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

狂躁,自虐倾向

| 2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狂躁抑郁症怎么治疗?

狂躁抑郁症可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社会支持等方式治疗。狂躁抑郁症通常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脑结构异常、生物节律紊乱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狂躁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常用药物包括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等。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钠等,有助于控制情绪波动。抗精神病药如喹硫平、奥氮平等,可缓解躁狂症状。抗抑郁药如氟西汀、舍曲林等,适用于抑郁发作期。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

2、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狂躁抑郁症患者有重要帮助,常用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心理教育等。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负面思维模式。家庭治疗改善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支持。心理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特点,提高治疗依从性。心理治疗通常需要长期坚持,效果逐渐显现。

3、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作为辅助手段,主要包括电休克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电休克治疗适用于严重抑郁或躁狂发作患者,起效较快。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磁场刺激大脑特定区域,改善情绪症状。物理治疗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评估是否适用。

4、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稳定情绪,建议保持固定作息时间,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可缓解压力。饮食方面注意营养均衡,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避免长期独处。记录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波动。

5、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康复至关重要。家人应理解疾病特点,提供情感支持。加入患者互助小组,分享经验与应对策略。工作中可适当调整压力负荷,必要时申请医疗休假。社会支持能减轻病耻感,增强治疗信心,预防复发。

狂躁抑郁症患者需长期综合治疗,定期复诊评估病情变化。保持良好医患沟通,及时反馈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避免自行减药或停药,防止症状复发。家属应学习疾病相关知识,识别早期复发征兆。建立规律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参与社交活动,这些都有助于病情稳定与康复。如出现严重症状或治疗无效,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狂躁抑郁症吃什么药?

狂躁抑郁症患者可遵医嘱使用碳酸锂、丙戊酸钠、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等药物。狂躁抑郁症又称双相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高涨与低落交替发作,需通过药物稳定情绪波动。

一、碳酸锂

碳酸锂是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基础药物,对狂躁发作和抑郁发作均有调节作用。该药通过稳定神经细胞膜电位减少情绪波动,长期使用可预防复发。可能出现手抖、口渴等副作用,需定期监测血锂浓度避免中毒。

二、丙戊酸钠

丙戊酸钠作为情绪稳定剂适用于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能有效控制狂躁症状。其作用机制与增强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有关。使用期间须注意肝功能监测,孕妇禁用。

三、喹硫平

喹硫平属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双相抑郁和狂躁均有效果。该药通过调节多巴胺和血清素受体改善症状,常见副作用包括嗜睡和体重增加,需配合运动饮食管理。

四、奥氮平

奥氮平适用于急性狂躁发作的治疗,能快速控制兴奋、易怒等症状。作为多受体作用药物,可能引起代谢异常,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血糖血脂指标。

五、阿立哌唑

阿立哌唑对双相障碍维持治疗具有优势,部分激动多巴胺受体的特性使其较少引发运动障碍。该药耐受性较好,但个别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或失眠等反应。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除规范用药外,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建议家属参与治疗过程,帮助患者建立情绪记录表,定期复诊调整用药方案。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作为辅助手段,与药物联合使用效果更佳。出现严重副作用或症状加重时须立即就医。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精神病有遗传倾向吗?

精神病确实存在遗传倾向,但并非绝对遗传。精神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有关,主要有家族遗传史、神经发育异常、脑结构改变、心理创伤、物质滥用等因素影响。

1、家族遗传史

精神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若直系亲属中有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史,后代患病概率会显著增加。遗传学研究显示,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增加神经递质功能紊乱的风险。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早期发现异常行为或情绪波动时及时干预。

2、神经发育异常

孕期感染、营养不良或胎儿期脑损伤可能导致神经发育异常,增加成年后精神疾病易感性。这类情况虽与遗传无直接关联,但可能通过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基因表达。孕期需避免接触有毒物质,保证均衡营养以降低风险。

3、脑结构改变

影像学研究发现,部分精神病患者存在前额叶、海马体等脑区体积缩小或功能连接异常。这些改变可能由基因调控的神经突触修剪异常引起,也可能继发于长期应激反应。脑结构评估可作为辅助诊断参考。

4、心理创伤

童年期虐待、重大事故等创伤经历会显著提升患病风险,尤其当个体携带易感基因时。创伤可能通过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导致持续应激状态。心理治疗对这类诱因引发症状有缓解作用。

5、物质滥用

长期酗酒或使用成瘾性物质可能诱发精神病性症状,尤其对具有遗传易感性者。这些物质会直接损伤多巴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系统。戒断治疗需结合精神科评估,必要时使用奥氮平、喹硫平等药物控制症状。

精神病预防需采取综合措施,建议高风险人群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压力,适量进行有氧运动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分泌。饮食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限制精制糖摄入。社会支持系统对缓解心理压力具有重要作用,家属应学习疾病相关知识,发现持续情绪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等症状时,及时陪同患者至精神科就诊评估。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脑出血病人狂躁什么时侯能好?

脑出血后狂躁症状通常在1-4周内逐渐缓解,具体恢复时间与出血部位、并发症处理、药物干预、基础疾病控制及个体差异密切相关。

1、出血部位影响:

额叶或颞叶出血易引发精神症状,此类部位损伤导致的狂躁可能持续2周以上。若出血波及边缘系统,情绪调节功能受损更显著,需配合神经营养药物促进修复。

2、并发症管理:

颅内压增高或二次出血会加重躁动,通过脱水降颅压治疗可缩短症状周期。合并肺部感染等全身炎症反应时,需先控制感染源才能改善精神症状。

3、药物干预效果:

短期使用奥氮平、喹硫平等抗精神病药能快速控制症状,但需警惕锥体外系反应。苯二氮卓类药物适用于合并失眠患者,通常3-5天可见效。

4、基础疾病控制: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未达标会延缓脑组织修复,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空腹血糖维持在7mmol/L以下有助于症状改善。

5、个体恢复差异:

年轻患者神经可塑性较强,症状消退较快。既往有精神疾病史或认知功能障碍者,可能需要更长的恢复观察期。

患者恢复期需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强光噪音刺激,每日进行15-30分钟音乐疗法或抚触沟通。饮食选择高蛋白流质如蒸蛋羹、鱼肉粥,搭配猕猴桃、蓝莓等抗氧化水果。康复训练应从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床边坐立,血压稳定后可尝试站立平衡练习。家属需记录患者情绪变化周期,发现持续亢奋或攻击倾向时及时复诊调整用药方案。

蒙岭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

肝硬化患者为什么会有出血倾向?

肝硬化患者出现出血倾向主要与肝功能减退导致凝血功能障碍、门静脉高压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脾功能亢进破坏血小板、血管内皮损伤以及维生素K吸收减少等因素有关。

1、凝血功能障碍: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主要器官,肝硬化时肝细胞受损导致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合成减少。这些凝血因子均依赖维生素K参与合成,而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胆汁淤积,影响脂溶性维生素K的吸收,进一步加重凝血异常。临床表现为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轻微出血症状。

2、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压力增高后形成侧支循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最为危险。曲张静脉管壁薄且压力高,在食物摩擦或腹压增高时易破裂,引发呕血或黑便等致命性出血。门静脉高压还会引起胃肠黏膜充血水肿,形成门脉高压性胃病导致慢性渗血。

3、脾功能亢进:

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脏淤血肿大,脾脏对血细胞的破坏功能增强。血小板被过度吞噬清除,外周血小板计数常低于50×10⁹/L。血小板数量减少直接影响初级止血功能,表现为穿刺点渗血不止、月经量增多等症状。

4、血管内皮损伤:

肝硬化患者体内一氧化氮等血管活性物质代谢异常,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同时内毒素血症、氧化应激等因素会损伤血管壁完整性,使毛细血管脆性增加。轻微外伤即可引发出血点,常见于前胸、四肢皮肤出现蜘蛛痣或瘀点。

5、维生素K缺乏:

胆汁分泌不足影响脂肪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维生素K缺乏使γ-羧化酶无法激活凝血因子前体。长期胆道梗阻患者尤为明显,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部分患者需定期注射维生素K改善凝血功能。

肝硬化患者日常需选择细软少渣饮食,避免坚硬带刺食物损伤曲张静脉。可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西兰花等深绿色蔬菜,但肝性脑病患者需控制蛋白质摄入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避免剧烈运动或腹部撞击。出现呕血、黑便等警报症状需立即就医,食管静脉曲张中重度患者可考虑内镜下套扎或硬化剂注射治疗预防出血。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热门标签

斑秃 头痛 巨大儿 布氏菌病 胆管肿瘤 结肠息肉 乳房肿块 丛状血管瘤 大疱性类天疱疮 矢状窦旁脑膜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