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 甲减

孕五个月,有甲减以后每个月都要抽血检查?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田力 主治医师
山东省滕州市郭庄煤矿卫生所
立即预约
黄林林 住院医师
天通苑门诊部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抽血化验能查出什么?

抽血化验能查出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标志物等多种健康问题。抽血化验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细胞成分、生化指标、免疫物质等,帮助医生诊断疾病或评估身体状况。

1、感染性疾病

抽血化验可通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等指标判断细菌或病毒感染。如白细胞升高伴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常见于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还能筛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传染性疾病,对早期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2、代谢性疾病

血糖、血脂、尿酸等生化指标能反映代谢状态。空腹血糖检测可诊断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血糖控制情况。血脂四项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升高可能提示高脂血症,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3、血液系统疾病

血常规可发现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病。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需结合平均红细胞体积判断贫血类型。血小板异常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有关。异常白细胞形态或数量变化可能提示白血病,需进一步做骨髓穿刺确诊。

4、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五项包括促甲状腺激素、游离甲状腺素等,能诊断甲亢或甲减。性激素六项可评估生殖内分泌功能,如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异常可能提示多囊卵巢综合征。皮质醇检测有助于诊断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

5、肿瘤标志物

甲胎蛋白升高可能与肝癌相关,癌胚抗原常见于消化道肿瘤,CA125对卵巢癌筛查有一定意义。但肿瘤标志物特异性有限,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综合判断。部分肿瘤标志物也可用于治疗效果监测和复发评估。

抽血前需保持空腹8-12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采血后按压针眼5分钟防止淤青。若结果异常应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必要时复查或进一步检查。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健康问题,但具体检查项目需根据年龄、性别、病史等因素由医生个性化推荐。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亚甲减是怎么引起的?

亚甲减一般是指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碘摄入异常、药物因素等有关。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通常由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引起,这是甲状腺组织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导致的慢性炎症,可能伴随甲状腺肿大或抗体水平升高。碘摄入不足或过量都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合成,长期缺碘会导致甲状腺代偿性增生,而碘过量可能抑制甲状腺功能。部分药物如锂制剂、干扰素等可能干扰甲状腺激素合成或释放,导致促甲状腺激素水平轻度升高。该病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乏力、怕冷、体重轻微增加等非特异性表现。

建议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保持均衡饮食,避免过量摄入高碘或致甲状腺肿食物。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导致甲减的原因是什么?

甲状腺功能减退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损伤、碘摄入异常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导致的甲减通常与甲状腺激素合成酶缺陷有关,患者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障碍等症状。自身免疫损伤常见于桥本甲状腺炎,甲状腺组织被淋巴细胞浸润破坏,表现为甲状腺肿大、畏寒乏力。碘缺乏或过量均可干扰甲状腺激素合成,缺碘地区易发生地方性甲状腺肿,而高碘可能诱发甲状腺功能抑制。

日常需注意均衡摄入海带、紫菜等含碘食物,避免过度限制或补充碘。出现疲劳、体重增加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甲状腺功能。

刘福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女性甲减怎么引起的 女性甲减的几个诱因分析?

女性甲减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疾病、碘摄入异常等因素有关。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在女性中较为常见,遗传因素可能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或代谢异常。自身免疫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会破坏甲状腺组织,导致激素分泌不足。碘摄入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甲状腺功能,长期缺碘会减少甲状腺激素合成,而碘过量可能诱发自身免疫反应。部分患者因甲状腺手术或放射性治疗导致腺体损伤,也可能引发甲减。妊娠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波动,可能诱发暂时性甲状腺功能异常。

建议女性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保持均衡饮食,避免过度劳累或精神压力过大。

袁晓勇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内分泌科

血培养瓶抽血顺序及注意事项?

血培养瓶抽血顺序通常为需氧瓶优先,其次为厌氧瓶,特殊情况需根据临床需求调整。采集时需严格消毒皮肤、避免污染、规范操作流程,以提高培养阳性率。

血培养是诊断血流感染的关键检查,规范采集可显著减少假阴性结果。需氧瓶应作为第一采集对象,因多数病原体在有氧环境下生长更快,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菌种。

厌氧瓶适合检测专性厌氧菌如拟杆菌属,但临床混合感染更常见,故常规需同步采集两种培养瓶。对于疑似真菌血症或特殊病原体感染,需结合临床选择专用培养瓶。采集前需用碘伏或酒精消毒皮肤30秒以上,待干后再穿刺,避免消毒剂残留抑制细菌生长。每套培养至少抽取8-10ml血液,成人推荐双侧双瓶采集以提高检出率。穿刺过程避免反复调整针头位置,防止皮肤定植菌混入。血液注入培养瓶时应避免震荡,倾斜45度缓慢注入防止产生气泡。采集后需立即送检,延迟超过2小时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

血培养检查后应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24小时,观察有无局部红肿热痛等感染迹象。发热患者采集血培养后需继续监测体温变化,配合医生完成后续药敏试验指导的抗生素治疗。日常需加强手卫生与皮肤护理,避免搔抓穿刺部位,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时及时复诊。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结节病 间皮瘤 肝纤维化 扁桃体肿大 传导性耳聋 肩手综合征 痉挛性斜颈 日本血吸虫病 软骨样汗管瘤 广泛性焦虑障碍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