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中风

发现有中风有可能会发生哪些表现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笑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高血压引起的中风能治好吗?

高血压引起的中风可通过及时治疗和长期管理改善预后。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中风类型、治疗时机、康复干预等因素,部分患者可能遗留功能障碍。

1、缺血性中风:

由高血压导致脑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可溶解血栓,常用药物包括阿替普酶等。恢复期需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复发。

2、出血性中风:

长期高血压使脑内小动脉壁变性破裂所致。轻度出血可药物控制,严重出血需手术清除血肿或介入止血。术后需监测颅内压和血压波动。

3、神经功能康复:

发病后6个月内是黄金恢复期。运动障碍患者需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语言障碍需言语康复治疗。康复程度与病灶位置和面积密切相关。

4、血压控制管理:

降压目标值通常设定为140/90毫米汞柱以下。常用降压药包括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等。需定期监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5、并发症预防:

长期卧床患者需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肺炎。吞咽困难者需调整食物质地,认知障碍需进行认知训练。二级预防包括控制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

中风后饮食建议低盐低脂,每日钠摄入控制在2000毫克以内,多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康复期可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定期复查头颅影像和血管评估,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家属需学习护理技巧,帮助患者建立规律作息。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脑梗和脑中风的区别是什么?

脑梗和脑中风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述,脑梗特指缺血性脑中风,而脑中风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缺血性脑中风主要由脑动脉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出血性脑中风则是脑内血管破裂引发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1、病因差异:

缺血性脑梗多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或心源性血栓引起,常见于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出血性脑中风的病因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脑血管畸形破裂或动脉瘤破裂,与长期血压控制不良密切相关。

2、病理机制:

脑梗发生时脑血流中断导致细胞缺氧死亡,但血管结构完整;脑中风中的出血类型会直接破坏脑组织并形成血肿压迫,同时血液毒性物质会加重神经损伤。

3、临床表现:

两者均可出现偏瘫、言语障碍等局灶性神经缺损症状,但出血性脑中风的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更剧烈,且病情进展更快,常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

4、影像学特征:

CT检查中脑梗早期可能无显著改变,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出血性脑中风在CT上立即显示高密度血肿影,MRI的DWI序列能更早检测缺血病灶。

5、治疗原则:

缺血性脑梗需在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或血管内取栓治疗;出血性脑中风以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为主,必要时需手术清除血肿或夹闭动脉瘤。

预防两类疾病均需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运动。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高血压患者每日监测血压。出现突发肢体无力或剧烈头痛时应立即就医,脑中风救治具有极强的时间依赖性,每延误1分钟将损失190万个脑细胞。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帕金森病并发症可能会致残?

帕金森病并发症可能导致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等多种致残性后果。主要致残性并发症包括冻结步态、姿势平衡障碍、吞咽困难、尿失禁、抑郁焦虑等。

1、冻结步态:

冻结步态是帕金森病晚期常见运动并发症,表现为起步困难或突然步态中止。可能与基底节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丢失有关,导致运动程序启动障碍。可通过调整步态训练、使用视觉提示等康复手段改善,严重时需调整多巴胺能药物方案。

2、姿势平衡障碍:

姿势反射受损导致患者易跌倒,是致残重要原因。与脑干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变性相关。建议进行平衡训练,居家环境需移除障碍物,必要时使用助行器。药物治疗可尝试增加左旋多巴剂量。

3、吞咽困难:

延髓运动核团受累导致吞咽协调障碍,可能引发吸入性肺炎。需进行吞咽功能评估,调整食物性状,严重者需鼻饲喂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能改善早期吞咽障碍。

4、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包括体位性低血压、尿便失禁等,与自主神经中枢变性有关。建议分次饮水、穿戴弹力袜,排尿障碍可考虑索利那新等药物。需监测血压波动避免跌倒风险。

5、精神行为异常:

抑郁焦虑发生率可达40%,痴呆晚期发生率30%-80%。与边缘系统神经递质紊乱相关。需心理干预,谨慎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避免加重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患者应保持规律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游泳等延缓运动功能衰退,饮食注意增加膳食纤维预防便秘,每日保证充足日照调节昼夜节律。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专业康复评估,居家环境进行防跌倒改造,照料者需接受专业培训识别并发症早期征兆。多学科团队管理可显著降低致残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脑中风常见服用哪两种西药?

脑中风患者常用西药主要有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减少血栓素A2生成,从而阻断血小板聚集。该药物适用于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常见剂型为肠溶片,需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长期服用者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2、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作为P2Y12受体拮抗剂,可选择性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临床多用于阿司匹林不耐受患者,或与阿司匹林联用治疗高危人群。用药期间需警惕出血倾向,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脑中风患者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同时配合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6克以下,增加全谷物和深海鱼类摄入。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复查。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偏头痛是否会增加中风风险?

偏头痛可能增加中风风险,尤其是伴随视觉先兆的偏头痛患者。风险升高的主要因素包括血管痉挛、血小板异常聚集、内皮功能障碍、雌激素水平波动以及偏头痛发作频率过高。

1、血管痉挛:

偏头痛发作时脑血管可能出现可逆性收缩,长期反复痉挛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这种情况会增加脑部小血管病变概率,建议通过监测血压和避免寒冷刺激进行预防。

2、血小板异常:

偏头痛患者血小板活性常增高,容易形成微小血栓。这种状态可能引发短暂性脑缺血,规律作息和Omega-3脂肪酸补充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征。

3、内皮功能障碍:

偏头痛发作时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异常,影响血管舒张功能。内皮细胞持续损伤会加速动脉硬化进程,保持低盐饮食和适度运动可保护血管健康。

4、雌激素影响:

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中雌激素水平骤降时,既容易诱发偏头痛又可能促进血栓形成。这类人群需要特别注意避孕药使用风险,建议选择非激素类避孕方式。

5、发作频率:

每月发作超过4次的慢性偏头痛患者,中风风险较常人升高2-3倍。控制发作频率是关键,可通过记录头痛日记识别诱因,避免强光、噪音等常见触发因素。

偏头痛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过度疲劳。饮食方面建议增加镁元素摄入,如食用南瓜子、黑巧克力等富含镁的食物,减少加工食品和含酪胺食物摄入。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注意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冷热刺激诱发头痛。吸烟者应尽快戒烟,限制酒精摄入,女性每日饮酒不超过1个标准杯。定期进行脑血管健康检查,包括血压监测和血脂检测,40岁以上患者可考虑颈动脉超声筛查。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食管炎 喉原位癌 槭糖尿病 胃酸过多 阿米巴痢疾 创伤性膈疝 腹股沟斜疝 跟腱后滑囊炎 鄂木斯克出血热 门静脉海绵样变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