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内分泌科 >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手脚发麻严重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的降糖药有哪些?

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有双胍类、磺脲类、格列奈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

1、双胍类: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通过抑制肝糖原输出、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该类药物对体重影响小,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长期使用需监测肾功能。

2、磺脲类:

格列本脲、格列美脲等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发挥作用。降糖效果较强,但可能引起低血糖和体重增加,老年患者使用时需特别注意剂量调整。

3、格列奈类:

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属于餐时血糖调节剂,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相似但起效更快。适合餐后血糖升高明显的患者,需在每餐前服用,低血糖风险相对较低。

4、噻唑烷二酮类:

吡格列酮通过激活PPAR-γ受体改善胰岛素抵抗,特别适合伴有明显胰岛素抵抗的患者。可能引起水肿和体重增加,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5、α-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通过延缓肠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见不良反应为腹胀、排气增多,需与第一口主食同服。

2型糖尿病患者在选择口服降糖药时,建议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制定方案。日常需保持规律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优先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全谷物、豆类;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定期监测血糖并记录变化;注意足部护理预防感染;戒烟限酒有助于血糖控制。出现持续高血糖或低血糖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于秀梅

副主任医师 聊城市中医院 普通内科

帕金森病患者服药效果不好是什么原因?

帕金森病患者服药效果不佳可能与药物因素、疾病进展、个体差异、用药依从性及药物相互作用有关。

1、药物因素:

部分抗帕金森病药物存在剂末现象或疗效波动,如左旋多巴长期使用后可能出现药效持续时间缩短。缓释剂型转换不当、药物配伍方案未优化也会影响疗效。

2、疾病进展:

帕金森病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随着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持续丢失,原有药物剂量可能无法满足神经递质需求。中晚期患者常合并运动并发症,表现为剂末恶化或异动症。

3、个体差异:

患者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受年龄、体重、肝肾功能影响。基因多态性导致药物转运蛋白或代谢酶活性差异,如CYP2D6慢代谢型患者对部分药物清除率降低。

4、用药依从性:

漏服药物、未严格遵循服药时间会影响血药浓度稳定。部分患者因担心副作用自行减量,或进食高蛋白饮食干扰左旋多巴吸收。

5、药物相互作用:

抗精神病药、止吐药等可能拮抗多巴胺受体,铁剂、抗胆碱药可能影响左旋多巴吸收。合并使用降压药或抗抑郁药时需注意代谢酶竞争。

帕金森病患者应建立规范的用药记录,定期监测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变化。饮食方面注意蛋白质摄入与服药时间间隔,避免同时食用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适度进行太极拳、步态训练等康复运动有助于改善运动功能。出现疗效下降时需及时就诊调整方案,避免自行增减药物。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对疾病管理同样重要。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冠心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必须达标吗?

冠心病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必须严格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关键,主要依据患者风险分层设定目标值,影响因素包括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药物敏感性等。

1、风险分层决定目标:

极高危患者如合并糖尿病或既往心肌梗死需将低密度脂蛋白降至1.4毫摩尔/升以下,中危患者可放宽至2.6毫摩尔/升。不同指南对目标值有细微差异,但总体原则是风险越高控制越严格。

2、动脉斑块稳定性:

低密度脂蛋白过高会激活炎症反应,导致动脉斑块破裂风险增加。研究显示,每降低1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22%。达标治疗可使部分斑块体积缩小。

3、药物联合治疗:

他汀类药物是基础用药,若单药无法达标需联合依折麦布或PCSK9抑制剂。不同机制药物联用可使达标率提高至80%以上,但需注意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监测。

4、个体化调整策略:

老年患者需权衡降脂强度与跌倒风险,慢性肾病者需调整经肾脏排泄的药物剂量。治疗期间每3-6个月复查血脂,根据结果动态调整方案。

5、生活方式协同干预:

地中海饮食模式可辅助降低低密度脂蛋白10%-15%,每日30分钟有氧运动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需严格限制反式脂肪酸摄入,戒烟可使心血管获益立即可见。

冠心病患者应建立长期血脂管理计划,在医生指导下定期监测并坚持用药。饮食上增加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烹饪选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运动建议选择快走、游泳等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每周累计150分钟以上。同时需控制血压、血糖等综合危险因素,通过多维度干预延缓疾病进展。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糖尿病患者运动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糖尿病患者运动的最佳时间通常在餐后1-2小时,具体时间选择需结合血糖波动规律、药物作用高峰、个人作息习惯、运动强度及环境温度等因素综合调整。

1、餐后1-2小时:

此时血糖处于餐后峰值期,中等强度运动可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帮助降低餐后血糖。建议从餐后30分钟开始监测血糖,当数值超过10毫摩尔每升时启动运动干预。需注意避免空腹运动引发的低血糖风险。

2、药物作用高峰:

使用胰岛素或促泌剂的患者,需避开药物降糖作用高峰期。如速效胰岛素注射后1-3小时、磺脲类药物服用后2-4小时应谨慎运动,必要时运动前补充15克碳水化合物预防低血糖。

3、晨间运动:

清晨皮质醇水平较高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建议检测空腹血糖后再决定运动方案。若空腹血糖超过13.9毫摩尔每升或存在酮体时应暂缓运动,优先进行药物调整。

4、黄昏时段:

下午4-6点人体核心温度较高,肌肉柔韧性好,运动损伤风险较低。该时段运动对改善夜间基础代谢率有帮助,但需注意与晚餐时间间隔,避免叠加降糖效应。

5、个体化调整:

合并自主神经病变者应避开极端气温时段,视网膜病变患者不宜进行清晨雾天户外运动。建议通过动态血糖监测绘制个人血糖曲线,找到血糖下降最快的时段针对性运动。

糖尿病患者建立运动习惯时,建议选择快走、游泳、太极拳等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累计150分钟并分次进行。运动前后需监测血糖变化,随身携带糖果应对低血糖。合并严重并发症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处方,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血管事件。保持运动时间相对固定有助于形成血糖调节节律,同时注意足部保护避免损伤。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僵直型帕金森病患者容易出现什么并发症?

僵直型帕金森病患者容易出现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障碍、吞咽困难、骨质疏松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主要与疾病进展、长期用药及身体机能退化有关。

1、运动障碍:

肌强直和运动迟缓可能导致姿势平衡障碍,增加跌倒风险。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冻结步态,表现为突然无法迈步。长期运动减少还会引发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

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常见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排尿障碍和便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会影响血压调节,站立时可能出现头晕目眩。消化系统蠕动减慢会导致顽固性便秘。

3、精神障碍:

约40%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疾病晚期可能伴随幻觉、妄想等精神症状。认知功能下降也是常见表现,部分患者会发展为帕金森病痴呆。

4、吞咽困难:

咽喉部肌肉协调障碍导致吞咽功能受损,容易引起呛咳。长期吞咽困难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和吸入性肺炎,这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5、骨质疏松:

运动减少和维生素D代谢异常加速骨量流失。骨折风险显著增高,尤其是髋部和脊椎。长期使用多巴胺能药物也可能影响钙磷代谢。

建议患者保持适度运动如太极拳、游泳等改善关节活动度,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膳食纤维,定期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和骨密度检查。护理时需特别注意防跌倒措施,如使用防滑垫、扶手等辅助设施。出现明显精神症状或反复呛咳时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热门标签

蛔虫病 腱鞘炎 颈动脉瘤 阑尾肿瘤 房间隔缺损 慢性泪腺炎 砷化物中毒 代谢性碱中毒 矢状窦旁脑膜瘤 上腔静脉综合征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