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的肿瘤通常需要做免疫组化,但部分良性肿瘤也可能需要免疫组化检查。免疫组化主要用于明确肿瘤性质、来源及预后评估,临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进行该项检查。
免疫组化通过检测肿瘤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标记物,帮助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对于恶性肿瘤,免疫组化可进一步区分病理类型,例如乳腺癌中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检测对治疗方案选择有指导意义。某些交界性肿瘤或形态学不典型的良性肿瘤,也可能需要免疫组化辅助诊断,如梭形细胞肿瘤的鉴别。
免疫组化并非恶性肿瘤的专属检查手段。部分良性病变如炎性假瘤、某些类型的甲状腺腺瘤,在常规病理难以明确诊断时,免疫组化可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对于具有恶性潜能的病变或复发风险较高的良性肿瘤,医生可能建议通过免疫组化评估生物学行为。
日常体检中发现肿瘤应尽早就医,由专业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检查。避免自行解读检查报告或延误诊疗时机。
病理性肥胖与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和伴随症状。
病理性肥胖通常由内分泌疾病、遗传综合征或药物副作用等明确病因引起,常伴随月经紊乱、皮肤紫纹、高血压等症状。单纯性肥胖则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有关,主要表现为均匀性脂肪堆积,无特定疾病表现。病理性肥胖需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单纯性肥胖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改善。
病理性肥胖患者可能出现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内分泌异常,或普拉德-威利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这些疾病会导致脂肪分布异常,如向心性肥胖或特殊面容。单纯性肥胖者的脂肪分布多均匀,常见于腹部、臀部等部位,与不良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相关。病理性肥胖的治疗需解决基础疾病,如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治疗甲减,单纯性肥胖则建议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
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有助于体重管理,病理性肥胖患者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乳腺癌病理报告通常包含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激素受体状态等信息。
病理报告第一项为肿瘤大小,以毫米或厘米为单位,直接反映肿瘤体积。组织学分级采用诺丁汉分级系统,从细胞异型性、腺管形成比例和核分裂象计数三方面评估,分为1-3级。激素受体检测包括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阳性结果提示内分泌治疗有效。HER2检测通过免疫组化或荧光原位杂交判断,阳性患者需靶向治疗。淋巴结转移情况记录受累淋巴结数目与位置,影响分期判断。Ki-67指数反映细胞增殖活性,数值越高预后越差。分子分型综合上述指标将乳腺癌分为管腔A型、管腔B型、HER2过表达型及三阴性型。
建议携带报告至主诊医师处获取个性化解读,避免自行过度解读数值。
病理性黄疸和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两种常见类型,主要区别在于病因、严重程度及处理方式。
病理性黄疸通常由溶血性疾病、感染、胆道闭锁等病理因素引起,表现为黄疸出现早、进展快、程度重,可能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需及时医疗干预。母乳性黄疸则与母乳中某些成分抑制胆红素代谢有关,黄疸持续时间较长但程度较轻,婴儿一般状况良好,多数无须特殊治疗,持续监测即可。
病理性黄疸需根据病因采用光疗、药物或手术治疗,而母乳性黄疸通常建议继续母乳喂养,必要时暂停母乳观察黄疸变化。两种黄疸均需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但处理原则差异显著。日常注意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及喂养情况,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因、伴随症状及治疗方式不同。
单纯性肥胖通常与长期热量摄入超过消耗、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表现为体重超标但无明确器质性疾病。患者可能出现活动耐力下降、关节负担加重等症状,但多数情况下通过饮食控制、增加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即可改善。例如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选择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逐步建立健康习惯。
病理性肥胖多由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下丘脑病变或遗传综合征如普拉德-威利综合征导致,常伴随特定体征如向心性肥胖、皮肤紫纹、发育迟缓等。这类肥胖需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库欣综合征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甲吡酮片抑制皮质醇合成,或通过垂体瘤切除术解除病因。部分患者还需配合奥利司他胶囊等药物辅助减重。
日常需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合并高血压或血糖异常时应及时就医评估代谢指标。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