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急诊科 > 急诊科

肺栓塞和肺梗死会产生哪些危害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病人感染性休克症状?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需立即就医。治疗包括抗感染、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原因多为严重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和循环衰竭。 1、感染性休克的症状包括低血压、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皮肤湿冷和尿量减少。这些症状表明身体对感染的严重反应,导致血液循环和器官功能受损。 2、感染性休克的常见原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感染。这些病原体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3、治疗感染性休克的首要步骤是立即就医。医院会进行血液培养和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感染源。抗感染治疗包括使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和美罗培南。 4、液体复苏是治疗的关键,通过静脉输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以恢复血容量和血压。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用于维持血压和改善器官灌注。 5、支持性治疗包括氧疗和机械通气,以维持呼吸功能。重症监护病房的密切监测和护理,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 6、预防感染性休克的关键是及时治疗感染,避免感染扩散。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接种疫苗,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需要紧急处理的严重疾病,及时就医和综合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通过抗感染、液体复苏和支持性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存率。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断指再植术后绝对卧床多久?

断指再植术后通常需要绝对卧床7至14天,具体时间受手术方式、血管吻合情况、患者年龄及术后并发症等因素影响。

1、手术方式:

显微外科技术下的血管神经吻合质量直接影响卧床时长。采用高精度吻合技术时,血管通畅率高,可缩短至7天;传统吻合方式需延长至10天以上。术后需通过多普勒超声监测血流,确保吻合口无血栓形成。

2、血管条件:

末梢血管直径小于0.3毫米时需延长卧床至14天。伴有动脉硬化或糖尿病患者,血管脆性增加,需额外3至5天观察期。每日需检查指端毛细血管充盈反应,延迟超过2秒提示循环障碍。

3、年龄因素:

儿童患者代谢旺盛,通常卧床7至9天即可。60岁以上患者因血管再生能力下降,需维持10至14天绝对制动。老年患者需特别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可进行被动踝泵运动。

4、并发症风险:

出现静脉危象时需延长卧床至症状消失后3天。动脉痉挛发作期间需完全制动,配合罂粟碱注射液治疗。感染病例需在炎症控制后重新计算卧床周期。

5、再植部位:

拇指再植需比手指多卧床2至3天,因其功能重要性更高。近指间关节以远再植可适当缩短卧床时间,但关节部位再植需延长至14天以上防止肌腱粘连。

绝对卧床期间建议保持患肢抬高30度,使用烤灯维持局部温度25至28摄氏度。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健指主动屈伸训练,每日3组每组20次,预防关节僵硬。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摄入,每日补充60克乳清蛋白促进组织修复,限制钠盐摄入防止水肿。可进行床上呼吸训练及非患侧肢体等长收缩运动,每小时5分钟预防肺部感染和肌肉萎缩。绝对卧床结束后需逐步过渡到半卧位,2日内完成从30度到90度的体位适应。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上吐下泻怎么办??
上吐下泻可通过补液、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缓解,通常由感染、食物中毒或肠胃功能紊乱引起。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避免刺激性食物,必要时使用止泻药或抗生素。 1、补液是应对上吐下泻的首要措施。大量呕吐和腹泻会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口服补液盐或淡盐水可以有效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严重脱水时需静脉输液。 2、调整饮食有助于缓解症状。避免油腻、辛辣和难以消化的食物,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和香蕉。少量多餐,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3、药物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细菌感染引起的上吐下泻可使用抗生素如诺氟沙星、阿莫西林。病毒感染则主要依靠自身免疫恢复,可使用止泻药如蒙脱石散缓解症状。 4、感染是上吐下泻的常见原因。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肠胃道,导致炎症和功能紊乱。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生水。 5、食物中毒也会引发上吐下泻。食用变质或被污染的食物,毒素刺激肠胃道,导致剧烈反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及时就医处理。 6、肠胃功能紊乱可能导致上吐下泻。精神压力、饮食不规律或药物副作用影响肠胃正常功能。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必要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 上吐下泻应及时采取措施补液和调整饮食,根据病因选择合适药物治疗,注意饮食卫生和生活方式,严重或持续症状需就医诊治,避免脱水和并发症发生。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面部痉挛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面部痉挛可能由面神经受压、血管异常、精神因素、外伤后遗症、肿瘤压迫等原因引起。

1、面神经受压:

面神经在出颅处受到血管或骨骼压迫是常见病因。长期压迫会导致神经髓鞘损伤,引发异常放电。典型表现为单侧眼轮匝肌不自主抽动,逐渐扩散至同侧面部。磁共振神经显像可明确压迫位置,微血管减压术是根治方法。

2、血管异常:

迂曲扩张的椎基底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可能压迫面神经根部。血管搏动性刺激会引起肌肉节律性抽搐,情绪激动时症状加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能显示血管走行异常,肉毒素注射可暂时缓解症状。

3、精神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可能通过神经递质紊乱诱发痉挛。这类患者常伴有失眠多梦,症状随情绪波动明显。心理评估量表可辅助诊断,认知行为疗法配合放松训练效果显著。

4、外伤后遗症:

颞骨骨折或面部外伤可能导致神经纤维化。伤后3-6个月出现迟发性痉挛,伴有局部感觉异常。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营养药物配合针灸有助于功能恢复。

5、肿瘤压迫:

听神经瘤或脑膜瘤生长可能逐渐压迫面神经。除痉挛外还伴有听力下降、平衡障碍等症状。增强磁共振可明确肿瘤位置,手术切除是根本治疗手段。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疲劳,减少咖啡因摄入。面部保暖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温水敷面每日2次每次15分钟。练习深呼吸和冥想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必要时在神经科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或手术治疗。黄豆、核桃等富含B族维生素食物可营养神经,避免用力揉搓痉挛部位。

张伟

主任医师 上饶市人民医院 全科

食物中毒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食物中毒的常见现象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时可能伴有发热、脱水甚至休克。治疗上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必要时就医。食物中毒通常由细菌、病毒、寄生虫或化学物质污染食物引起,常见原因包括食物储存不当、加工不彻底或食用过期食品。 1、恶心和呕吐是食物中毒的典型症状,通常由胃肠道受到刺激引起。呕吐是身体试图排出有害物质的一种保护机制。治疗上,可口服补液盐或饮用淡盐水,避免进食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必要时服用止吐药物如甲氧氯普胺。 2、腹痛和腹泻是食物中毒的常见表现,通常由肠道炎症或感染引起。腹泻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失衡。治疗上,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或饮用含电解质的饮料,避免进食高纤维和乳制品,必要时服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 3、发热是食物中毒的常见伴随症状,通常由感染或炎症引起。发热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和脱水。治疗上,需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服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必要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4、脱水和休克是食物中毒的严重并发症,通常由大量呕吐和腹泻导致。脱水可能导致电解质失衡和器官功能受损。治疗上,需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静脉输液补充生理盐水和葡萄糖,必要时进行抗休克治疗。 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食物卫生、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食品、彻底加热食物、保持厨房清洁等。一旦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严重时需立即就医。通过加强食品安全意识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痴呆 滑囊炎 肾结核 胆管肿瘤 眶底骨折 多形性腺瘤 股骨颈骨折 急性心包炎 Terson综合征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