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儿科 > 儿科其他 > 多动症

自闭症属于多动症么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自闭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自闭症和多动症是两种不同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区别在于核心症状和表现方式。自闭症主要表现为社交互动障碍、语言沟通困难以及重复刻板行为,而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和冲动行为。两者在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和干预方法上均有明显差异。

1、核心症状

自闭症患者的核心症状集中在社交互动和沟通能力的缺陷,例如难以理解他人情绪、缺乏眼神交流、语言发育迟缓或异常。多动症患者则以注意力难以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行为为主要特征,例如坐立不安、频繁打断他人、难以完成需要持续注意力的任务。自闭症的刻板行为如重复摆手、固定路线行走等是多动症所不具备的。

2、发病机制

自闭症与遗传因素关联性较强,涉及多个基因变异及脑神经连接异常,尤其是镜像神经元系统的功能障碍。多动症则与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调控失衡有关,前额叶皮层功能发育延迟是其主要病理基础。环境因素如孕期感染或早产对两种疾病均有影响,但作用机制不同。

3、诊断标准

自闭症诊断依据DSM-5中社交沟通缺陷和局限重复行为两大核心维度,需通过ADI-R等专业量表评估。多动症诊断更关注注意力缺陷和多动/冲动症状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常用Conners量表或ADHD评定量表。部分患者可能同时符合两种诊断标准,称为共病状态。

4、干预方法

自闭症干预以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社交技能训练为主,严重者需配合语言治疗和感觉统合训练。多动症首选行为管理和药物治疗,如哌甲酯缓释片、托莫西汀等神经调节药物。两种疾病均需个体化教育计划,但自闭症更强调结构化环境,多动症侧重行为契约和正强化策略。

5、预后差异

自闭症症状往往持续终生,早期干预可改善社交和自理能力,但多数患者成年后仍需支持。多动症部分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减轻,约半数患者成年后仍存在注意力问题,但通过药物和行为调整可获得较好社会适应。共病患者需要综合两种干预方案。

对于自闭症或多动症儿童,家长应尽早寻求专业评估,制定个性化干预计划。日常生活中需保持规律作息,提供清晰的行为指令,避免过度刺激环境。饮食方面注意均衡营养,限制高糖食品摄入,适当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可能对症状改善有帮助。定期随访发育进度,及时调整干预策略是关键。

谢江强

副主任医师 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儿科

自闭症儿童的表现有哪些?

自闭症儿童的表现主要有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刻板行为、兴趣狭窄、感知觉异常等。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育性疾病,通常在婴幼儿期即可观察到异常表现。

1、社交障碍

自闭症儿童往往缺乏与他人目光接触的意愿,对他人呼唤反应迟钝,难以理解他人情绪和社交规则。部分患儿表现出对父母依恋减弱,对同龄儿童游戏兴趣缺失。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社交障碍可能表现为难以建立友谊关系。

2、语言发育迟缓

约半数自闭症儿童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或语言功能倒退现象。典型表现包括语言表达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重复他人话语,代词使用混乱,语调异常等。部分患儿可能完全丧失语言能力,仅能通过肢体动作表达需求。

3、刻板行为

患儿常表现出重复刻板的动作模式,如不停摇晃身体、拍打手掌、旋转物品等。对环境变化异常敏感,坚持固定的日常流程,轻微改变就可能引发强烈情绪反应。部分儿童会发展出仪式化的行为模式。

4、兴趣狭窄

自闭症儿童的兴趣范围通常非常局限,可能对某些特定物品或活动表现出异常强烈的专注。常见表现包括长时间排列玩具、痴迷于旋转物体、反复观看同一段视频等。这种兴趣往往缺乏功能性且难以转移。

5、感知觉异常

多数患儿存在感觉处理异常,可能表现为对某些声音、触觉、味道等刺激过度敏感或反应迟钝。部分儿童会通过嗅闻物品、摩擦特定材质等行为寻求感觉刺激。感知觉异常可能影响患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能力。

对于自闭症儿童的干预需要综合运用行为疗法、语言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方法。家长应保持耐心,建立结构化生活环境,通过视觉提示帮助儿童理解日常活动。早期诊断和系统干预有助于改善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建议定期进行发育评估,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制定个体化康复计划。日常饮食应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食用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食物添加剂。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小儿自闭症的表现有哪些?

小儿自闭症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刻板行为等核心症状。自闭症谱系障碍的早期表现主要有回避眼神接触、对呼唤无反应、缺乏共同注意力、重复刻板动作、兴趣范围狭窄等。这些症状通常在3岁前逐渐显现,需通过专业评估确诊。

1、社交障碍

患儿常表现出明显的社交互动困难,包括回避与他人目光接触,对父母或他人的呼唤缺乏反应,难以理解他人情绪。在婴幼儿期可能表现为不喜欢被拥抱,对抚养者依恋感弱,难以与同龄儿童建立友谊。部分患儿会机械模仿他人行为,但缺乏真正的社交意图。

2、语言发育异常

约半数自闭症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迟缓或缺失,可能出现语言倒退现象。典型表现包括重复他人话语、代词使用混乱、语调平板怪异。部分患儿虽有语言能力,但多用于表达需求而非社交沟通,难以维持对话。非语言交流如手势、表情等也明显减少。

3、刻板行为

患儿常表现出重复刻板的动作或行为模式,如摇晃身体、拍手、旋转物品等。对环境变化异常敏感,坚持固定的日常生活流程,拒绝改变。兴趣范围狭窄且异常专注,可能对特定物品产生强烈依恋。部分患儿会出现感觉异常,如对某些声音、质地过度敏感或迟钝。

4、认知发展不平衡

约70%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但部分可能在某些领域表现出特殊才能。常见机械记忆力突出而抽象思维能力薄弱,视觉学习优于听觉学习。执行功能缺陷明显,难以完成多步骤任务,解决问题能力受限。这种认知发展的不平衡性增加了教育干预的复杂性。

5、伴随症状

多数患儿伴随睡眠障碍、进食问题或胃肠道症状。约30%会出现癫痫发作,青春期后概率增高。情绪行为问题如自伤、攻击行为在沟通受限时更易发生。部分患儿存在运动协调障碍,表现为笨拙步态或精细动作困难。这些伴随症状会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

家长发现孩子有相关表现时,应尽早就诊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科。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疗法、结构化教育、社交技能训练等综合措施。日常生活中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刺激,通过视觉提示帮助孩子理解环境要求。注意营养均衡,限制屏幕时间,鼓励参与适龄社交活动。定期随访评估发育进展,根据个体需求调整干预方案。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真假自闭症孩子的区别?

自闭症一般是指孤独症谱系障碍,真性自闭症与假性自闭症的核心区别在于神经发育异常是否可逆。真性自闭症通常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刻板行为、兴趣狭窄等持续终身的症状;假性自闭症多由心理创伤、教养方式不当等后天因素导致,症状可能随干预改善。

1、病因差异

真性自闭症与遗传因素及脑神经发育异常密切相关,孕期感染、基因突变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假性自闭症常见于长期缺乏社交互动、家庭暴力或过度溺爱等环境因素,大脑结构通常无器质性病变。两者均需专业评估鉴别,避免误诊延误干预时机。

2、症状表现

真性自闭症患儿往往婴幼儿期即出现眼神回避、唤名无反应等社交缺陷,语言发育迟缓或重复刻板语言。假性自闭症儿童可能因心理压力暂时出现孤僻行为,但保留基本社交意愿,环境改善后症状可缓解。症状持续时间与干预效果是重要鉴别点。

3、发展轨迹

真性自闭症的症状随年龄增长可能呈现波动但难以完全消失,需终身支持。假性自闭症儿童通过心理疏导、家庭关系调整等干预,社交功能通常能逐步恢复至正常水平。早期专业评估对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至关重要。

4、评估方式

诊断需结合儿童行为观察量表、发育史访谈及医学检查。真性自闭症需排除雷特综合征等遗传病,假性自闭症则要评估创伤经历或教养环境。脑影像学与基因检测可作为辅助手段,但非诊断金标准。

5、干预重点

真性自闭症以行为疗法、社交技能训练为主,部分患儿需配合药物治疗共患病。假性自闭症需消除诱发因素,通过游戏治疗、亲子关系重建改善症状。两者均需避免盲目使用非科学疗法,应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家长发现孩子存在社交异常时,应及时寻求儿童精神科或发育行为科专业评估。日常需保持稳定温暖的养育环境,避免过度保护或忽视。合理设置社交互动机会,配合结构化教育训练,定期复查调整干预方案。饮食上注意均衡营养,限制精制糖摄入,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自闭症长大后会痊愈吗?

自闭症通常不会随着年龄增长完全痊愈,但早期干预和持续治疗可显著改善社交沟通能力与行为症状。自闭症的核心障碍可能伴随终身,干预效果主要受诊断年龄、干预强度、共患病等因素影响。

1、神经发育特性

自闭症属于神经发育障碍,患者大脑神经连接模式存在先天差异,这种生物学基础不会随年龄增长消失。部分高功能自闭症患者通过训练可掌握基本社交技能,但面对复杂社交场景时仍会暴露核心缺陷。

2、早期干预效果

3岁前开始行为干预的患儿改善最显著,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可提升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水平。学龄期持续进行社交技能训练,能帮助患者建立简单的社会关系,但难以完全消除刻板行为和沟通障碍。

3、成人期适应表现

约15%患者成年后能达到独立生活标准,多数需要不同程度的支持。部分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可完成高等教育并就业,但仍存在理解隐喻、维持亲密关系等困难。

4、共患病影响

合并智力障碍或癫痫的患者预后较差,约30%患者伴随的焦虑抑郁症状会持续至成年。需要针对共患病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否则会加重社交退缩和行为问题。

5、家庭支持作用

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教养方式能提升适应能力。父母参与干预训练、建立结构化生活流程,有助于减少患者情绪爆发和自伤行为,但无法改变神经发育本质。

建议建立终身支持体系,儿童期侧重行为干预,青少年期加强职业培训,成年后提供社区辅助。饮食上注意控制高糖食物避免情绪波动,规律运动有助于缓解焦虑。定期评估患者能力变化,及时调整干预方案,最大程度促进社会融合。

马保海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妇幼保健院 儿童保健科

热门标签

尿道狭窄 声带麻痹 输尿管炎 玻璃体出血 出血性肠炎 前庭大腺炎 颈部恶性肿瘤 结节性肝硬化 慢性扁桃体炎 慢性子宫内膜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