易呛可通过调整饮水姿势、控制水流速度等方式改善,可能与吞咽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疾病、咽喉炎症、肌肉无力、食管疾病等原因有关。

1、吞咽功能异常:吞咽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喝水时呛咳,常见于老年人或吞咽肌群协调性下降的人群。建议采用小口慢饮的方式,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液体。同时,可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如练习吞咽动作或使用吸管辅助饮水。

2、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帕金森病等可能影响吞咽反射,导致喝水易呛。这类疾病通常伴随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如药物治疗脑卒中可使用阿司匹林片100mg每日一次,或进行康复训练改善吞咽功能。

3、咽喉炎症:咽喉炎症如咽炎、扁桃体炎等可能导致咽喉部肿胀或疼痛,影响正常吞咽。治疗可使用消炎药物如布洛芬片400mg每日三次,或含漱温盐水缓解症状。同时,避免饮用过冷或过热的液体,减少对咽喉的刺激。

4、肌肉无力:肌肉无力如重症肌无力可能影响咽喉部肌肉的收缩能力,导致喝水易呛。这类疾病通常伴随眼睑下垂、四肢无力等症状。治疗可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如溴吡斯的明片60mg每日三次,或进行物理治疗增强肌肉力量。

5、食管疾病:食管疾病如食管狭窄、食管癌等可能阻碍液体顺利通过,导致喝水易呛。这类疾病通常伴随吞咽困难、胸痛等症状。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如食管狭窄可通过食管扩张术或支架植入术改善,食管癌则需结合手术、放疗或化疗综合治疗。

日常饮食可选择易吞咽的食物如粥、汤等,避免进食干硬或粘稠的食物。适当进行颈部肌肉锻炼,如颈部旋转、前后伸展等动作,有助于增强咽喉部肌肉力量。如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热门标签

肠粘连 色素痣 玻璃体疝 上颌前突 巴尔通体病 坏疽性脓皮症 1型糖尿病性酮症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 绒毛色素结节性滑膜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