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护理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翻身减压、加强营养支持。
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皮肤损伤,护理核心在于减轻压力和避免摩擦。保持皮肤清洁需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每日擦拭,避免用力搓洗,大小便污染后及时清理。每2小时翻身一次可有效分散压力,骨突部位需用软枕或气垫圈保护。营养不良会延缓伤口愈合,应增加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摄入,必要时遵医嘱补充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创面处理需根据分期选择敷料,浅表溃疡可用生理盐水清洗后覆盖水胶体敷料,深部感染需医生清创并联合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抗菌药物。
日常需观察皮肤颜色、温度变化,避免使用电热毯或热水袋直接接触患处,建议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
婴儿粪便绿色一般是正常的,可能与饮食、消化过程或轻微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婴儿绿色粪便常见于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过程中,因胆红素在肠道内氧化导致颜色变化。摄入含铁强化配方奶或添加辅食后,铁元素未被完全吸收也可能使粪便呈现绿色。部分婴儿因肠道蠕动过快,胆汁未充分分解即排出,粪便颜色会偏绿。这些情况通常不伴随其他异常症状,如无哭闹不安、食欲下降或体重增长缓慢,则无须过度担忧。
少数情况下,绿色粪便可能与肠道感染、食物过敏或乳糖不耐受相关。若粪便呈黏液状、带有血丝或伴有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需警惕病理性因素。早产儿或免疫力低下婴儿出现持续绿色稀便时,应排除胆道闭锁等先天性疾病可能。
日常注意观察婴儿精神状态与排便习惯,母乳喂养母亲可适当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摄入过多绿色蔬菜或刺激性食物。
下消化道出血的粪便颜色通常为暗红色或鲜红色,具体颜色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
下消化道出血时,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短,未经过充分氧化,因此粪便颜色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若出血部位较高,如结肠近端或小肠出血,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稍长,可能呈现暗红色或柏油样便。若出血部位较低,如直肠或肛门出血,血液未经过肠道充分混合,粪便表面可见鲜红色血液。下消化道出血可能与痔疮、结肠息肉、炎症性肠病等因素有关,通常伴随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
建议出现便血症状时及时就医,完善肠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同时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
粪便常规检查通常包括外观、隐血试验、显微镜检查等项目。
粪便常规检查是临床常用的检验方法之一,主要用于评估消化系统功能及筛查相关疾病。外观检查观察粪便颜色、性状和气味,正常粪便呈黄褐色成形软便。隐血试验可检测消化道微量出血,对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有重要意义。显微镜检查能发现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病理成分,还可通过碘染色检查淀粉颗粒、苏丹染色检查脂肪滴等。部分医院会开展粪便酸碱度检测,辅助判断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等情况。
检查前应避免食用动物血制品、铁剂等可能干扰隐血试验的食物药物,女性月经期不宜进行粪便检查。
急性胰腺炎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液体复苏、镇痛治疗、抑制胰酶分泌、抗感染治疗等方式诊治。急性胰腺炎通常由胆道疾病、酗酒、高脂血症、胰管阻塞、药物等因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急性胰腺炎发作期需严格禁食,通过胃肠减压减少胃酸刺激胰液分泌。胃肠减压可缓解腹胀呕吐症状,降低胰管内压力。治疗期间需静脉补充营养,待血淀粉酶恢复正常后逐步过渡到低脂流质饮食。
2、液体复苏早期积极液体复苏是治疗关键,需快速补充晶体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液体复苏能改善胰腺微循环障碍,预防器官功能衰竭。治疗中需监测中心静脉压和尿量,避免液体过量导致肺水肿。
3、镇痛治疗剧烈腹痛时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等镇痛药物,禁用吗啡以免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疼痛控制有助于减轻应激反应,改善患者配合度。镇痛治疗需配合病因治疗才能根本缓解症状。
4、抑制胰酶分泌使用注射用生长抑素可抑制胰液和胰酶分泌,减轻胰腺自身消化。奥曲肽注射液能降低胰管压力,减少炎症介质释放。胰酶抑制剂需早期足量使用,疗程通常持续5-7天。
5、抗感染治疗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时需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广谱抗生素。感染多由肠道菌群移位引起,应覆盖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抗生素选择需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疗程需足够预防脓肿形成。
急性胰腺炎患者恢复期应保持低脂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酒精摄入。建议每日分5-6餐进食,选择清蒸、水煮等烹饪方式。可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白,限制动物内脏和肥肉摄入。康复阶段需监测血糖和血脂水平,定期复查腹部影像学评估胰腺恢复情况。出现持续发热、腹痛加重等症状需及时返院复查。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