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不是很严重?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笑 住院医师
复禾健康科普平台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脑缺血性白质病变是怎么回事?

脑缺血性白质病变可能由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定期随访等方式干预。

1、高血压:

长期血压升高会导致脑小动脉硬化,减少白质区血液供应。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氨氯地平、缬沙坦等降压药物,同时限制钠盐摄入。

2、糖尿病:

血糖异常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影响脑白质微循环。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可选用二甲双胍、格列美脲等降糖药,配合低升糖指数饮食。

3、高脂血症:

胆固醇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常见头晕、步态不稳等症状。需检测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使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调脂药物,减少动物内脏摄入。

4、吸烟酗酒:

尼古丁和酒精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重缺血缺氧。患者应彻底戒烟,男性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5、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脑小血管病基因突变,表现为家族聚集性发病。这类人群需更严格控制危险因素,40岁后每年进行头颅核磁检查。

日常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保证7-8小时睡眠。出现记忆力减退、排尿障碍等症状时应及时复查头颅影像学检查,避免发展为血管性痴呆。冬季注意头部保暖,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防止体位性低血压诱发脑灌注不足。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缺血性脑血管病应该注意什么?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需注意控制基础疾病、调整生活方式、规范用药、监测症状变化及定期复查。主要管理措施包括血压血糖管理、戒烟限酒、抗血小板治疗、识别卒中征兆和随访评估。

1、基础病控制: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患者需维持糖化血红蛋白低于7%。规律监测指标并根据医嘱调整降压降糖方案,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2、生活方式调整:

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增加全谷物和新鲜蔬果比例。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疲劳。

3、规范用药: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可预防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钙片能稳定动脉斑块。需遵医嘱长期服用,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

4、症状监测:

突发面部歪斜、肢体无力、言语含糊或剧烈头痛可能是卒中前兆。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就医,溶栓治疗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4.5小时内。日常可借助FAST评估法进行自我监测。

5、定期复查:

每3-6个月需复查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等检查。血脂异常者每季度检测肝功能,长期服药患者每年评估出血风险。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防治方案。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长期管理需要医患共同努力。饮食上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适量食用深海鱼类和坚果。运动可选择太极拳等柔和中低强度项目,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血压波动。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冬季注意头部保暖,沐浴水温不宜过高。家属应学习急救知识,家中常备血压计和血糖仪。通过系统化管理,多数患者能有效预防疾病复发,维持良好生活质量。

朱振国

副主任医师 鹤岗市人民医院 内分泌科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有血管内机械取栓、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动脉溶栓术、球囊扩张术。

1、血管内机械取栓:

通过导管将取栓装置送至血栓部位直接清除血栓,适用于大血管急性闭塞。该方法能快速恢复血流,但存在血管损伤风险,需在发病6小时内实施。术后需密切监测出血倾向和神经功能变化。

2、血管成形术:

使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的脑血管,改善血流灌注。主要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再狭窄。该技术对操作精度要求较高,可能发生血管痉挛或夹层等并发症。

3、支架植入术:

在狭窄血管段植入金属支架维持管腔通畅,常用于颈动脉或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支架类型包括自膨式和球扩式,选择需根据病变位置和形态。术后需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至少3个月,定期复查血管影像。

4、动脉溶栓术:

经导管局部注射溶栓药物溶解血栓,适用于静脉溶栓无效的中等血管闭塞。常用药物包括尿激酶、阿替普酶等,需严格控制剂量防止脑出血。治疗时间窗通常不超过8小时,术后需监测凝血功能。

5、球囊扩张术:

采用低压球囊逐步扩张血管狭窄段,多用于远端小血管病变。相比支架植入创伤更小,但远期再狭窄率较高。操作中需避免过度扩张导致血管破裂,术后配合控制血压和抗凝治疗。

介入治疗后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控制在5克以内,多食用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严格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指标,戒烟限酒。定期复查颈部血管超声或脑血管造影,出现头痛、肢体无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激动,遵医嘱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陈云霞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呼吸科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措施?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抗血小板治疗、血压管理、血脂调控、血糖控制及生活方式干预。

1、抗血小板治疗:

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预防血栓形成。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方案。对于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可能需联合抗凝治疗。

2、血压管理:

将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可降低复发风险。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需定期监测血压,避免波动过大。

3、血脂调控: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1.8毫摩尔/升以下。他汀类药物是首选,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需定期复查血脂水平,调整用药剂量。

4、血糖控制:

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根据病情选择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严格控制血糖可减少血管内皮损伤。

5、生活方式干预:

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是基础措施。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保持体重指数在18.5-23.9之间。同时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情绪激动。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需建立健康档案,定期复查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等检查。饮食上推荐地中海饮食模式,多摄入深海鱼类、坚果、橄榄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运动可选择快走、游泳、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必要时寻求心理疏导。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慢性病吗?

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慢性病范畴。该疾病具有病程长、进展缓慢、需长期管理的特点,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吸烟等因素相关。

1、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血脂异常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形成斑块使管腔狭窄。需通过他汀类药物控制血脂,配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同时需定期监测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稳定性。

2、高血压:

持续血压升高加速脑血管硬化进程。常用氨氯地平、厄贝沙坦等降压药物,目标血压需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合并糖尿病者需更低。

3、糖尿病:

高血糖状态引发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损害。二甲双胍为基础用药,必要时联用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应维持在7%以下以降低血管并发症风险。

4、心房颤动:

心脏附壁血栓脱落导致脑栓塞。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可有效预防血栓,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控制心室率药物包括美托洛尔等。

5、吸烟:

烟草中尼古丁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功能。戒烟可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率,必要时可借助尼古丁替代疗法或伐尼克兰等药物辅助。

日常需坚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摄入不超过5克,增加深海鱼类摄入补充ω-3脂肪酸。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血压波动。保持规律作息与情绪稳定,每3-6个月复查血脂、血糖等指标。出现言语障碍、肢体无力等预警症状时需立即就医。

李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热门标签

冻疮 痒疹 伤寒 铅中毒 肾积脓 肉毒中毒 肾周脓肿 梗阻性脑积水 结节性肝硬化 透明细胞汗腺腺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