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 帕金森

手抖一定是得了帕金森吗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甲状腺B超分类5级了一定是甲状腺癌吗?

甲状腺B超分类5级不一定是甲状腺癌,但恶性概率较高。

甲状腺B超TI-RADS 5级提示结节具有多项恶性特征,如低回声、微钙化、边缘不规则等,通常恶性概率超过80%。临床仍需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检查明确诊断。部分良性结节可能因体积过大、合并出血或炎症反应导致影像学误判为5级。

甲状腺癌确诊需结合病理结果,仅凭B超分级无法完全确定性质。即使穿刺结果为良性,若结节增长迅速或压迫周围组织,仍需考虑手术切除。对于暂时未手术的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变化。

日常应避免颈部受压,保持规律作息,出现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等症状需及时就诊。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帕金森吃什么药最管用?

帕金森病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复方左旋多巴片、盐酸普拉克索片、盐酸司来吉兰片等药物控制症状。

帕金森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有关,通常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等症状。复方左旋多巴片能补充脑内多巴胺,改善运动障碍;盐酸普拉克索片作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可延缓左旋多巴的使用时间;盐酸司来吉兰片则通过抑制多巴胺降解来延长其作用时间。这些药物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并发症个体化选用,联合用药时需警惕异动症等不良反应。部分患者可能还需添加恩他卡朋片等辅助药物以增强疗效。

患者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配合康复训练,并保持均衡饮食以维持营养状态。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老年人70岁手抖原因?

老年人70岁手抖可能由生理性震颤、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小脑病变等原因引起。手抖可能与神经系统退化、代谢异常、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 生理性震颤

老年人手抖常见于生理性震颤,多与年龄增长导致的神经肌肉协调性下降有关。表现为轻微、快速的手部抖动,通常在持物或紧张时加重。这种情况无须特殊治疗,可通过减少咖啡因摄入、保证充足睡眠、练习握力训练等改善症状。若伴随头晕或乏力需警惕低血糖反应。

2.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典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手部呈搓丸样动作,可能与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减少有关。患者常伴运动迟缓、肌强直等症状。临床常用多巴丝肼片、盐酸普拉克索片、恩他卡朋片等药物调节多巴胺水平。早期诊断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3. 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属于良性运动障碍性疾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表现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饮酒后可能暂时减轻。症状明显者可遵医嘱使用普萘洛尔片、扑米酮片等药物控制。严重震颤影响生活时,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

4.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激素过量会导致代谢亢进性震颤,表现为细微快速的手部颤动,可能伴心悸、消瘦等症状。需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确诊,常用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等抗甲状腺药物,或碘131放射治疗。控制原发病后震颤多可缓解。

5. 小脑病变

小脑出血、梗死或肿瘤等病变可引起意向性震颤,抖动在接近目标时加重,常伴共济失调。需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病因。治疗包括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改善循环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片,必要时需手术干预原发病灶。

老年人手抖需注意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手指操等精细动作训练。饮食上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全谷物、深绿色蔬菜,限制浓茶咖啡摄入。家属应协助记录震颤发作特点,定期监测血压血糖,避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若出现震颤加重或伴随其他症状,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评估。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种什么病?

帕金森综合征是一组以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帕金森综合征的核心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降低。典型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该病可分为原发性帕金森病和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两大类,前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毒素共同作用有关;后者常由脑血管病、脑外伤、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发。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合并认知功能下降、抑郁、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左旋多巴制剂试验性治疗有效可支持诊断。

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平衡训练和步态练习,必要时使用辅助行走器具预防跌倒。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血清叶酸测定是检查什么?

血清叶酸测定主要用于评估体内叶酸水平,常用于诊断叶酸缺乏症、贫血病因筛查及妊娠期营养监测。血清叶酸水平异常可能与营养不良、吸收障碍、妊娠需求增加或某些药物影响有关。

叶酸是B族维生素的一种,参与DNA合成和红细胞生成。血清叶酸测定通过检测血液中叶酸的浓度,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叶酸缺乏。叶酸缺乏可能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表现为乏力、面色苍白、舌炎等症状。长期叶酸缺乏还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神经管缺陷的风险。妊娠期叶酸需求显著增加,缺乏可能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因此孕妇常需监测叶酸水平。某些药物如抗癫痫药、甲氨蝶呤等可能干扰叶酸代谢,导致继发性缺乏。胃肠道疾病如克罗恩病或乳糜泻可能影响叶酸吸收,需结合临床评估。

日常饮食中绿叶蔬菜、豆类、动物肝脏等富含叶酸,但烹饪过程易造成流失。备孕及妊娠期女性通常需额外补充叶酸制剂。若检测结果异常,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一步明确病因并调整干预方案,避免自行补充过量叶酸掩盖维生素B12缺乏症状。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腭裂 近视 低血压 尿崩症 脑血管病 片吸虫病 难治性癫痫 病毒性结膜炎 精神发育迟缓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