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急诊科 > 急诊科

出血性休克补液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感染性休克怎么补液?

感染性休克补液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主要采用晶体液、胶体液、血液制品等快速扩容,同时需结合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感染性休克是由严重感染导致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表现为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晶体液是感染性休克补液的基础选择,常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乳酸林格液,能快速补充血管内容量且成本较低。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明胶等可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适用于需要持久扩容的患者,但需注意过敏反应和肾功能影响。当血红蛋白低于一定水平时需输注红细胞悬液改善氧输送能力,严重凝血功能障碍者可补充新鲜冰冻血浆或血小板。补液过程中需动态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乳酸等指标,避免容量过负荷。血管活性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通常在充分补液后仍存在低血压时使用,以维持平均动脉压。

感染性休克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循环负担。饮食上初期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选择易消化吸收的短肽型肠内营养剂,待病情稳定后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记录每日出入量,观察患者意识状态、皮肤温度等变化。恢复期可遵医嘱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但需避免过早过度活动。建议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并发症。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感染中毒性休克如何急救?

感染中毒性休克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快速补液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感染源及器官功能支持。感染中毒性休克是由严重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引发的循环衰竭,病死率高,需紧急医疗干预。

感染中毒性休克的急救核心在于快速恢复有效循环血量与组织缺氧。患者需平卧并抬高下肢促进静脉回流,立即建立两条以上大静脉通路快速输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或平衡盐溶液,30分钟内输入1000-1500毫升。同步进行血氧监测,面罩给氧维持氧饱和度超过90%,必要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在液体复苏同时静脉推注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首剂去甲肾上腺素可从0.05微克/千克/分钟起始滴定。采集血培养后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常见联用方案包括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万古霉素,或碳青霉烯类联合氨基糖苷类。持续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及乳酸水平,必要时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感染中毒性休克患者转运过程中需维持急救措施不间断,避免体位剧烈变动。急救后应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包括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血糖控制、深静脉血栓预防等综合管理。早期目标导向治疗需在6小时内达成中心静脉压8-12毫米汞柱、平均动脉压65毫米汞柱以上、尿量0.5毫升/千克/小时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70%以上等指标。家属需配合医疗团队签署知情同意书,理解病情危重性及可能需进行的创伤性操作如中心静脉置管或气管切开。

感染中毒性休克康复期需加强营养支持,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如鱼肉泥、蛋羹等,分次少量进食。每日进行被动关节活动预防肌肉萎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压疮。出院后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与心脏超声,接种肺炎球菌疫苗与流感疫苗预防再发感染。家属应学习基本生命体征监测方法,发现意识改变或尿量减少时立即送医。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创伤性休克如何处理??

创伤性休克需立即采取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体温、快速补液及紧急送医等措施。创伤性休克通常由严重外伤导致大量失血、剧烈疼痛或重要器官损伤引起,可能伴随面色苍白、脉搏细弱、意识模糊等症状。

1、止血

直接压迫伤口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可使用干净敷料或衣物持续按压出血部位。若四肢大出血且压迫无效,可在近心端使用止血带,但需记录使用时间避免组织坏死。止血后应避免频繁查看伤口,防止凝血块脱落。

2、保持气道通畅

立即清除口腔异物,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若出现呕吐或昏迷,采用抬颌法开放气道,必要时进行口咽通气道置入。呼吸微弱或停止时须立即开始人工呼吸,每5-6秒给予1次呼吸支持。

3、维持体温

用保温毯或干燥衣物包裹患者,避免暴露于低温环境。休克状态下体温调节功能受损,低温会加重凝血障碍和酸中毒。禁止给予热水袋等主动加热措施,可能造成外周血管扩张加剧休克。

4、快速补液

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首选等渗晶体液如0.9%氯化钠注射液快速输注。有条件时可使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等胶体液,但24小时内不超过1500毫升。补液过程中需持续监测颈静脉充盈度和尿量变化。

5、紧急送医

在实施初步救治同时立即联系急救系统,转运时保持患者平卧位,下肢抬高30度以增加回心血量。向接诊医生详细说明受伤机制、已采取的急救措施及补液量,为后续输血和手术争取时间。

创伤性休克患者后期护理需严格卧床休息,逐步恢复饮食时优先选择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等。康复期可遵医嘱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帮助组织修复,或琥珀酸亚铁片纠正贫血。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伤口完全愈合前保持敷料干燥清洁。家属需观察患者精神状态变化,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时及时返院复查。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

青霉素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主要与IgE介导的I型超敏反应有关,涉及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肥大细胞脱颗粒、炎症介质释放及全身血管扩张等多环节病理过程。

青霉素作为半抗原进入人体后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抗体。IgE通过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再次接触青霉素时,抗原与细胞表面IgE发生交联,触发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组胺直接作用于血管H1受体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白三烯C4和D4可诱发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前列腺素D2则加剧血管扩张。这些介质共同作用引发外周血管阻力骤降、微循环障碍及多器官灌注不足,临床表现为血压下降、喉头水肿、呼吸困难等休克症状。

极少数情况下青霉素还可能通过非IgE途径激活补体系统,C3a和C5a过敏毒素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介质,或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引发III型超敏反应。这类机制通常发生在首次用药后数小时至数日,与经典过敏性休克的即刻反应不同,但同样可能导致循环衰竭。青霉素分子中β-内酰胺环开环形成的青霉噻唑基团是主要致敏原,其与组织蛋白共价结合的能力决定了过敏反应的强度。

青霉素过敏史患者应严格避免再次接触同类药物,使用前必须进行皮试。出现面部潮红、瘙痒等前驱症状时需立即停药并肌注肾上腺素,同时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医护人员应备齐气管插管设备及抗组胺药物,对曾有严重过敏反应者建议佩戴医疗警示手环。不同青霉素类药物存在交叉过敏现象,头孢菌素使用前也需评估风险。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是什么?

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注射液。过敏性休克属于急重症,需立即肌内注射肾上腺素,同时配合吸氧、静脉输液等措施。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喉头水肿等症状时,必须第一时间就医。

1、肾上腺素注射液

肾上腺素注射液通过激动α和β受体,能快速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缓解支气管痉挛。该药可对抗过敏性休克导致的全身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是国际指南明确的一线抢救用药。使用前需确认无禁忌证如严重心脏病,注射后需监测心率血压变化。

2、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糖皮质激素作为二线药物,能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介质释放。通常在肾上腺素起效后静脉给药,用于防止迟发相过敏反应。需注意大剂量使用可能诱发高血糖或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3、抗组胺药

盐酸异丙嗪注射液等H1受体拮抗剂可阻断组胺作用,辅助改善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症状。该类药物起效较慢,不能替代肾上腺素,多与糖皮质激素联用。注射时需警惕嗜睡、低血压等副作用。

4、支气管扩张剂

硫酸沙丁胺醇雾化溶液适用于合并严重支气管痉挛者,通过β2受体激动作用缓解呼吸困难。需与肾上腺素配合使用,避免单独应用延误抢救。雾化吸入时可能引起心悸或震颤。

5、血管活性药物

多巴胺注射液在顽固性低血压时可作为备选,通过激动多巴胺受体维持重要器官灌注。需在充分扩容后使用,并严格调整输注速度。用药期间需持续心电监护防止心律失常。

发生过敏性休克后除药物抢救外,需立即移除过敏原,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应平卧并抬高下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恢复期需排查过敏原因,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日常注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物质,接种疫苗或使用新药前需告知医生过敏史。建议定期进行过敏原检测,高风险人群可考虑脱敏治疗。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便秘 脓癣 军团病 脑血管病 皮肤炭疽 肩手综合征 慢性胆管炎 输尿管结石 胎儿脊柱裂 甲状舌管囊肿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