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和痫性发作不完全相同,但存在关联。惊厥是肌肉强直或阵挛性抽搐的临床表现,可由高热、代谢异常等多种原因引发;痫性发作特指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发作性症状,是癫痫的核心表现。两者在症状上可能相似,但病因和机制存在差异。
1、定义差异惊厥指全身或局部肌肉不自主收缩,表现为肢体抽动、意识丧失等,常见于儿童高热、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痫性发作是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同步放电导致的短暂功能障碍,需通过脑电图异常放电确认,可分为全面性发作和局灶性发作两类。
2、病因区别惊厥多由非神经系统因素触发,如6个月至5岁儿童的高热惊厥、低钙血症、低血糖等。痫性发作则与脑部结构性异常相关,包括脑损伤、肿瘤、遗传性癫痫综合征等,部分病例病因不明。
3、发作特征典型惊厥多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持续时间短于15分钟,24小时内无重复发作。痫性发作形式多样,可能表现为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等,具有反复性和刻板性特征,发作间期脑电图可见痫样波。
4、诊断标准惊厥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诱因排查,血生化检查常有异常发现。痫性发作需满足国际抗癫痫联盟诊断标准,包括至少两次非诱发性发作史,或一次发作伴脑电图特异性改变及未来再发高风险。
5、处理原则单纯热性惊厥以病因治疗和预防复发为主,通常无须长期用药。痫性发作确诊后需规范抗癫痫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拉莫三嗪等,部分难治性癫痫需考虑手术评估。
出现不明原因抽搐时应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记录发作细节并及时就医。日常需避免诱因如睡眠剥夺、闪光刺激等,规律服药者须遵医嘱监测血药浓度。儿童反复惊厥或成人首次发作均需神经科专科评估,排除潜在神经系统疾病。
小儿惊厥主要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四肢强直或抽动、双眼凝视或上翻、口吐白沫、面色青紫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提示神经系统异常,需及时就医。
小儿惊厥早期常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患儿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呼之不应。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四肢强直或阵挛性抽动,多为双侧对称性发作。部分患儿会出现眼球上翻或凝视,瞳孔散大,同时可能伴随口吐白沫或流涎。严重时可见面色青紫,呼吸暂停,甚至大小便失禁。发作时间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少数可持续更长时间。发作后患儿多进入嗜睡状态,清醒后对发作过程无记忆。
日常应注意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避免发作时受伤,记录发作时间与表现,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小儿惊厥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受伤、及时就医等方式紧急处理。
小儿惊厥发作时需立即将患儿置于平坦安全处,解开衣领保持侧卧位,清除口腔分泌物防止窒息。不可强行按压肢体或撬开牙关,避免造成二次伤害。记录发作持续时间、肢体表现及意识状态,为后续诊疗提供依据。若发作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热性惊厥患儿可物理降温,但禁止酒精擦浴或服用阿司匹林。癫痫持续状态需由专业医护人员静脉注射地西泮注射液控制发作,院前处置可考虑使用咪达唑仑鼻喷雾剂。
惊厥缓解后应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声光刺激,密切观察呼吸、瞳孔及意识变化。及时就医完善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明确病因后对因治疗。日常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疲劳或情绪激动,按医嘱规律服用抗癫痫药物如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丙戊酸钠缓释片等。
小孩高烧惊厥主要表现为体温超过38.5摄氏度时突发全身抽搐、意识丧失,通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高烧惊厥的症状主要有双眼上翻或凝视、四肢强直或抽动、口唇青紫、牙关紧闭、短暂呼吸暂停等。
1、双眼上翻或凝视患儿在发作时眼球会固定向上翻或凝视不动,这是大脑异常放电导致眼部肌肉不受控制的表现。家长需立即将孩子置于安全侧卧位,防止呕吐物阻塞气道,同时记录抽搐持续时间。多数单纯性热性惊厥不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2、四肢强直或抽动四肢肌肉群突发强直性收缩或阵挛性抽动是典型表现,可能伴随关节僵硬。发作时应避免强行按压肢体,清除周围尖锐物品。若抽搐超过5分钟或反复发作,需考虑复杂性热性惊厥可能,应及时送医排除脑炎等疾病。
3、口唇青紫由于短暂呼吸暂停或换气不足,患儿可能出现口周发绀。发作结束后呼吸会自然恢复,家长无须进行人工呼吸。但需观察是否伴有喉鸣音或喘息,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喉痉挛或哮喘等并发症。
4、牙关紧闭咀嚼肌痉挛会导致牙齿紧咬,此时禁止强行撬开牙齿或塞入物品。发作后部分患儿会出现嗜睡状态,这是抽搐后的正常生理现象,通常1-2小时内可自行缓解。若意识障碍持续超过2小时需警惕颅内病变。
5、短暂意识丧失患儿对呼唤和疼痛刺激无反应,可能伴随大小便失禁。发作后会有短暂定向力障碍,表现为哭闹或迷茫状态。家长应保持镇定,记录发作形式和时间,就医时向医生详细描述发作特征有助于鉴别诊断。
对于发生过热性惊厥的患儿,家长应定期监测体温,体温超过38摄氏度时及时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保持室内通风,避免过度包裹衣物。发作期间禁止喂食喂水,防止误吸。建议完善脑电图检查排除癫痫,6岁以下儿童反复发作可考虑预防性使用地西泮。日常注意营养均衡,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增强免疫力减少感染概率。
高热惊厥后遗症主要包括认知功能障碍、运动障碍、癫痫发作、行为异常及学习能力下降。高热惊厥通常由感染性疾病引发,多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多数预后良好,但反复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对神经系统造成影响。
1、认知功能障碍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功能异常。这与惊厥时脑细胞短暂缺氧有关,尤其易发生在发作持续时间超过15分钟或24小时内多次发作的情况。轻度认知障碍可通过认知训练改善,严重者需神经康复干预。
2、运动障碍持续高热惊厥可能导致基底节区损伤,引发肌张力异常、共济失调等运动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动作笨拙、行走不稳,需通过运动疗法和物理治疗促进功能恢复。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3、癫痫发作复杂性高热惊厥患儿后续发生癫痫的概率增高,尤其是存在家族史或脑电图异常者。常见类型包括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和局灶性发作,需长期服用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等抗癫痫药物控制。
4、行为异常部分患儿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攻击行为或多动症状,可能与颞叶海马区损伤有关。行为矫正治疗结合心理疏导可有效改善症状,严重病例需使用阿立哌唑等精神类药物干预。
5、学习能力下降长期反复惊厥可能影响语言发育和学业表现,表现为阅读困难、计算能力低下。需通过个性化教育计划和神经心理评估制定干预方案,必要时进行专业的学习障碍康复训练。
对于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应定期进行发育评估,保证充足睡眠和均衡营养,避免过度疲劳。建议每3-6个月复查脑电图,发现异常及时就诊。日常注意预防感染,发热时及时降温,体温超过38.5℃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适当补充锌、维生素B族等神经营养素,避免剧烈情绪波动和光声刺激。若出现异常肢体抽动或意识改变,须立即就医排查癫痫发作。
小儿惊厥高热可通过中药汤剂、针灸推拿、外治疗法等方式干预。需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
小儿惊厥高热多因外感风热或肝风内动所致,中医治疗以清热熄风为主。常用中药汤剂包括羚角钩藤汤、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其中羚角钩藤汤适用于肝风内动型高热抽搐,含羚羊角粉、钩藤等成分;安宫牛黄丸针对热入心包证,含牛黄、麝香等开窍醒神成分;紫雪丹则擅治热毒炽盛型惊厥。针灸常选取人中、合谷、太冲等穴位快速止痉,推拿可采用开天门、推坎宫等手法辅助退热。外治法可用中药煎汤擦浴或贴敷涌泉穴,如薄荷、冰片等具有挥发性的药物。
治疗期间家长需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避免强行按压肢体。惊厥发作后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中西医结合治疗更有利于病情控制。日常注意预防感冒,饮食宜清淡易消化。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