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需立即住院治疗,主要措施包括补液纠正脱水、胰岛素降糖、纠正电解质紊乱、消除诱因及对症支持。该症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常见诱因有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应激等,典型表现为多尿、口渴、呼吸深快伴烂苹果味。
1、补液治疗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生理盐水是首要措施,24小时内需补足预估失水量。初期以等渗盐水为主,血糖降至特定范围后改用葡萄糖溶液。补液速度需根据脱水程度、心肺功能调整,老年患者需警惕心力衰竭。
2、胰岛素应用持续静脉滴注短效胰岛素是控制高血糖的关键,初始负荷剂量后维持恒速输注。治疗期间每小时监测血糖,下降速度不宜过快。血糖达标后仍需维持胰岛素治疗直至酮体转阴,避免过早停用导致反跳。
3、电解质调整重点关注血钾水平变化,补液初期血钾正常或偏低者需即刻补钾。监测心电图和血钾浓度,尿量少于特定数值时暂缓补钾。同时注意纠正低钠、低磷等电解质紊乱,必要时进行血气分析。
4、诱因处理积极控制感染灶是常见干预重点,需采集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后使用抗生素。手术创伤等应激因素需专科协同处理,胰岛素泵故障者需更换输注装置。对于新发糖尿病患者需同步开展糖尿病教育。
5、并发症防治密切监测脑水肿征兆如头痛、意识改变,必要时使用甘露醇脱水。急性肾损伤患者需调整补液方案,严重酸中毒者谨慎使用碳酸氢钠。恢复期需过渡为皮下胰岛素注射,制定个体化血糖管理方案。
患者出院后应保持规律血糖监测,每日饮水不少于特定量,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出现恶心呕吐或血糖持续升高时需立即复诊,胰岛素注射不可随意中断。建议每三个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每年进行并发症筛查,同时接种流感疫苗预防感染。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能由胰岛素缺乏、感染、饮食失控、应激反应、药物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补液治疗、胰岛素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密切监测等方式治疗。
1、胰岛素缺乏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会导致血糖无法被有效利用,脂肪分解增加产生大量酮体。患者可能出现多尿、口渴、乏力等症状。需立即静脉注射短效胰岛素控制血糖,常用药物包括门冬胰岛素注射液、赖脯胰岛素注射液等。同时需每小时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发生。
2、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常见感染可诱发酮症酸中毒。感染导致应激激素分泌增加,拮抗胰岛素作用。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需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如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等,同时积极补液纠正脱水。
3、饮食失控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食物或突然中断胰岛素治疗可诱发酮症酸中毒。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治疗需严格禁食,待血糖稳定后逐步恢复糖尿病饮食,建议选择低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等。
4、应激反应手术创伤、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可导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深快、意识模糊等症状。需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扩容,使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5、药物使用不当自行停用胰岛素或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干燥、眼球凹陷等脱水表现。需调整用药方案,避免使用升高血糖药物,必要时可使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出院后需坚持糖尿病饮食,每日监测血糖,规律注射胰岛素。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预防感染发生。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和肾功能,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出现多饮多尿症状加重时及时就医,防止酮症酸中毒复发。家属应学习低血糖识别和处理方法,家中备好葡萄糖片等急救物品。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通常可以治好,但需要及时就医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种急性并发症,可能与胰岛素缺乏、感染、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恶心呕吐、呼吸深快、意识模糊等症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主要包括补液、胰岛素治疗和纠正电解质紊乱。补液可以恢复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胰岛素治疗可以降低血糖,抑制酮体生成,纠正电解质紊乱可以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糖、血酮和电解质水平,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多数患者在经过规范治疗后,病情可以得到控制,症状逐渐缓解。
少数患者可能因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及时,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这类患者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包括重症监护、呼吸支持等措施,预后相对较差。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和基础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在治疗后需要长期管理血糖,遵医嘱使用胰岛素或其他降糖药物,定期监测血糖和酮体水平。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控制,避免高糖高脂食物,保持适量运动,预防感染等诱发因素。如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深快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需通过严密监测血糖、补液治疗、胰岛素应用、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预防并发症等方式护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高血糖、酮症及代谢性酸中毒,需紧急干预。
1、血糖监测每小时监测血糖1次,血糖下降速度控制在每小时3.9-6.1毫摩尔/升。持续高血糖可能导致渗透性利尿加重脱水,血糖快速下降则易诱发脑水肿。使用快速血糖仪或动脉血气分析动态评估,血糖稳定后改为每4小时监测1次。
2、补液治疗首选0.9%氯化钠注射液快速扩容,最初1-2小时输入1000-2000毫升。老年或心功能不全者需控制输液速度。当血糖降至13.9毫摩尔/升时改用5%葡萄糖注射液,并按比例加入短效胰岛素维持血糖在8.3-11.1毫摩尔/升。
3、胰岛素应用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每小时0.1单位/公斤体重。使用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或胰岛素类似物,避免皮下注射吸收不稳定。治疗期间每1-2小时监测血酮,当血酮小于0.6毫摩尔/升时可转为皮下胰岛素治疗。
4、电解质纠正重点关注血钾水平,尿量恢复后即开始补钾。采用氯化钾注射液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浓度不超过40毫摩尔/升。同时监测血钠、血磷水平,低磷血症时可口服磷酸钠合剂。酸碱失衡通常随胰岛素治疗自行纠正,pH值低于7.0时考虑碳酸氢钠治疗。
5、并发症预防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防压疮。监测意识状态防脑水肿,观察尿量评估肾功能。恢复期指导患者掌握糖尿病自我管理技能,包括胰岛素注射技术、低血糖识别及酮症预防措施。
护理期间需记录24小时出入量,每日测量体重评估液体平衡。恢复饮食后采用糖尿病治疗膳食,分5-6餐少量多餐。出院前进行足部检查并指导每日自查,建议穿着透气棉袜与合脚软底鞋。定期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建立长期随访计划。家属需学习低血糖急救措施,家中常备葡萄糖片或含糖饮料。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需通过血糖水平、酮体检测、血渗透压等指标鉴别。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酮体阳性、代谢性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则以严重高血糖、高血渗透压、无明显酮症为特征。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血糖通常超过13.9mmol/L,尿酮体强阳性,动脉血pH值低于7.3,常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等酮症症状。发病机制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相关,导致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酮体。治疗需快速补液纠正脱水,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控制血糖,同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高渗性昏迷患者血糖多超过33.3mmol/L,血渗透压超过320mOsm/L,但酮体阴性或弱阳性,无明显酸中毒表现。常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起病隐匿,以严重脱水、神经精神症状为主。治疗重点为积极补液降低血渗透压,胰岛素治疗需更谨慎,同时需防治脑水肿等并发症。
两种并发症均可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出现多饮多尿加重、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立即监测血糖并就医。日常需规律监测血糖,合理使用降糖药物,避免感染、外伤等诱因,保持足量饮水。出现呕吐、腹泻等情况时更需警惕脱水风险,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住院一般需要3-7天,具体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并发症及个体代谢能力有关。
轻度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若未合并严重感染或器官功能损害,经胰岛素静脉输注、补液及电解质调整后,血糖与酮体水平可在3-5天内逐步恢复稳定。此时住院周期相对较短,重点在于纠正代谢紊乱并调整降糖方案。中度患者伴随明显脱水或轻度意识障碍时,需延长监测周期至5-7天,确保酮体完全清除并预防反跳性酸中毒。部分重症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或休克,可能需7天以上综合治疗,包括血流动力学支持与感染控制。住院期间需动态监测血糖、血酮、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直至代谢指标连续24小时维持正常范围。
建议患者出院后严格遵循医嘱调整胰岛素用量,每日监测血糖与酮体,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出现多饮多尿加重或呼吸深快等症状时需立即复诊,预防酮症酸中毒复发。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