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外科 > 肛肠科

混合痔手术后怎么排便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竺平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孕妇便秘怎么快速排便?

孕妇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量运动、建立规律排便习惯、使用缓泻药物等方式快速排便。孕妇便秘通常与激素水平变化、子宫压迫肠道、膳食纤维不足、饮水量不足、补铁剂副作用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结构

每日主食中增加燕麦、糙米等全谷物,搭配西蓝花、菠菜等高纤维蔬菜。水果选择火龙果、猕猴桃等带籽类,其膳食纤维和果胶能促进肠道蠕动。避免精制米面与高脂食物同食,餐后适量饮用温热的蜂蜜水有助于软化粪便。

2、增加膳食纤维

每日需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可通过半碗杂粮饭搭配200克绿叶蔬菜实现。苹果、梨等水果建议连皮食用,木耳、海带等菌藻类每周食用3次。注意逐步增加纤维量以避免腹胀,同时保证每日饮水超过1500毫升。

3、适量运动

餐后1小时进行30分钟散步,或练习孕妇瑜伽中的猫牛式、骨盆倾斜等动作。适度运动能增强腹肌力量,刺激肠道蠕动。避免久坐久卧,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动力。

4、建立排便习惯

晨起后饮用300毫升温水,利用胃结肠反射诱发便意。固定每日排便时间,选择坐姿时用脚凳垫高膝盖模拟蹲姿。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可通过深呼吸放松盆底肌,每次如厕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

5、使用缓泻药物

乳果糖口服溶液能通过渗透作用软化粪便,聚乙二醇4000散剂可增加粪便含水量。使用开塞露时需侧卧缓慢给药,避免刺激直肠黏膜。所有药物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禁止自行服用刺激性泻药。

孕妇便秘期间应避免憋便,出现便血或持续腹痛需及时就医。日常可早晚空腹饮用温热的亚麻籽油蜂蜜水,适当补充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保持良好心态,避免因焦虑加重肠道功能紊乱,睡眠时采取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对肠道的压迫。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吃的少不排便怎么办?

吃的少不排便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当运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药物等方式改善。排便减少可能与饮食量不足、膳食纤维缺乏、胃肠蠕动减慢、水分摄入不足、肠道菌群失衡等因素有关。

1、调整饮食结构

每日三餐需规律进食,避免长时间空腹。主食可选用糙米、燕麦等全谷物,搭配红薯、玉米等粗粮。每餐应包含适量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以及富含果胶的苹果、香蕉等水果。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减少油炸食品摄入。

2、增加膳食纤维

每日需摄入至少25克膳食纤维,可选择西蓝花、菠菜等绿叶蔬菜,以及火龙果、猕猴桃等高纤维水果。豆类如鹰嘴豆、黑豆可提供可溶性纤维。坚果类如杏仁、核桃建议每日摄入10-15克,需充分咀嚼避免加重胃肠负担。

3、适当运动

每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结肠蠕动。饭后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从右下腹开始沿升结肠方向推按。瑜伽中的扭转体式如半鱼王式有助于刺激肠道,但需避免餐后立即进行。

4、定时排便习惯

晨起后或餐后30分钟内是排便最佳时段,此时胃结肠反射活跃。即使无便意也应定时如厕,保持蹲姿更符合生理结构。排便时集中注意力,每次控制在5分钟内,避免长时间用力导致痔疮。

5、药物辅助

顽固性便秘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调节渗透压,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改善菌群,或麻仁润肠丸等中成药润肠通便。刺激性泻药如番泻叶仅限短期使用,长期可能损伤肠神经。

日常需保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可饮用温蜂蜜水或淡盐水。避免久坐不动,每小时应起身活动。若调整生活方式后仍持续超过一周无排便,或伴随腹痛、便血等症状,需及时消化内科就诊排除肠梗阻等器质性疾病。记录排便日记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包括排便频率、粪便性状等信息。

杨博

主任医师 鸡西市人民医院 健康中心

新生儿不排便怎么办?

新生儿不排便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腹部按摩、温水刺激肛门、补充益生菌、就医检查等方式处理。新生儿不排便可能由喂养不足、胃肠功能未成熟、先天性巨结肠、乳糖不耐受、肛门闭锁等原因引起。

1、调整喂养方式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需确保有效吸吮时间和哺乳姿势正确,每24小时应有8-12次喂养。配方奶喂养需按标准比例调配,两次喂奶间隔不超过3小时。喂养后竖抱拍嗝15分钟,观察婴儿是否有满足表情及体重增长情况。

2、腹部按摩

在喂奶1小时后进行顺时针腹部按摩,用温暖手掌以脐部为中心画圈,力度以皮肤轻微凹陷为宜。配合屈腿运动,轻柔将婴儿双膝向腹部按压,每次持续5分钟,每日重复3-4次。按摩可促进肠蠕动,缓解肠胀气。

3、温水刺激肛门

使用消毒棉签蘸取温水,轻轻刺激肛门周围皮肤,或采用肛门测温法短暂插入直肠。水温应保持在37℃左右,操作前后需清洁双手。该方法通过反射刺激诱发排便,但每周使用不超过2次,避免形成依赖。

4、补充益生菌

可选择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婴幼儿专用益生菌,用温水或奶液冲服。益生菌能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增强消化功能。使用前需咨询避免与抗生素同服,开封后需冷藏保存。

5、就医检查

若超过5天未排便或伴随呕吐、腹胀、血便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儿科。医生可能进行腹部X光、钡剂灌肠或直肠测压检查,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确诊后可能需要灌肠处理或手术治疗。

家长需每日记录新生儿排便次数、性状及喂养情况,保持适宜室温避免着凉。母乳妈妈应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发现异常哭闹、拒食或腹部膨隆时,应立即就医。新生儿胃肠发育不完善,多数功能性便秘通过科学护理可改善,但需警惕病理性因素。

李芸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儿科

排便白色的是什么原因?

排便白色可能与胆汁淤积、胆道梗阻、药物影响、饮食因素、肝脏疾病等原因有关。白色粪便通常提示胆红素代谢异常,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1、胆汁淤积

胆汁淤积时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入肠道,粪便失去正常黄褐色。常见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疾病。患者可能伴随皮肤瘙痒、尿色加深。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和影像学确诊,治疗以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改善胆汁排泄。

2、胆道梗阻

胆总管结石或肿瘤阻塞胆道时,胆汁完全无法进入肠道,导致陶土样白便。多伴有皮肤巩膜黄染、上腹痛等症状。超声或MRCP可明确梗阻部位,需行ERCP取石或手术解除梗阻。胰腺癌、胆管癌等恶性梗阻需综合治疗。

3、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如氢氧化铝、钡剂等可在肠道形成白色沉淀。抗结核药利福平可能干扰胆红素代谢。停药后粪便颜色可恢复正常,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出现白便若无其他症状可观察。

4、饮食因素

大量食用牛奶、豆腐等白色食物可能暂时改变粪便颜色。婴儿配方奶喂养也可能出现浅色便。调整饮食结构后2-3天内颜色恢复,此类情况无须特殊处理。

5、肝脏疾病

肝硬化、肝炎等肝脏病变会影响胆红素合成与分泌。患者除白便外常有乏力、腹胀等表现。需检查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严重者需进行保肝治疗或肝移植评估。

发现白色粪便应记录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避免摄入高脂饮食加重胆汁排泄负担。建议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促进肠道蠕动,适量补充维生素K预防凝血障碍。若白便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黄疸、腹痛等症状,须立即就医完善腹部超声、肝功能等检查。婴幼儿出现白便需警惕胆道闭锁等先天性疾病,应及时儿科就诊。

赵平

主任医师 单县中心医院 全科

排便困难是怎么回事?

排便困难可能由饮食结构不合理、水分摄入不足、缺乏运动、肠道功能紊乱、药物副作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药物治疗、生物反馈训练、手术干预等方式改善。

1、饮食结构不合理

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导致粪便体积减小、质地变硬。建议每日摄入足量粗粮、蔬菜水果,如燕麦、芹菜、火龙果等富含可溶性膳食纤维的食物,能促进肠道蠕动。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易造成肠道菌群失衡,可适当补充含益生菌的发酵食品。

2、水分摄入不足

体液不足会使结肠过度吸收水分,导致大便干结。成人每日应饮用1500-2000毫升水,晨起空腹饮用温水可刺激胃结肠反射。需注意咖啡、浓茶等利尿饮品可能加重脱水,腹泻或高温环境下需额外补充电解质水。

3、缺乏运动

久坐不动会减弱腹肌和膈肌对肠道的挤压作用。推荐每天进行30分钟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顺时针按摩腹部可促进肠蠕动。卧床患者可做抬腿、翻身等被动活动,瑜伽中的扭转体式也有助于改善肠道动力。

4、肠道功能紊乱

肠易激综合征、盆底肌协调障碍等功能性疾病可能与内脏高敏感有关,通常表现为腹胀与排便不尽感。可遵医嘱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双歧杆菌三联活菌等调节药物,生物反馈治疗能改善肌肉协调性。

5、药物副作用

钙剂、铁剂、阿片类止痛药等可能抑制肠蠕动。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会改变肠道微环境,抗抑郁药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导致便秘。需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配合乳果糖口服溶液等缓泻剂。

建立规律排便习惯,晨起或餐后利用生理反射尝试排便,避免过度用力。可尝试蹲姿排便,使用脚凳抬高膝关节。若出现便血、体重下降或持续3天未排便应及时就医,排除肠梗阻、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器质性疾病。老年人需特别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脱水风险,儿童应培养固定如厕时间。

赵家医

主任医师 安康市中心医院 全科

热门标签

盗汗 膀胱瘘 肠出血 跟腱炎 胃潴留 脑囊虫病 气性坏疽 桡骨干骨折 斑状副银屑病 红斑性肢痛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