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是由产气荚膜梭菌等厌氧菌引起的急性坏死性软组织感染,属于外科急重症。主要有创伤后感染、糖尿病足溃疡、免疫功能低下、手术污染、动物咬伤等诱因。
1、创伤后感染开放性伤口接触土壤或污染物时,产气荚膜梭菌可通过创面侵入深层组织。该菌分泌的α毒素会溶解细胞膜,导致肌肉组织广泛坏死。典型表现为伤口周围皮肤出现青铜色改变,按压有捻发音。需紧急清创并使用青霉素G钠注射液联合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控制感染。
2、糖尿病足溃疡长期高血糖导致末梢神经病变和血管闭塞,足部溃疡易继发厌氧菌感染。患者除局部组织坏死外,常伴有恶臭分泌物和全身中毒症状。需采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静脉滴注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必要时行截肢术。
3、免疫功能低下艾滋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难以清除厌氧菌。感染进展迅速,24小时内可出现溶血性贫血和急性肾衰竭。除手术清创外,需输注人免疫球蛋白配合头孢曲松钠他唑巴坦钠注射液治疗。
4、手术污染肠道或会阴部手术后,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导致产气荚膜梭菌感染。特征为术后48小时突发伤口剧痛伴皮下气肿。需拆除缝线充分引流,并静脉注射美罗培南注射液,严重者需高压氧治疗。
5、动物咬伤犬猫咬伤深部组织时,口腔厌氧菌可引发混合感染。伤口迅速肿胀并出现血性水疱,伴有硫磺味气体溢出。需彻底冲洗伤口后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口服莫西沙星片控制感染。
预防气性坏疽需规范处理创伤伤口,糖尿病患者应每日检查足部皮肤。出现伤口剧烈疼痛、快速肿胀或皮肤变色时须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应进食高蛋白流质饮食,卧床休息避免挤压感染部位。恢复期可进行适度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但须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伤口裂开。
血液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血液或血液制品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导致的感染。主要有输血传播、共用注射器传播、母婴垂直传播、破损皮肤黏膜接触传播、医源性器械污染传播等途径。
1、输血传播输入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可导致感染。常见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医疗机构需严格执行献血者筛查和血液检测,使用一次性采血器材。受血者术后出现持续发热、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
2、共用注射器传播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是血液传播的高危行为。针头残留的微量血液可能携带HIV、梅毒等病原体。规范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可有效阻断传播,吸毒人员应接受专业戒毒治疗和针具交换服务。
3、母婴垂直传播孕妇若感染乙肝病毒、HIV等,分娩过程中胎儿接触母血或产道分泌物可能发生感染。孕期规范进行病毒载量检测和抗病毒治疗,选择剖宫产分娩,新生儿及时接种疫苗和免疫球蛋白可显著降低传播概率。
4、破损皮肤接触传播医务人员处理锐器伤或皮肤破损者接触感染者血液时可能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并挤出污染血液,根据暴露源情况评估是否需要预防性用药。日常生活中避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个人物品。
5、医源性器械污染重复使用未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手术器械、针灸针等可能造成交叉感染。医疗机构须执行消毒灭菌规范,患者接受侵入性操作前可要求查看器械消毒证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需排查感染可能。
预防血液传播需建立多重防护体系。普通人群应避免非法采供血和不安全注射,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标准预防措施,创伤出血时使用无菌敷料包扎。定期进行传染病筛查,乙肝易感者可接种疫苗获得免疫力。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皮肤破损时及时消毒处理。若发生高危暴露,应在72小时内到传染病专科医院进行专业评估和干预。
痔疮不会通过任何途径传染。痔疮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淤血、扩张和屈曲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属于非传染性疾病。
痔疮的形成与长期久坐、便秘、妊娠、腹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导致肛门周围静脉回流受阻,进而引发静脉曲张。痔疮并非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因此不具备传染性。日常生活中与痔疮患者共用马桶、毛巾或发生性行为均不会传播痔疮。但需注意,若患者同时存在肛周感染性疾病如尖锐湿疣、疱疹等,这些疾病可能通过接触传播,需与痔疮本身区分。
痔疮患者应避免久坐久站,每日用温水坐浴促进血液循环,饮食中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以软化大便。若出现肛门疼痛、出血或脱垂等症状,建议及时至肛肠科就诊,通过肛门镜检查明确痔疮分级,必要时采用药物或手术治疗。
口交可能传播艾滋病,但概率较低。传播风险与口腔黏膜破损、精液或阴道分泌物接触以及病毒载量等因素相关。
艾滋病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传播。若口腔存在溃疡、牙龈出血等黏膜破损,或对方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含有高浓度病毒,可能通过口交传播。无保护口交的传播风险低于无保护阴道交或肛交,但主动方风险高于被动方。
日常应避免高危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降低传播风险。若发生暴露,建议72小时内进行阻断治疗并检测。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粪口传播。
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三种方式。密切接触传播是指通过接触患者的疱疹液、唾液、粪便等分泌物或排泄物,以及被这些污染物污染的物品如玩具、毛巾等间接传播。飞沫传播是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产生的飞沫中含有病毒,可能被他人吸入导致感染。粪口传播则是由于患者的粪便中含有病毒,如果处理不当可能污染食物或水源,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手足口病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密集场所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与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等因素有关。
建议家长注意儿童个人卫生,勤洗手并消毒常用物品,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