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血液科

氮质血症名词解释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杜永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肥厚型心肌病的名词解释?
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为特征的心脏疾病,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该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引起,也可能与高血压、代谢异常等环境因素相关。 1、遗传因素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病因,约60%的患者有家族史,基因突变导致心肌细胞异常增生。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早期发现异常。 2、环境因素如长期高血压、糖尿病等可能加重心肌肥厚,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是预防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饮食上应减少盐分摄入,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 3、生理因素如年龄增长、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影响心肌结构,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需注意心脏健康。适量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4、病理因素包括心肌缺血、炎症等,可能进一步加重心肌肥厚。药物治疗常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 5、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常见方法包括室间隔切除术、酒精消融术和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术后需定期随访,监测心脏功能。 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需结合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早期诊断和综合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调整生活方式。
王青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胸膜间皮瘤名词解释?
胸膜间皮瘤是一种起源于胸膜间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和放疗。胸膜间皮瘤的发生与长期接触石棉、遗传因素、环境暴露以及慢性炎症等密切相关。1. 长期接触石棉是胸膜间皮瘤的主要病因,石棉纤维进入肺部后引发慢性炎症,最终导致细胞恶性转化。2. 遗传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某些基因突变与间皮瘤的发生有关。3. 环境暴露如辐射、化学物质等也可能诱发胸膜间皮瘤。4. 慢性炎症如结核性胸膜炎、胸膜纤维化等长期刺激胸膜,增加癌变风险。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早期胸膜间皮瘤的首选方法,包括胸膜切除术、胸膜外肺切除术等。化疗常用药物有培美曲塞、顺铂等,可单独或联合使用。放疗主要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或缓解症状,常用技术包括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等。胸膜间皮瘤的预后较差,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患者应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避免接触石棉等致癌物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
邸立君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综合科

1型糖尿病名词解释?
1型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治疗需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注射并配合饮食和运动管理。该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环境因素及免疫系统异常密切相关。 1、遗传因素是1型糖尿病的重要病因,具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研究发现,HLA基因区域的多态性与1型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患者一级亲属患病率比普通人高出10-15倍,特定基因变异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对胰岛β细胞产生错误攻击。 2、环境因素在1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病毒感染如肠道病毒、腮腺炎病毒可能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营养因素也可能影响疾病发生,新生儿期过早添加牛奶或小麦制品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地理环境差异同样值得关注,高纬度地区发病率普遍较高。 3、自身免疫异常是1型糖尿病的核心发病机制,患者的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胰岛β细胞识别为外来抗原,产生特异性的自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素抗体。这种免疫攻击导致β细胞数量不断减少,最终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维持血糖平衡。 4、治疗方案中,胰岛素替代疗法是管理1型糖尿病的基石。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与速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联合使用可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模式。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胰岛素泵治疗可提供更精准的血糖控制。 5、饮食管理需要计算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采用食物交换份法均衡营养。建议每天摄入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55%,蛋白质15-20%,脂肪25-30%。通过饮食日记记录血糖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低血糖指数食物如全谷物、豆类有助于稳定餐后血糖。 6、规律运动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前需监测血糖,当血糖低于5.6mmol/L时建议补充碳水化合物。运动后可能出现延迟性低血糖,需要加强血糖监测和胰岛素剂量调整。 1型糖尿病需要终身管理,通过胰岛素治疗、血糖监测、饮食控制和运动干预等多学科协作,患者可以获得与常人接近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建立定期随访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至关重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是维持长期血糖稳定的关键。
臧金萍

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肿瘤科

急性肾功能衰竭名词解释?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在短时间内功能急剧下降,无法正常排除代谢废物和维持体液平衡,需及时就医治疗。治疗包括纠正病因、支持治疗和透析,常见原因有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因素。 1、肾前性因素:由于血容量不足或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肾脏血流灌注不足,如严重脱水、大出血、心力衰竭等。治疗需迅速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循环,必要时进行液体复苏。 2、肾性因素:肾脏本身病变导致功能受损,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等。治疗需针对原发病进行,如使用免疫抑制剂、抗生素,避免肾毒性药物,必要时进行透析。 3、肾后性因素:尿路梗阻导致尿液排出受阻,如结石、肿瘤、前列腺肥大等。治疗需解除梗阻,如手术取石、放置导尿管,必要时进行肾造瘘。 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预防包括避免肾毒性药物、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患者应定期监测肾功能,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2型糖尿病名词解释?
2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血糖监测,病因涉及遗传、环境、肥胖等多种因素。 1、遗传因素: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患病风险显著增加。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影响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导致血糖调节异常。 2、环境因素: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诱因。长期摄入高糖、高脂肪食物会导致体重增加,进而增加胰岛素抵抗。 3、肥胖: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脂肪组织过多会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传导,导致胰岛素抵抗。 4、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指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这会导致胰腺长期高负荷工作,最终胰岛素分泌不足。 5、胰岛素分泌不足:随着病情进展,胰腺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无法有效降低血糖。这是2型糖尿病病情恶化的关键环节。 治疗方法包括: 1、药物治疗:二甲双胍是首选药物,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磺脲类药物如格列本脲可刺激胰岛素分泌;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可延缓胰岛素降解。 2、生活方式调整:控制总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保持健康体重。 3、血糖监测:定期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了解病情控制情况;HbA1c检测可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长期控制的重要指标。 4、并发症预防:控制血压和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注意足部护理,预防糖尿病足。 2型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定期监测,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维持良好的生活质量。关键在于早期诊断、综合治疗和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热门标签

阴道炎 颈部挫伤 甲状腺癌 阿米巴痢疾 恶性高血压 桡骨干骨折 精索静脉曲张 淋巴细胞减少症 乳头状汗腺腺瘤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感染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