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减肥 > 减肥方法

瘦肚腩瑜伽有哪些动作?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宝宝嘴巴老是咀嚼动作怎么回事?

宝宝频繁出现咀嚼动作可能由生理性发育阶段、口腔探索需求、出牙期不适、模仿行为或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引起。

1、生理性发育:

婴幼儿期是口腔运动功能发育的关键阶段,咀嚼动作属于正常的口腔运动练习。6-12个月宝宝通过反复咀嚼动作锻炼下颌肌肉,为后续进食固体食物做准备,这种无食物咀嚼通常持续1-2分钟且不伴随其他异常表现。

2、口腔探索:

口周神经发育较早使婴儿通过口腔认识世界,3-8个月宝宝会将所有物品放入口中探索。缺乏合适牙胶玩具时,可能出现空咀嚼行为,提供符合月龄的磨牙玩具可减少该现象。

3、出牙刺激:

乳牙萌出期牙龈肿胀会刺激咀嚼反射,常见于4-7个月和12-18个月阶段。除咀嚼动作外,可能伴随流涎增多、牙龈发红,使用冷藏牙胶按摩牙龈可缓解不适。

4、行为模仿:

18个月以上幼儿模仿能力增强,观察到家人进食动作后可能进行模仿性咀嚼。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餐前饥饿时段或看到食物时,属于正常学习行为。

5、病理因素:

持续超过5分钟的节律性咀嚼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异常,如癫痫部分性发作或孤独症谱系障碍。异常咀嚼通常伴随眼神呆滞、肢体僵硬等症状,需儿科神经专科评估。

保持宝宝手部清洁并提供适宜硬度的磨牙饼干,避免给过硬食物防止呛咳。每日用纱布清洁口腔,观察是否伴随发热或拒食。若咀嚼动作持续超过2周且影响进食,或出现异常肢体抽动、意识障碍等情况,需及时就诊儿童保健科进行发育评估。出牙期可增加蔬菜棒、苹果条等食物满足咀嚼需求,但需在成人看护下进食。

刘亚铃

主任医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腰椎间盘突出燕子飞动作的好处?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练习燕子飞动作可缓解疼痛并增强腰背肌群。燕子飞动作的好处主要有改善腰椎稳定性、减轻神经压迫、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延缓椎间盘退变、纠正不良体态。

1、改善腰椎稳定性:

燕子飞动作通过激活多裂肌和竖脊肌等深层肌群,增强腰椎动态稳定性。该动作要求俯卧位同时抬起四肢,能针对性强化脊柱后方肌肉链,减少椎间盘异常剪切力。长期练习可降低腰椎节段异常活动度,预防突出加重。

2、减轻神经压迫:

动作过程中腰椎处于轻度后伸位,能增大椎间孔容积约15%-20%。这种机械性减压可暂时缓解神经根受压状态,改善下肢放射痛症状。研究显示规律练习可使坐骨神经痛发作频率降低30%-40%。

3、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交替收缩的腰背肌群产生泵血效应,加速椎间盘周围静脉回流。这种生物力学刺激能增加纤维环营养供应,帮助清除炎性介质。每日练习10分钟可使局部血流量提升1.5-2倍,有助于缓解无菌性炎症。

4、延缓椎间盘退变:

适度后伸运动可均衡椎间盘压力分布,避免髓核持续向后移位。动作产生的间歇性负荷能刺激纤维环细胞代谢,促进Ⅱ型胶原合成。临床观察显示坚持3个月以上练习者,椎间盘高度丢失速度减缓60%。

5、纠正不良体态:

该动作能有效对抗久坐导致的腰椎前凸减少,重建正常脊柱生理曲度。通过强化薄弱肌群,可改善骨盆前倾等代偿性姿势,从生物力学源头减少椎间盘负荷。体态矫正后日常活动时腰椎压力可降低25%-30%。

练习时需在硬板床或瑜伽垫上进行,起始阶段每日2组、每组8-10次为宜,动作幅度以无痛范围为限。建议配合游泳、倒走等低冲击运动,避免负重转体等危险动作。急性发作期应暂停练习,疼痛缓解后从仰卧位臀桥等基础动作逐步过渡。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D,可适量食用黑鱼汤、核桃等促进软组织修复的食材。睡眠时采用侧卧屈膝体位并在腰部垫小枕,有助于维持脊柱中立位。

刘磊

副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肛肠科

人流后小肚腩圆鼓鼓的怎么回事?

人流后小腹圆鼓鼓可能由子宫复旧不全、术后水肿、激素水平波动、盆腔积液或肠胀气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热敷按摩、适度活动、饮食调节、药物治疗及定期复查等方式改善。

1、子宫复旧不全:

妊娠终止后子宫需6-8周恢复原状。收缩乏力可能导致宫腔积血,表现为下腹膨隆伴隐痛。轻按腹部可触及稍硬宫体,恶露持续时间延长。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益母草颗粒、五加生化胶囊等中成药促进收缩,必要时需超声排除妊娠组织残留。

2、术后生理性水肿:

手术创伤引发局部淋巴回流受阻,常见术后3-5天出现暂时性腹部肿胀。表现为皮肤紧绷感,按压有凹陷,通常伴随轻微坠胀。可通过抬高下肢、穿戴医用压力裤改善循环,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

3、激素撤退反应:

妊娠期升高的雌激素孕激素骤降,导致水钠潴留和脂肪重新分布。这种荷尔蒙调整期约持续2-4周,可能产生类似早孕的腰腹围度增加。建议选择高钾食物如香蕉、菠菜平衡电解质,避免紧身衣物压迫腹部。

4、盆腔积液积聚:

手术刺激可能引发炎性渗出,超声显示子宫直肠陷凹液性暗区超过3厘米需警惕。多伴有下腹压痛或发热,急性期可通过桂枝茯苓胶囊活血化瘀,严重者需穿刺引流。术后1个月复查超声观察吸收情况。

5、肠功能紊乱:

麻醉及卧床影响肠道蠕动,气体滞留产生腹胀。表现为叩诊鼓音明显,排气后缓解。建议术后6小时开始床上翻身,24小时后尝试散步。可食用白萝卜汤、陈皮水等理气食物,避免豆类等产气食物。

术后两周内建议使用纯棉高腰内裤保护腹部,睡眠时采用左侧卧位减轻盆腔压力。饮食遵循"三高一低"原则:高蛋白如鲫鱼豆腐汤、高维生素如猕猴桃、高铁如鸭血粉丝汤,低脂肪。恢复期避免卷腹运动,可尝试腹式呼吸训练,每日3组每组10次。出现持续发热、剧烈腹痛或阴道出血超过月经量需立即返院检查。

魏碧荷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妇科

小儿推拿的推法有哪些动作要领?

小儿推拿的常用推法包括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运推法,动作要领需掌握力度均匀、方向准确、速度适中。

1、直推法:

以拇指桡侧或指腹沿直线单向推动,力度轻而不浮,频率约每分钟200次。适用于四肢及背部经络,如推三关可温阳散寒。操作时需保持皮肤润滑,避免摩擦损伤,单次推拿长度约5-10厘米。

2、旋推法:

拇指指腹在穴位上做顺时针环形推动,力度较直推法稍重,直径约1-2厘米。常用于腹部穴位如中脘,具有健脾和胃功效。需注意与皮肤保持贴合,避免滑动移位,每个穴位操作30-50圈。

3、分推法:

双手拇指从中央向两侧同时分推,多用于胸腹部位。推肋弓时双手需对称发力,速度缓慢均匀,可宽胸理气。操作时需避开剑突等骨性标志,分推幅度以患儿舒适为度。

4、合推法:

双手拇指从两侧向中间合拢推动,常用于四肢肌肉群。如合推腓肠肌需双手交替施力,形成波浪式推进,有助于缓解肌紧张。力度应随肌肉厚度调整,避免挤压骨骼。

5、运推法:

以掌根或大鱼际做弧形推动,多用于腰背及臀部。操作时需借助身体前倾力量,保持动作连贯流畅,如运八卦可调节脏腑功能。注意掌面完全接触皮肤,避免边缘刮蹭。

小儿推拿后建议饮用温水,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与冷食。日常可配合捏脊手法增强体质,操作前需修剪指甲并暖手,室温保持26-28℃。推拿时间宜选餐后1小时进行,每次总时长不超过15分钟。若出现皮肤发红或哭闹加剧应立即停止,持续不适需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体质虚弱者应减少运推法使用频次,可改用轻缓的摩腹手法替代。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驼背如何矫正有啥快而有效的动作?

驼背矫正可通过针对性运动、姿势调整、核心强化、器械辅助和物理治疗等方式改善,快速有效的动作包括猫牛式、靠墙天使、俯卧飞鸟等。

1、猫牛式:

跪姿双手双膝撑地,吸气时塌腰抬头牛式,呼气时拱背低头猫式。该动作能灵活脊柱,增强背部肌肉控制力,每天练习3组每组10次,注意动作与呼吸同步。

2、靠墙天使:

后背紧贴墙面,手臂呈W形贴墙上下滑动。这个动作强制肩胛骨后缩,有效改善圆肩驼背,每次保持30秒,每日重复5次。练习时需确保腰部与墙面无空隙。

3、俯卧飞鸟:

俯卧位双手持哑铃向两侧平举,刺激菱形肌和斜方肌中下部。选择1-2公斤小重量,15次为1组,完成3组。肌肉发力时应感受到肩胛骨向内挤压。

4、弹力带划船:

坐姿固定弹力带于脚底,双手拉弹力带至腹部。这个动作模拟划船机训练,能强化整个背部肌群,每组12次做4组。注意保持脊柱中立位避免代偿。

5、泡沫轴胸椎伸展:

将泡沫轴置于上背部,双手抱头缓慢后仰伸展胸椎。每次维持30秒,重复3次。该动作能打开僵硬的前胸,矫正长期伏案导致的含胸体态。

日常需保持正确坐姿,电脑屏幕抬高至视线水平,每30分钟起身活动。睡眠选择中等硬度床垫,避免过高枕头。饮食注意补充钙和维生素D,适当进行游泳、瑜伽等全身性运动。若驼背伴随疼痛或活动受限,建议尽早就医排除脊柱侧弯等器质性疾病。矫正期间可配合使用背部矫正带作为辅助工具,但每天佩戴不超过2小时以免肌肉依赖。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肛肠科

热门标签

疥疮 矮小症 髌骨脱位 胆管扩张 低镁血症 髋臼骨折 鼻中隔穿孔 肾动脉栓塞 脉络丛乳头状瘤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