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其他 > 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有多动症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儿童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具体可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频繁、情绪控制困难等。

1、注意力缺陷:

患儿难以持续专注于任务或活动,容易因外界刺激分心。写作业时经常东张西望,听课时容易走神,常忘记日常安排或丢失物品。这种注意力障碍并非智力问题导致,而是大脑执行功能发育延迟的表现。

2、活动过度:

在需要安静的场合表现出不合时宜的肢体活动,如课堂上不停扭动身体、离开座位。说话过多且常打断他人,手脚不停摆弄物品。这种过度活动与年龄发育水平不相称,且在不同场合持续存在。

3、冲动行为:

做事缺乏耐心等待,经常不假思索回答问题或插话。难以遵守规则和秩序,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情绪波动明显,可能突然发脾气或过度兴奋,事后又很快忘记原因。

4、学习困难:

由于注意力分散和自制力差,常出现作业拖拉、粗心错误等问题。部分患儿伴有阅读障碍或书写障碍,但智力通常正常。这种学习问题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善,早期干预效果更好。

5、社交障碍:

因行为控制能力不足,容易与同伴产生摩擦。可能表现为过度热情或不合时宜的玩笑,难以理解社交规则。部分患儿会因长期受挫出现自卑或对抗情绪,需要家长和老师正确引导。

对于多动症儿童,建议建立规律作息时间表,将大任务分解为小步骤完成。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选择游泳、武术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运动。饮食上注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家长应采用正向激励方式,避免过度批评,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行为治疗。若症状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建议到儿童精神科就诊评估。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孩子课堂随意走动是多动症吗?

孩子课堂随意走动不一定是多动症。课堂随意走动可能与注意力分散、环境适应不良、感觉统合失调、行为习惯未养成或轻度发育迟缓等因素有关。

1、注意力分散:

学龄前儿童大脑前额叶发育不完善,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当课堂内容缺乏趣味性或任务难度过高时,孩子会通过肢体活动来缓解认知压力。可通过分段式学习、增加互动游戏等方式改善。

2、环境适应不良:

部分孩子对教室光线、噪音或座位安排敏感。新入学儿童可能因陌生环境产生焦虑性活动,表现为频繁离开座位。建议提前带孩子熟悉校园环境,选择靠前居中位置就坐。

3、感觉统合失调:

触觉防御型儿童会通过走动获取前庭觉输入,本体觉需求强烈的孩子则需通过肌肉活动维持身体感知。这类情况需专业感统评估,可进行平衡木、蹦床等针对性训练。

4、行为习惯未养成:

幼儿园阶段自由活动模式与小学课堂要求存在差异。部分家庭教养中缺乏规则意识培养,孩子尚未建立课堂行为规范。可通过视觉提示卡、代币奖励系统逐步建立行为习惯。

5、轻度发育迟缓:

语言或社交能力滞后儿童可能用动作替代表达,部分神经发育异常患儿会伴随多动表现。需观察是否合并语言迟缓、动作笨拙等症状,建议儿童保健科做发育商测评。

建议家长记录孩子每日走动频次与触发场景,保证每日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消耗过剩精力。饮食上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食物,避免含糖饮料和人工色素摄入。若6岁以上儿童持续半年出现不分场合的多动、冲动且影响学业社交,需儿童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多动症诊断需结合教师评估量表、家长访谈及神经心理测试综合判断,不可仅凭单一行为下定论。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出现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发育异常、环境毒素暴露、家庭心理因素及脑部损伤等多种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

多动症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约75%的病例与遗传相关。研究发现,多巴胺受体基因、多巴胺转运体基因等神经递质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大脑前额叶皮层的功能发育,导致注意力调控障碍。有家族史的儿童患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3-5倍。

2、神经发育异常:

胎儿期或婴幼儿期大脑前额叶、基底神经节等区域的发育迟缓或功能异常是多动症的核心病理基础。影像学显示患者脑区血流量减少,神经突触可塑性降低,影响执行功能和冲动控制能力。这种异常可能与孕期感染、缺氧等不良事件相关。

3、环境毒素暴露:

孕期接触铅、汞等重金属,或儿童早期接触有机磷农药等神经毒素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这些物质可穿过血脑屏障,干扰神经递质平衡,特别是影响多巴胺系统的正常发育。研究显示血铅水平每升高5μg/dL,多动症状风险增加1.5倍。

4、家庭心理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家庭关系紧张等环境压力可能加重症状表现。长期批评指责或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会阻碍儿童自我调节能力发展,而家庭冲突产生的慢性应激可能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进一步影响神经发育。

5、脑部损伤:

早产低体重、产伤、颅脑外伤等造成的器质性损伤可能破坏神经环路。这类损伤常见于前额叶皮层和纹状体,导致行为抑制功能受损,表现为冲动行为增多和注意力持续困难。约15-20%的早产儿会出现注意力缺陷症状。

对于多动症儿童,建议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坚果等食物摄入;进行游泳、瑜伽等强调身体协调性的运动;家长应采用正向行为强化法,避免体罚和过度批评;学校可配合使用行为管理图表等可视化工具。症状明显者需及时就医评估,必要时在专业指导下进行综合干预。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怎么能知道孩子是不是多动症?

多动症可通过行为观察、专业评估、注意力测试、发育史分析、排除其他疾病等方式判断。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冲动行为等症状。

1、行为观察:

持续6个月以上出现与年龄不符的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频繁、难以安静等行为。如在课堂上无法专注听讲、经常离开座位、打断他人谈话等典型表现,需记录发生频率和场景。

2、专业评估:

由儿童心理科或精神科医生采用标准化量表进行评估,常用工具包括康纳斯评定量表、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等。评估需结合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多方信息,避免主观偏差。

3、注意力测试:

通过持续性操作测试检测专注力水平,这类计算机化测试能客观反映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错误率和反应速度。测试结果若显著低于同龄人常模,提示存在注意力缺陷问题。

4、发育史分析:

详细追溯孕期情况、出生过程、语言运动发育里程碑等。多动症患儿常有围产期异常或发育延迟史,如说话晚、走路晚等表现,这些信息有助于鉴别诊断。

5、排除其他疾病:

需排除听力障碍、甲状腺功能异常、癫痫等器质性疾病,以及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部分学习障碍儿童也可能表现出类似症状,需要通过智力测验和学业能力评估进行区分。

日常生活中可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表,采用可视化任务清单帮助孩子完成任务,避免高糖饮食。保证每天6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活动有助于改善症状。家长应学习行为管理技巧,避免过度惩罚,采用正向激励方式。若症状严重影响学习和社交,建议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由医生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孩子好动和多动症的区别是什么?

孩子好动与多动症的核心区别在于行为是否具有自控力及社会功能损害程度。好动属于正常儿童活泼表现,多动症则属于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冲动行为及过度活动难以约束。

1、行为目的性:

正常好动儿童的行为通常有明确目的,如对新鲜事物好奇或精力旺盛。多动症患儿的行为往往无目的性,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奔跑、攀爬等,且难以被家长指令制止。

2、注意力持续时间:

好动儿童在感兴趣活动中能保持较长时间专注,如搭积木或看动画片可达30分钟以上。多动症患儿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缩短,即使感兴趣的事也常中途分心,学校课堂上更易出现走神现象。

3、行为控制能力:

正常儿童在陌生环境或需要遵守规则时会主动调节行为,如医院候诊时能安静等待。多动症患儿自我控制能力显著不足,明知行为不当仍难以克制,常伴随插话、抢答等冲动表现。

4、社会功能影响:

好动儿童的人际关系和学业成绩通常不受影响。多动症患儿因行为问题易引发同伴冲突,50%以上伴有学习困难,部分存在对立违抗等情绪障碍。

5、发育进程差异:

正常好动现象随年龄增长逐渐改善,青春期后多自行消失。多动症症状可持续至成年期,约60%患儿青春期后仍存在注意力缺陷,30%需要持续干预。

日常观察中可记录孩子行为发生的频率、场景及后果,避免在疲劳或饥饿时评估。保证每日60分钟户外活动有助于释放精力,饮食上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若症状持续6个月以上且影响学习和社交,建议到儿童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诊断需结合教师问卷、行为观察量表等工具综合判断。非药物治疗包括行为矫正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医嘱。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三房心 肠胃炎 胃扭转 两性畸形 前列腺癌 软骨肉瘤 膀胱结肠瘘 输尿管损伤 动脉导管未闭 脑血栓后遗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