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肛肠科

结肠息肉emr手术是什么意思?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ESD跟EMR的区别?

ESD与EMR的主要区别在于手术适应症、操作方式和并发症风险。ESD适用于较大或深层病变的整块切除,EMR则用于表浅小病灶的分片切除。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是两种常见的内镜下治疗技术。ESD通过黏膜下注射液体建立安全平面后,使用电刀逐步剥离病灶,能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整块切除,病理评估更准确,但操作时间长、技术要求高、穿孔风险相对较大。EMR通过圈套器分片切除黏膜层病变,操作简便快捷,适合直径较小的表浅病变,但分片切除可能影响病理判断,且残留复发概率略高。

ESD对早期胃癌、食管癌等恶性病变的治愈性切除更具优势,可提供完整病理分期信息。EMR多用于良性息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低风险病变,操作时间短且并发症少。两种技术均需严格掌握适应症,ESD要求术者具备更高内镜操作经验,术后需密切观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患者术后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遵医嘱定期复查内镜。适当卧床休息可减少出血风险,出现腹痛、呕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长期随访对早期发现复发至关重要,同时需纠正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结肠息肉可以根治吗?

结肠息肉一般可以根治,通过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可有效清除病灶。结肠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外科手术切除、定期随访复查、调整生活习惯等。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适用于直径较小的息肉,通过结肠镜引导下使用电切圈套器切除病灶。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概率低。术后需禁食一段时间,逐步过渡到流质饮食。切除后需将息肉送病理检查,明确息肉性质。

2、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适用于较大的平坦型息肉,通过注射生理盐水使黏膜下层隆起后完整剥离病灶。该方法能完整切除较大范围的病变组织,降低复发概率。术后可能出现少量出血或穿孔风险,需密切观察。

3、外科手术切除

对于可疑恶变或内镜无法切除的巨大息肉,需考虑外科手术切除部分肠段。开腹或腹腔镜手术可彻底清除病灶及周围淋巴结,但创伤较大、恢复期较长。术后需注意切口护理,预防感染。

4、定期随访复查

息肉切除后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肠镜,监测有无复发或新发息肉。高危人群建议每1-3年复查一次,低危人群可适当延长间隔。复查时可同时处理新发现的小息肉,预防癌变。

5、调整生活习惯

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有助于预防息肉复发。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运动可降低肠道炎症风险。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能对预防腺瘤性息肉有一定帮助。

结肠息肉患者术后应注意饮食调理,从流质逐渐过渡到低渣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促进肠道蠕动。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肠镜至关重要,可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息肉。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和随访,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如出现便血、腹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EMR的手术适应症?

EMR的手术适应症主要包括消化道早期癌变、癌前病变、良性肿瘤等病变。EMR主要适用于直径小于20毫米的黏膜层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或食管癌等。

1、消化道早期癌变

EMR适用于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消化道癌变,如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早期结直肠癌等。这些病变尚未侵犯黏膜下层,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可达到根治效果。早期癌变在病理学上表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黏膜内癌,EMR治疗后可获得完整病理标本,有助于准确评估病变范围和浸润深度。

2、癌前病变

EMR适用于具有恶变潜能的癌前病变,如Barrett食管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胃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结直肠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等。这些病变具有较高恶变概率,通过EMR切除可阻断癌变进程。癌前病变在内镜下常表现为平坦型或轻微隆起型病变,边界清晰,适合进行黏膜切除术。

3、良性肿瘤

EMR适用于部分消化道良性肿瘤,如较大的胃或结肠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对于直径超过10毫米的广基息肉或无法通过常规息肉切除术完整切除的病变,EMR可提供更完整的切除效果。良性肿瘤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完整,EMR可完整切除病变并保留消化道结构完整性。

4、黏膜下病变

EMR适用于部分局限于黏膜层的黏膜下病变,如类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这些病变起源于黏膜下层但未突破黏膜肌层,通过EMR可获得完整切除。黏膜下病变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下隆起,表面黏膜光滑,超声内镜检查可明确病变层次,为EMR治疗提供依据。

5、其他适应症

EMR还适用于部分特殊类型的消化道病变,如侧向发育型肿瘤、浅表扩散型早期癌等。这些病变具有特殊的生长方式,传统内镜治疗难以完整切除,EMR可通过分片切除或扩大切除范围实现病变的完整切除。特殊类型病变在内镜下表现为平坦型或浅表扩散型,边界不清,需要特殊标记和切除技术。

EMR术后需要注意饮食管理,术后24小时内禁食,随后逐步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术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保持大便通畅。定期复查内镜评估治疗效果,监测有无复发。EMR治疗消化道病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操作,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黄国栋

主任医师 七台河市人民医院 预防保健科

结肠息肉手术后复发率?

结肠息肉手术后存在一定复发概率,复发风险与息肉性质、手术方式、术后随访等因素相关。主要影响因素有息肉病理类型、切除完整性、家族遗传史、肠道炎症状态、生活习惯等。

1、息肉病理类型

腺瘤性息肉复发率显著高于炎性息肉,其中绒毛状腺瘤复发风险最高。病理报告显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术后需缩短复查间隔。直径超过10毫米的广基息肉,即使完整切除仍可能残留微小病灶。

2、切除完整性

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病例,若切缘病理检查发现残留腺体,复发概率明显增加。对于分块切除的大型息肉,残留率可达较高水平。术中应用靛胭脂染色或窄带成像技术有助于判断切除边界。

3、家族遗传史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术后几乎全部复发,需终身监测。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患者,新发息肉多出现在术后3年内。基因检测可辅助评估遗传风险等级。

4、肠道炎症状态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合并息肉切除后,炎症黏膜更易再生异常增生组织。克罗恩病累及结肠时,慢性炎症刺激可加速息肉再生。控制基础炎症活动度是降低复发的关键。

5、生活习惯

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可能促进腺瘤再生,红肉摄入过量与复发风险呈正相关。吸烟者术后新发息肉概率增加,酒精摄入量每日超过30克会显著影响黏膜修复。规律运动可降低胰岛素抵抗相关息肉复发。

建议术后1年内进行首次结肠镜复查,根据病理结果制定个体化随访方案。日常需增加全谷物和深色蔬菜摄入,补充叶酸和维生素D可能具有保护作用。严格控制体重指数,避免久坐行为。出现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时应及时复诊,必要时考虑化学预防药物干预。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结肠息肉会癌变吗?

结肠息肉存在癌变可能,但概率因息肉类型、大小等因素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有息肉病理类型、直径大小、生长形态、遗传因素、炎症程度等。

1、息肉病理类型

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较高,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概率超过管状腺瘤。炎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通常属于良性病变。病理类型需通过结肠镜活检确诊,医生会根据结果制定随访计划。

2、直径大小

直径超过10毫米的息肉癌变风险显著增加。微小息肉多数为良性,但直径超过20毫米的广基息肉需特别警惕。结肠镜检查时可同步完成小息肉切除,较大息肉可能需分次切除。

3、生长形态

有蒂息肉比广基息肉恶性概率低,表面呈分叶状或凹陷的息肉风险更高。内镜下可通过窄带成像等技术判断形态特征,凹陷型病变即使体积较小也可能存在黏膜下浸润。

4、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癌变风险接近百分之百。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也需重点监测。有家族史者建议提前至20岁开始肠镜筛查。

5、炎症程度

溃疡性结肠炎伴发的炎性息肉可能随病程延长发生异型增生。炎症性肠病患者需定期进行染色内镜或放大内镜检查,对可疑病变进行靶向活检。

发现结肠息肉后应遵医嘱定期复查肠镜,直径超过5毫米的息肉建议内镜下切除。日常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限制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风险。50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应进行结肠癌筛查,有家族史或相关症状者需提前筛查。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热门标签

足跟痛 肝肿瘤 马方综合征 副球孢子菌病 食管克罗恩病 慢性子宫内膜炎 盆腔脂肪增多症 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 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