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心理科 > 精神科

妄想型精神病是什么病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重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的区别?

重性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疾病范畴、核心症状及治疗方式上。重性精神病是包含精神分裂症在内的一组严重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则是以思维紊乱、幻觉妄想为特征的独立疾病类型。

1、疾病范畴差异

重性精神病是临床分类概念,涵盖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偏执性精神病等具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特征的疾病。精神分裂症属于其中最常见类型,具有明确的诊断标准,需满足至少两项核心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如妄想、幻觉或言语紊乱。

2、核心症状表现

精神分裂症典型表现为阳性症状如评论性幻听、被害妄想,以及阴性症状如情感淡漠、意志减退。其他重性精神病如双相障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主,抑郁症以持续心境低落为特征,症状谱系存在明显差异。

3、发病机制特点

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系统异常密切相关,前额叶皮层功能减退是其特征性改变。其他重性精神病如双相障碍更可能与五羟色胺能系统紊乱相关,器质性精神障碍则多与脑部结构损伤有关。

4、治疗方式侧重

精神分裂症首选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片、利培酮片,配合认知行为治疗。其他重性精神病中,双相障碍需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缓释片,抑郁症需抗抑郁药如舍曲林片,治疗策略存在特异性。

5、预后转归差异

精神分裂症患者约30%可获得临床痊愈,但多数需长期药物维持。其他重性精神病如抑郁症通过规范治疗60%以上可完全缓解,器质性精神障碍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控制情况。

对于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建议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进行系统评估。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精神刺激,家属应学习疾病相关知识,配合医生监督服药并定期复诊。社会支持系统对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可通过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心理支持。

杨乐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智力障碍会引起精神病吗?

智力障碍可能引起精神病,但并非所有智力障碍患者都会出现精神病症状。智力障碍患者的精神病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可能与脑部发育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刺激等因素有关。精神病症状可能表现为幻觉、妄想、行为异常等,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

智力障碍患者的精神病风险增加与多种因素相关。脑部结构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神经递质失衡,增加精神疾病易感性。部分遗传综合征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普拉德-威利综合征等,常同时合并智力障碍与精神行为异常。社会环境因素如长期遭受歧视、缺乏社交支持等心理压力,也可能诱发精神病性症状。智力障碍患者由于认知功能受限,往往难以准确表达内心体验,使得精神病症状更易被忽视或误判。

少数情况下,智力障碍与精神病可能独立发生。某些智力障碍患者仅表现为认知功能低下,并无精神病性症状。精神病诊断需要符合特定标准,不能仅因患者存在异常行为就简单归为精神病。临床评估需排除躯体疾病、药物副作用等可能导致精神症状的其他因素。对于重度智力障碍患者,精神病症状评估存在较大挑战,需要专业精神科医生结合多种信息综合判断。

建议智力障碍患者定期进行精神健康评估,家属需密切观察情绪和行为变化。保持规律作息、提供稳定生活环境有助于减少精神疾病发作风险。出现明显精神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专业医疗团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心理支持、行为干预和必要时的药物管理。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长期紧张恐惧焦虑会得精神病吗?

长期紧张恐惧焦虑可能会增加精神疾病的发病概率,但并非必然导致精神病。精神疾病的发生通常与遗传、环境、心理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原因有关。

紧张恐惧焦虑属于常见的情绪反应,短期存在有助于应对压力。当这些情绪持续存在且无法自我调节时,可能发展为焦虑障碍或抑郁障碍等精神心理疾病。长期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平衡,增加患病的风险。部分人群可能出现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症状,但通过及时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少数情况下,长期未得到有效干预的严重焦虑可能成为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障碍的诱发因素之一。这类疾病通常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单纯由焦虑引起的情况较为少见。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与普通焦虑存在本质区别。

建议存在长期焦虑症状者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或游泳,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专业帮助。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能有效改善焦虑症状,医生也可能根据病情开具帕罗西汀片、舍曲林片等抗焦虑药物。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杨乐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怎么判断得了精神病?

精神病可通过观察情绪异常、行为紊乱、认知障碍、社交功能退化、生理症状等方面进行初步判断。精神病可能由遗传因素、脑部损伤、心理创伤、药物滥用、器质性疾病等原因引起,需通过专业精神科评估确诊。

1、情绪异常

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高涨或低落可能是精神病的表现。躁狂发作时可能出现过度兴奋、易怒或精力过剩,抑郁发作时可能表现为持续悲伤、兴趣丧失或绝望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会交替出现这两种极端情绪状态。若伴随自杀念头或幻觉,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开具奥氮平片、碳酸锂缓释片、舍曲林片等药物进行干预。

2、行为紊乱

行为明显偏离社会规范需引起警惕。包括无故攻击他人、自伤自残、过度消费、性行为异常等失控行为,或长时间保持怪异姿势、重复无意义动作等刻板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妄想支配下的危险行为。这类情况需要家属陪同至精神科就诊,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利培酮口服溶液、阿立哌唑口崩片等药物配合行为治疗。

3、认知障碍

思维逻辑混乱是典型精神病性症状。表现为言语缺乏连贯性、答非所问,或坚信被监视、被控制等妄想观念。部分患者存在记忆缺损、注意力涣散等认知功能下降,老年痴呆症患者可能出现虚构记忆。这种情况需进行脑部CT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医生可能开具喹硫平片、多奈哌齐片等改善症状。

4、社交功能退化

人际交往能力显著减退是重要判断依据。患者可能突然回避亲友、无法完成工作任务、丧失个人卫生管理能力。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从小存在社交障碍,而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在青壮年期出现功能退化。康复训练配合奥卡西平片、帕利哌酮缓释片等药物可帮助恢复社会功能。

5、生理症状

长期失眠或睡眠节律颠倒可能预示精神问题。部分患者伴随不明原因头痛、胃肠功能紊乱、性欲异常等躯体症状,抑郁症患者常见早醒和食欲改变。这些表现需要先排除躯体疾病,确诊后医生可能使用米氮平片、劳拉西泮片等药物调节生理节律。

怀疑存在精神病症状时,建议记录具体异常表现和持续时间,陪同患者至精神卫生中心进行专业评估。日常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避免酒精和刺激性物质摄入。家属需给予充分理解支持,不要强行纠正患者的病态观念,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病情变化。多数精神疾病通过规范治疗可获得较好控制,早期干预对预后改善至关重要。

杨乐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遇到被害妄想症的人怎么办??

遇到被害妄想症患者可通过保持冷静、避免争论、及时就医、提供情感支持、确保安全等方式应对。被害妄想症通常由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脑部损伤、药物滥用、心理创伤等原因引起。

1、保持冷静

面对被害妄想症患者时,保持冷静至关重要。患者可能表现出强烈的恐惧和敌意,此时任何过激反应都可能加剧其症状。应使用平缓的语调和简单的语言沟通,避免突然动作或高声说话。若患者情绪激动,可尝试引导其关注周围安全的环境细节,帮助缓解紧张情绪。不要直接否定患者的妄想内容,这可能导致其产生更强的防御心理。

2、避免争论

切勿与患者争论妄想内容的真实性。被害妄想属于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对此深信不疑,理性辩论往往无效且可能激化矛盾。可采用中性回应如"我理解您现在很不安",而非直接反驳"没人要害您"。重点在于稳定患者情绪而非纠正其观念。若患者反复提及被害内容,可温和转移话题至日常事务,如询问是否需要饮水或休息。

3、及时就医

被害妄想症多需专业精神科干预。当症状影响日常生活或出现自伤伤人风险时,应立即联系精神卫生机构。可准备患者既往病史资料供医生参考,必要时协助办理住院治疗。急性期可能需要使用奥氮平片、利培酮口服液、喹硫平缓释片等抗精神病药物控制症状。就医过程中需确保患者有人陪同,避免单独行动发生意外。

4、提供情感支持

长期陪伴中应给予患者无条件的情感支持。定期关心其生活起居,建立规律的日常作息。鼓励患者参与简单的社交活动,但不宜强迫。注意观察症状变化,记录妄想发作频率和诱因供医生参考。可协助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练习,帮助降低焦虑水平。避免让患者接触暴力、悬疑类影视内容,这些可能成为妄想触发因素。

5、确保安全

需评估患者及周围人员的安全风险。移除环境中可能用作武器的物品,如刀具、重物等。在患者出现攻击倾向时保持安全距离,必要时寻求专业危机干预。为预防走失,可让患者佩戴联系卡。夜间保持适度照明,减少黑暗环境引发的恐惧感。若患者拒绝进食怀疑食物有毒,可当面尝试部分食物以减轻疑虑,同时准备密封包装食品。

日常接触被害妄想症患者时,家属应学习基本的精神症状识别技巧,定期陪同复诊调整治疗方案。保持患者生活环境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重大变动前需与医生沟通。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锥体外系症状,及时向医生反馈。可加入家属支持团体获取心理援助,避免因长期照护产生耗竭。患者症状缓解期可逐步引导参与康复训练,但需尊重其耐受程度。

杨乐金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热门标签

肺炭疽 结肠癌 脊柱肿瘤 肝胆管结石 慢性牙髓炎 皮脂腺增生 产褥期乳腺炎 肺孢子丝菌病 肺炎球菌性肺炎 结节性多动脉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