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保健科

缺维生素d的孩子有什么症状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25-羟基维生素D低下原因?

25-羟基维生素D低下可能由光照不足、饮食摄入不足、消化吸收障碍、肝肾疾病、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

1、光照不足:

人体约80%的维生素D需要通过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合成。长期室内工作、过度防晒、高纬度地区冬季阳光不足等因素都会显著减少维生素D的合成。建议每天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间进行15-30分钟无防晒措施的户外活动。

2、饮食摄入不足:

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包括海鱼、蛋黄、强化乳制品等。严格素食者、乳糖不耐受人群、鱼类过敏者容易因饮食结构单一导致摄入不足。可通过增加香菇等菌类食物补充维生素D2。

3、消化吸收障碍:

克罗恩病、乳糜泻等肠道疾病会损害脂肪吸收功能,影响脂溶性维生素D的吸收。这类患者常伴有慢性腹泻、脂肪泻等症状,需治疗原发病并监测营养状况。

4、肝肾疾病:

肝脏负责将维生素D转化为25-羟基维生素D,肾脏则进一步活化。肝硬化、慢性肾病等疾病会阻碍维生素D的代谢转化,表现为骨痛、肌无力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

5、药物影响:

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加速维生素D分解代谢。长期服用这类药物者应定期检测血维生素D水平,必要时在医师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

改善维生素D低下需综合干预。除增加日晒和调整饮食外,建议每周食用3-4次富含脂肪的鱼类如三文鱼,选择强化维生素D的牛奶或豆浆。肥胖人群因脂肪组织对维生素D的 sequestration 作用需要更高剂量补充。孕妇、老年人等高风险群体应每半年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维持在30-50ng/ml为宜。冬季可适当增加维生素D补充剂,但每日不超过4000IU以避免中毒。合并骨质疏松者需配合钙剂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25-羟基维生素d的参考值?

25-羟基维生素D的参考值一般为30-100纳克/毫升,具体范围可能因检测方法、年龄、季节等因素有所差异。

1、检测方法差异:

不同实验室采用的检测技术如化学发光法、液相色谱法会导致结果波动。化学发光法可能偏高5-10纳克/毫升,而质谱法作为金标准结果更精确。检测前需确认实验室使用的标准化方法。

2、年龄影响因素:

婴幼儿需求量为40-70纳克/毫升,青少年和成人维持在30-100纳克/毫升即可。老年人因皮肤合成能力下降,建议保持在40-80纳克/毫升范围,骨质疏松患者可适当提高至50-70纳克/毫升。

3、季节波动特点:

夏季阳光充足时水平可升高15-20纳克/毫升,冬季可能下降至20-30纳克/毫升。纬度高于35度的地区居民冬季易出现不足,需通过膳食或补充剂维持。

4、特殊生理状态:

孕妇需维持在40-60纳克/毫升以保障胎儿骨骼发育,哺乳期妇女建议50-70纳克/毫升。肥胖人群因脂肪组织蓄积维生素D,检测值可能比实际生物利用度低10-15纳克/毫升。

5、疾病相关调整:

慢性肾病、肝病患者代谢异常时,目标值需个体化调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需维持50-70纳克/毫升以抑制甲状旁腺素分泌,而结节病患者超过50纳克/毫升可能诱发高钙血症。

维持适宜维生素D水平需结合日照、膳食和检测综合管理。建议每日10-30分钟阳光暴露避开10-14点强光时段,多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深海鱼、蛋黄和强化食品。长期补充者每3-6个月检测血清浓度,避免超过150纳克/毫升的中毒风险。户外活动受限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维生素D3补充剂,同时注意监测血钙和尿钙水平。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25-羟基维生素d偏低怎么补?

25-羟基维生素D偏低可通过阳光照射、膳食补充、维生素D制剂、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监测等方式改善。偏低状态通常与日照不足、饮食缺乏、吸收障碍、肝肾代谢异常、肥胖等因素有关。

1、阳光照射:

皮肤在紫外线B波段照射下可合成维生素D,建议每日裸露前臂和面部晒太阳10-30分钟。夏季避开正午时段,冬季可延长至30-60分钟。玻璃会阻挡紫外线,需直接接触阳光。肤色较深者需更长时间照射。

2、膳食补充:

动物肝脏、蛋黄、深海鱼三文鱼、金枪鱼富含维生素D3,强化乳制品和谷物含人工添加的维生素D2。建议每日摄入400-800IU,搭配含钙食物如乳制品、豆制品促进吸收。素食者可选择蘑菇等植物性来源。

3、维生素D制剂:

临床常用维生素D3补充剂如胆钙化醇、骨化三醇,D2补充剂如麦角钙化醇。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缺乏程度选择剂量,常规补充每日800-2000IU,严重缺乏者可能需短期大剂量治疗。合并钙缺乏时需联合补充。

4、调整生活方式:

肥胖人群因脂肪组织摄取维生素D增多而易缺乏,建议控制体重。慢性腹泻或乳糜泻患者需先治疗原发病改善吸收。长期室内工作者应增加户外活动时间,老年人需特别注意防跌倒。

5、定期监测:

补充期间每3-6个月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理想值应维持在30-50ng/ml。同时监测血钙、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避免过量补充导致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日常可进行负重运动如快走、跳舞促进骨骼健康,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烹饪时选择橄榄油等健康油脂帮助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冬季或高纬度地区居住者可咨询医生进行预防性补充。合并骨质疏松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制定综合治疗方案,避免自行大剂量补充。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总25羟基维生素d偏低怎么办?

总25羟基维生素D偏低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日照、口服维生素D补充剂、治疗基础疾病、定期监测等方式改善。该指标偏低通常由日照不足、饮食摄入不足、吸收障碍、肝肾疾病、药物影响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

增加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摄入是基础改善方式。动物肝脏、蛋黄、深海鱼类如三文鱼、金枪鱼含有天然维生素D,强化乳制品和谷物也能提供部分维生素D2。建议每日摄入400-800国际单位维生素D,但单纯依靠饮食难以快速纠正严重缺乏状态。

2、增加日照:

皮肤在紫外线B照射下可合成维生素D3。建议每天裸露面部、手臂等部位接受15-30分钟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的阳光照射。需注意玻璃会阻挡紫外线,且防晒霜会显著降低合成效率。冬季或高纬度地区居民需特别注意补充。

3、口服补充剂:

临床常用维生素D3补充剂包括胆维丁乳、骨化三醇、阿法骨化醇等。维生素D2补充剂如麦角钙化醇也适用于部分人群。补充剂量需根据缺乏程度调整,严重缺乏者可能需要短期大剂量冲击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治疗基础疾病:

慢性腹泻、乳糜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维生素D吸收,需治疗原发病。肝肾疾病患者因羟化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活性维生素D不足,需针对性使用活性维生素D制剂。某些抗癫痫药、糖皮质激素会加速维生素D代谢,需评估药物调整方案。

5、定期监测:

建议每3-6个月复查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理想值应维持在30-50ng/ml。监测同时需关注血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防止补充过量导致高钙血症。孕妇、老年人、深肤色人群应列为重点监测对象。

日常可适当增加蘑菇、奶酪等食物的摄入量,选择上午时段进行户外散步或太极拳等温和运动以促进阳光接触。肥胖人群需注意减重以提高维生素D生物利用度,长期室内工作者建议每2小时到窗边活动5分钟。冬季可每周食用2-3次富含脂肪的鱼类,烹饪时选择清蒸或烤制以保留维生素D活性。合并骨质疏松者需配合钙剂补充,但需与维生素D服用时间间隔2小时以上。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宝宝吃d3每天什么时候吃最好?

维生素D3建议在上午或中午随餐服用效果最佳,具体时间需结合喂养习惯、日照条件、吸收效率等因素调整。

1、随餐服用:

脂溶性维生素D3与含脂肪食物同服可提升吸收率。母乳喂养的婴儿可在哺乳后立即补充,配方奶喂养者建议加入奶液中。需注意避免与高纤维食物同食,以免影响吸收。

2、晨间补充:

上午8-10点服用符合人体昼夜节律,此时肠道吸收功能活跃。若当日有户外活动计划,晨服可预留足够时间转化活性维生素D。但早产儿或睡眠不规律婴儿可适当延后。

3、固定时段:

建立每日固定补充时间有助于形成习惯,降低漏服概率。选择家长便于操作的时间段,如晨起换尿布后或午间小睡前。固定时间更利于观察可能的异常反应。

4、避光保存:

维生素D3见光易分解,服用时间应避开强光照射。滴剂开封后需冷藏保存,使用前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阳光下。夏季高温时段可选择傍晚室内凉爽时补充。

5、个体调整:

早产儿、低体重儿可能需要分次补充。存在呕吐症状的婴儿建议在清醒平静时服用。服用抗惊厥药物的患儿需遵医嘱调整时间与剂量。

婴幼儿维生素D3补充需持续至2-3岁,冬季日照不足时可适当增量。母乳喂养儿出生后数日即应开始补充,配方奶喂养儿需计算奶液中维生素D含量调整补充量。日常可适度进行户外活动,春秋季选择上午10点前、下午3点后晒太阳,每次10-15分钟即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补充期间定期监测血钙和25羟维生素D水平,出现多汗、烦躁等过量症状应及时就医。储存时注意将滴剂远离儿童可触及位置,避免误食过量。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热门标签

肺损伤 骨髓炎 汗疱疹 偏头痛 髋关节脱位 赖氏综合征 慢性结肠炎 动脉粥样硬化 厚皮性骨膜病 1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