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中医科 > 针灸科

本人女,45岁,经常腰疼,尿频尿量多。

|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田力 主治医师
山东省滕州市郭庄煤矿卫生所
立即预约
苏志昂 主治医师
南阳市唐河县滨河街道卫生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的原因?

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可能由血糖控制不佳、渗透性利尿、肾脏功能异常、激素水平变化、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控制血糖、调整饮食、药物治疗、改善肾脏功能、预防感染等方式缓解。

1、血糖控制不佳:血糖水平过高时,肾脏无法完全重吸收葡萄糖,导致尿液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引发渗透性利尿。此时应加强血糖监测,调整降糖药物剂量,如二甲双胍片500mg每日两次、格列美脲片1mg每日一次、胰岛素注射液根据血糖水平调整剂量。

2、渗透性利尿:高血糖状态下,尿液中葡萄糖浓度增加,导致水分随尿液排出增多。建议减少高糖食物摄入,如甜点、含糖饮料,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并保持每日饮水量在1500-2000ml。

3、肾脏功能异常:长期高血糖可能损害肾脏功能,影响尿液浓缩能力。需定期检查肾功能,如血肌酐、尿素氮,必要时使用保护肾脏的药物,如厄贝沙坦片150mg每日一次、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每日一次。

4、激素水平变化:糖尿病患者可能伴随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影响尿液浓缩。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必要时咨询内分泌科医生进行激素水平评估。

5、感染: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导致尿量增多。应保持个人卫生,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如发现感染迹象,及时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片500mg每日一次、头孢克肟胶囊200mg每日两次。

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时,饮食上应减少高糖、高盐食物摄入,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燕麦、糙米、绿叶蔬菜。运动方面,建议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至少150分钟。护理上需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尿常规,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每小时尿量多少正常?

每小时尿量的正常范围在50-100毫升之间,具体数值受饮水量、环境温度、运动量等因素影响。尿量异常可能与多种生理或病理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1、饮水因素:饮水量直接影响尿量,大量饮水后尿量会暂时增加,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建议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2000毫升,避免过量饮水导致肾脏负担。

2、环境温度: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尿量会相应减少。建议高温时适当补充水分,保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

3、运动影响:剧烈运动后身体大量出汗,尿量会明显减少。运动后应及时补充水分,但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少量多次。

4、肾脏功能:尿量异常减少可能与肾功能不全有关,通常伴有水肿、乏力等症状。肾功能不全需及时就医,进行尿常规、肾功能检查,必要时进行药物治疗或透析。

5、内分泌疾病:尿崩症会导致尿量异常增多,常伴有多饮、口渴等症状。尿崩症需通过激素替代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醋酸去氨加压素片,每日剂量0.1-0.2毫克。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正常尿量,建议每日适量饮水,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心衰患者为什么尿量减少?
心衰患者尿量减少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肾脏血流减少,影响尿液生成。治疗需改善心功能,控制液体摄入,必要时使用利尿剂。心衰时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血液淤积在静脉系统,肾脏血流减少,滤过率下降,尿量随之减少。长期心衰还可能引发肾功能不全,进一步加重尿量减少。治疗方面,改善心功能是关键,可通过药物治疗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以及生活方式调整如限制盐分摄入、适度运动等。利尿剂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可帮助排出多余液体,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电解质紊乱。心衰患者应定期监测体重和尿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住院治疗以控制病情进展。通过综合治疗和管理,心衰患者的尿量减少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缓解,生活质量得以改善。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减少怎么回事?
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减少是因为身体通过汗液丢失水分,导致体内水分减少,肾脏为维持体液平衡减少尿液生成。治疗上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脱水。 1、大量出汗时,身体通过汗液排出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导致体内水分减少。肾脏为维持体液平衡,会减少尿液的生成,以保留更多水分,这是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2、出汗过多还可能伴随电解质失衡,尤其是钠、钾等关键电解质的丢失,进一步影响肾脏功能,导致尿量减少。 3、在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后,身体需要更多水分来调节体温,若未及时补充水分,尿量减少的情况会更加明显。 治疗方面,首先需要及时补充水分,选择白开水、淡盐水或含有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帮助恢复体液平衡。注意补充电解质,如通过食用香蕉、橙子等富含钾的食物,或饮用含有钠、钾的饮品。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动,适当休息,减少出汗量。若出现头晕、乏力等脱水症状,需立即就医,必要时进行静脉补液治疗。 大量出汗引起尿量减少是身体对水分丢失的正常反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是关键,严重时需就医处理,避免脱水对身体造成进一步损害。
叶奎

副主任医师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血管外科

肌酐与尿量的关系是什么?
肌酐与尿量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肾脏功能上,肌酐水平升高可能提示肾功能受损,尿量减少是肾功能异常的表现之一。治疗上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药物、饮食调整或透析等措施。 1、肌酐是肌肉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正常情况下,肌酐水平保持稳定,尿量也处于正常范围。当肾功能受损时,肌酐排泄减少,血液中肌酐水平升高,同时尿量可能减少,甚至出现少尿或无尿。 2、肌酐升高和尿量减少的常见原因包括急性肾损伤、慢性肾病、尿路梗阻等。急性肾损伤可能由脱水、感染、药物毒性等引起;慢性肾病则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疾病相关;尿路梗阻则可能由结石、肿瘤等导致。 3、针对肌酐升高和尿量减少的治疗需根据病因进行。急性肾损伤患者需及时补液、控制感染或停用肾毒性药物;慢性肾病患者需控制血压、血糖,使用ACEI或ARB类药物保护肾功能;尿路梗阻患者需通过手术或药物解除梗阻。 4、饮食调整对改善肾功能有辅助作用。建议低盐、低蛋白饮食,避免高钾、高磷食物,如香蕉、坚果、动物内脏等。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等,有助于减轻肾脏负担。 5、运动对肾脏健康也有积极影响。建议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骑自行车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血压和血糖,从而保护肾功能。 6、定期监测肌酐和尿量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手段。建议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进行一次肾功能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避免病情恶化。 肌酐与尿量的关系是评估肾功能的重要指标,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有助于延缓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舌白斑 婴儿喂养 脊髓肿瘤 颞骨骨折 皮肤脓肿 创伤性膈疝 急性胆管炎 慢性胆管炎 结核性脑膜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