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烧伤休克的主要措施有快速补液、创面保护、镇痛处理、体温维持、密切监测。烧伤休克是严重烧伤后因体液大量丢失导致的循环衰竭,需在黄金抢救期内采取综合干预。
1、快速补液烧伤后6-8小时是补液关键期,需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计算补液量,通常采用晶体液与胶体液交替输注。补液速度需维持尿量在每小时30-50毫升,避免过快导致肺水肿。儿童和老年人需调整补液方案,合并吸入性损伤者需控制输液总量。
2、创面保护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禁止使用冰敷或民间偏方。浅二度烧伤可外用磺胺嘧啶银乳膏,深二度及以上烧伤需清除坏死组织。环形烧伤需切开焦痂减压,防止肢体缺血坏死。转运过程中避免敷料粘连创面。
3、镇痛处理严重烧伤疼痛可加重休克,成人可静脉注射吗啡类镇痛药,儿童宜选用对呼吸抑制较轻的芬太尼。用药后需监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合并颅脑损伤者慎用中枢性镇痛药,可改用非甾体抗炎药。
4、体温维持烧伤患者易出现低体温,需将环境温度维持在28-32摄氏度,使用辐射加温毯或暖风装置。静脉输液需加温至37摄氏度,大面积烧伤者需监测核心体温。避免使用电热毯直接接触皮肤,防止烫伤加重。
5、密切监测每15-30分钟记录生命体征,重点关注脉压差和心率变化。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定期检测血红蛋白和血乳酸水平。出现躁动不安、皮肤花斑等早期休克表现时,需立即调整治疗方案。合并吸入性损伤者需持续监测血氧。
烧伤后48小时内需持续观察休克指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面部烧伤者需预防性气管插管。恢复期需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补充白蛋白和维生素C促进创面愈合。康复阶段进行关节功能锻炼,深度烧伤者需预防瘢痕挛缩。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高温物体,化学烧伤需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
烧伤休克期护理需重点维持体液平衡、预防感染和缓解疼痛。主要措施包括快速补液、创面保护、疼痛管理、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
1、快速补液根据烧伤面积和深度制定补液方案,通常采用晶体液与胶体液交替输注。监测尿量、心率等指标调整速度,避免过量或不足导致肺水肿或循环衰竭。儿童和老年人需特别注意输液速度。
2、创面保护使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定期更换避免渗出液积聚。深度烧伤需早期清创,必要时外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保持环境温度恒定,减少裸露创面热量散失。
3、疼痛管理采用阶梯式镇痛方案,轻度疼痛可用对乙酰氨基酚,中重度疼痛需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结合冷敷、体位调整等非药物方法,评估镇痛效果并及时调整方案。
4、营养支持休克期过后逐步过渡至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必要时通过鼻饲或静脉补充白蛋白、氨基酸。监测血浆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创面愈合。
5、心理干预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情绪,需解释治疗过程并鼓励表达感受。引导家属参与护理,避免负面情绪传递。严重应激反应时可请心理科会诊。
护理期间需持续监测生命体征,记录出入量变化。恢复期逐步增加肢体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饮食遵循少量多餐原则,优先选择鱼糜、蛋羹等易消化高蛋白食物。保持病房安静整洁,定期翻身预防压疮。出院后指导创面护理方法,定期复查评估愈合情况。
早期休克患者的心率通常超过100次/分钟。休克早期代偿阶段主要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正常或略升高、皮肤湿冷等,具体心率受基础疾病、年龄、代偿能力等因素影响。
休克早期由于机体启动代偿机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导致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此时心脏通过提高泵血频率来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多在100-120次/分钟。部分年轻患者或运动员因心脏储备功能较好,可能出现更高心率。这一阶段血压可能因外周血管收缩而暂时维持正常范围,但脉压差常缩小。
少数特殊情况下休克早期心率可能不增快甚至减慢。老年患者或糖尿病神经病变者因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可能缺乏典型的心率增快反应。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患者因药物抑制交感神经作用,心率代偿性上升受限。心脏传导系统病变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出现相对缓脉。这些情况下心率变化不能准确反映休克严重程度,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休克属于临床急症,无论心率快慢均需立即就医。监测心率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进展,但不可仅凭心率数值评估休克分期。建议记录心率、血压、尿量等生命体征变化,保持患者平卧位,注意保暖,避免自行用药干扰病情判断,同时尽快联系急救系统转运至医院完善乳酸检测、中心静脉压监测等评估,由医生根据病因采取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物等针对性治疗。
心源性休克的首选药物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和米力农。心源性休克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损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的危急状态,需要立即药物干预以维持血压和器官灌注。
1、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是心源性休克的一线升压药物,通过强烈收缩外周血管提高血压。该药物适用于严重低血压患者,能快速改善冠状动脉灌注,但需监测肢端缺血和心律失常等副作用。去甲肾上腺素常与正性肌力药物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休克时尤为重要。
2、多巴胺多巴胺具有剂量依赖性作用,低剂量时可增加肾血流,中等剂量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高剂量则以升压为主。该药物适用于血压中度降低的患者,但可能诱发心动过速。对于合并肾功能不全的心源性休克患者,低剂量多巴胺可能有一定保护作用。
3、多巴酚丁胺多巴酚丁胺是强效正性肌力药物,能显著增强心肌收缩力而不明显增加心率。该药物适用于血压尚可维持但心输出量不足的患者,可改善外周灌注并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耐药性,需注意监测心电图变化。
4、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严重休克抢救中起关键作用,兼具强心、升压和支气管扩张作用。该药物适用于心跳骤停或极低血压状态,能迅速提升血压和心率。但可能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肌耗氧量增加,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使用剂量。
5、米力农米力农是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类正性肌力药物,通过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增强心肌收缩力。该药物适用于对儿茶酚胺类药物反应不佳的患者,尤其适合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情况。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室性心律失常,需缓慢静脉输注。
心源性休克患者需在重症监护室接受严密监测,除药物治疗外还应考虑机械循环支持等措施。所有血管活性药物均需通过中心静脉通路给药,并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剂量。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液体摄入,避免增加心脏负荷。同时需要积极治疗原发心脏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尽快恢复冠状动脉血流。营养支持以易消化食物为主,注意维持电解质平衡。康复期需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定期复查心功能。
电休克治疗可以用于精神病的治疗,主要适用于严重抑郁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电休克治疗通过电流刺激大脑产生控制性癫痫发作,从而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精神症状。电休克治疗的效果因人而异,通常需要多次治疗才能显现效果。
电休克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效果不佳的精神病患者。对于严重抑郁障碍患者,电休克治疗可以快速缓解自杀倾向和严重抑郁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电休克治疗后,可能减轻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抑郁发作期,电休克治疗可以改善情绪低落和活动减少等症状。
电休克治疗不适用于所有精神病患者。存在严重心血管疾病、颅内压增高、近期脑卒中等情况的患者不适合接受电休克治疗。孕妇和老年人需要谨慎评估风险与收益。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短期记忆障碍、头痛、肌肉酸痛等不良反应,这些症状通常在治疗后数周内逐渐消失。
电休克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由精神科医生操作,治疗前需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和心理评估。治疗过程中会使用麻醉药物和肌肉松弛剂,确保患者安全舒适。治疗后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家属应了解治疗过程和可能的风险,帮助患者完成整个治疗周期。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