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麻醉医学科 > 麻醉科

半身麻醉和全身麻醉的区别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笑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表面麻醉最常用的药物有哪些?

表面麻醉常用药物主要有丁卡因、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苯佐卡因和可卡因。

1、丁卡因:

丁卡因属于长效酯类局部麻醉药,麻醉效果强且持续时间长,适用于眼科、耳鼻喉科等黏膜表面麻醉。该药物穿透力强,但毒性较大,需严格控制用量。

2、利多卡因:

利多卡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酰胺类局部麻醉药,起效快且安全性较高。常用于皮肤、黏膜表面麻醉,也可用于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其制剂包括喷雾剂、凝胶等多种剂型。

3、普鲁卡因:

普鲁卡因作为短效酯类麻醉药,毒性较低但麻醉效果较弱。主要用于皮肤和黏膜的浅表麻醉,由于穿透力较差,一般不用于完整皮肤的麻醉。

4、苯佐卡因:

苯佐卡因是低毒性的酯类表面麻醉剂,常见于皮肤止痒药和口腔溃疡药物中。其麻醉作用温和,适合小范围表皮麻醉,但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5、可卡因:

可卡因是天然生物碱类表面麻醉药,具有强效血管收缩作用。目前仅限用于耳鼻喉科特殊手术,因其成瘾性已被严格管制使用。

使用表面麻醉药物前应评估患者过敏史,严格遵循医嘱控制用量。麻醉期间避免进食过硬或过烫食物,防止黏膜损伤。术后注意观察局部反应,出现红肿、疼痛加重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不同麻醉药物各有特点,医生会根据手术部位、持续时间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合适药物。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剖腹产麻醉后脊柱痛怎么止痛?

剖腹产麻醉后脊柱痛可通过药物镇痛、物理治疗、体位调整、心理干预及中医调理等方式缓解。疼痛通常由硬膜外穿刺损伤、局部炎症反应、肌肉痉挛、神经压迫或个体敏感度差异等因素引起。

1、药物镇痛:

硬膜外麻醉后脊柱疼痛可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塞来昔布胶囊等减轻炎症反应,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弱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缓释片。药物选择需排除哺乳禁忌,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2、物理治疗:

热敷可促进穿刺部位血液循环,每日2-3次,每次15-20分钟;低频脉冲电疗能缓解肌肉痉挛,需在康复科医师指导下进行。注意避免高温烫伤及电极片过敏反应。

3、体位调整:

术后6小时内保持去枕平卧位,后期采用侧卧位与仰卧位交替,减轻脊柱压力。起床时遵循"翻身-坐起-站立"三步法,避免腰部突然发力。哺乳时使用哺乳枕支撑腰部。

4、心理干预:

疼痛焦虑可通过正念呼吸训练缓解,每天练习3次腹式呼吸,每次5分钟。家属协助进行疼痛日记记录,区分伤口痛与脊柱痛,避免过度关注疼痛点。

5、中医调理:

在针灸医师操作下选取肾俞、命门等穴位进行电针治疗,配合艾灸关元穴改善气血循环。中药熏蒸选用红花、川芎等药材,水温控制在40℃以下,避免产后大汗伤阴。

术后两周内避免提重物及久坐,使用医用腰围提供支撑但每日佩戴不超过6小时。饮食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糙米、瘦肉促进神经修复,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疼痛持续超过1个月或出现下肢麻木需排查硬膜外血肿等并发症,及时至疼痛科或脊柱外科就诊。康复期可进行改良版猫式伸展运动,配合腹式呼吸缓慢活动脊柱,每日2组,每组8-10次。

林丽丽

副主任医师 桂林南溪山医院 妇科

宝宝上半身热下半身凉怎么办?

宝宝上半身热下半身凉可能由体温调节不完善、衣物穿着不当、环境温差大、血液循环差异、感染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衣物、改善环境、按摩促进循环、监测体温、就医排查等方式处理。

1、体温调节不完善: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成熟,易出现躯干与四肢温差。建议保持室温22-24℃,避免过度包裹上半身,可穿连体衣保持体温均衡。

2、衣物穿着不当:

上半身衣物过厚会导致热量积聚,下肢裸露或穿得过薄易发凉。选择纯棉透气衣物,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及时增减衣物层数。

3、环境温差大:

冬季地暖房易造成头热脚冷,夏季空调直吹下肢也会导致温差。避免空调风口对准宝宝,使用睡袋保护下肢,地面铺设爬行垫隔凉。

4、血液循环差异:

婴幼儿心脏射血能力较弱,离心脏较远的足部供血相对不足。可进行足部抚触按摩,从脚踝向脚尖方向轻推,促进末梢血液循环。

5、感染性疾病:

发热初期可能出现寒战肢冷伴躯干发热,需警惕呼吸道或肠道感染。当体温超过38℃或伴随精神萎靡、拒食时,应及时儿科就诊。

日常可适当增加下肢活动如蹬腿练习,哺乳期母亲多摄入温性食物如红枣小米粥,避免宝宝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观察期间建议每小时测量一次腋温与足温,记录温差变化情况,若持续超过1℃或伴随皮肤发花、呼吸急促等表现需紧急就医。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帕金森病患者麻醉的注意事项?

帕金森病患者麻醉需重点关注药物相互作用、术前评估和术中监测。主要注意事项包括调整抗帕金森药物、预防体位性低血压、优化麻醉方案、加强呼吸管理及术后苏醒期监护。

1、药物调整:

帕金森病常用药物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能与麻醉药产生相互作用。术前需与神经科医生协商调整用药时间,避免突然停药导致症状恶化。术中需注意多巴胺能药物与吸入麻醉药的协同作用可能加重低血压。

2、循环管理: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易引发体位性低血压。术前应进行倾斜试验评估,术中避免快速体位变动。推荐有创动脉压监测,血管活性药物需准备去甲肾上腺素等α受体激动剂,慎用β受体阻滞剂。

3、麻醉选择:

区域麻醉可减少全身用药风险,但需评估患者震颤程度。全身麻醉宜选用丙泊酚等短效药物,避免氟烷类加重心肌抑制。肌松药需减量使用,术后需监测肌力恢复情况。

4、呼吸维护:

咽喉肌强直和吞咽障碍增加误吸风险。建议快速序贯诱导,备好吸引设备。术后需警惕呼吸肌无力,延迟拔管指征可放宽至潮气量达6毫升/千克体重以上。

5、苏醒监护:

苏醒期易出现谵妄和运动症状波动。恢复室应保持安静环境,尽早恢复抗帕金森药物。需监测体温波动和排尿功能障碍,必要时留置导尿管。

术后建议维持室温25℃左右避免寒战诱发肌强直,床头抬高30度预防误吸。饮食宜选用糊状食物,补充维生素B6需谨慎以免影响左旋多巴疗效。康复训练应从术后24小时内开始被动关节活动,逐步过渡到坐位平衡练习。家属需学习识别"关期"症状,记录运动日记供医生调整用药参考。定期随访应包含直立性低血压筛查和吞咽功能评估,多学科协作可显著降低麻醉相关并发症风险。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经期下半身酸痛从腰到腿都疼?

经期下半身酸痛从腰到腿都疼可能与激素水平波动、盆腔充血、肌肉紧张、腰椎代偿性劳损、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因素有关。

1、激素波动:

月经期前列腺素分泌增加会刺激子宫收缩,这种收缩可能放射至腰骶部及下肢。前列腺素同时会增强痛觉敏感度,使肌肉酸痛感放大。保持腹部保暖可缓解平滑肌痉挛,适量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调节前列腺素水平。

2、盆腔充血:

经期盆腔血管扩张会导致局部血液循环淤滞,压迫坐骨神经丛引发下肢放射痛。建议避免久坐久站,每日进行15分钟膝胸卧位可促进静脉回流。严重时可能伴随会阴部坠胀感,需警惕盆腔静脉曲张。

3、肌肉紧张:

痛经时人体会不自主采取弯腰蜷缩姿势,长期维持异常体态会导致腰大肌、梨状肌等肌群过度紧张。热敷配合轻柔的腰部拉伸动作能放松肌肉,瑜伽猫牛式可改善脊柱灵活性。

4、腰椎代偿:

经期核心肌群力量减弱会增加腰椎负担,椎间盘压力变化可能诱发神经根刺激症状。此类酸痛多表现为从腰部向单侧下肢放射,建议使用护腰支撑,游泳等低冲击运动可增强腰背肌耐力。

5、病理因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可能侵犯骶韧带或坐骨神经,这种疼痛具有周期性加重特征。子宫腺肌症也可能通过炎症因子扩散引发下肢牵涉痛,通常伴随经量增多,需超声检查确诊。

经期下肢酸痛期间建议选择高钙高镁饮食如深绿色蔬菜、坚果,避免摄入咖啡因和酒精。可尝试每日30分钟快走促进内啡肽分泌,睡前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改善循环。如疼痛影响行走或伴随发热、异常出血需及时就诊,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盆腔炎等器质性疾病。记录疼痛规律和伴随症状有助于医生判断病因。

张春香

副主任医师 海南三亚解放军425医院 妇科

热门标签

胃下垂 垂体危象 肝性脑病 尿道憩室 脐带脱垂 毛囊角化病 脉络膜黑色素瘤 外耳道外生骨疣 黑色丘疹性皮肤病 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