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妇产科 > 妇科 > 子宫肌瘤

怀孕了发现有子宫肌瘤怎么办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曹剑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怀孕发现有子宫肌瘤该怎么办?

怀孕发现有子宫肌瘤可通过定期复查、药物控制、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子宫肌瘤可能与激素水平异常、遗传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月经量增多、下腹坠胀等症状。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妊娠合并子宫肌瘤需根据肌瘤大小、位置及症状制定方案。肌瘤直径小于5厘米且无症状时,建议每3个月复查超声监测变化,避免剧烈运动或腹部压迫。若出现明显疼痛或流产风险,可遵医嘱使用氨甲环酸片、黄体酮胶囊等药物抑制肌瘤生长。对于直径超过10厘米的肌瘤或发生红色变性,需考虑妊娠中期行子宫肌瘤剔除术,但需评估手术对胎儿的影响。

孕期应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摄入含雌激素的保健品,定期进行产科和妇科联合随访。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怀孕发现有子宫肌瘤怎么治疗?

怀孕合并子宫肌瘤的治疗需根据肌瘤大小、位置及症状决定,主要方法有定期监测、药物控制、必要时手术干预。

1、定期监测:

多数无症状的小肌瘤直径小于5厘米只需加强产检频率,通过超声监测肌瘤变化。妊娠期激素变化可能刺激肌瘤增长,但多数不会影响胎儿发育。重点观察是否出现腹痛、阴道流血等先兆流产症状。

2、药物控制:

若出现明显疼痛或子宫收缩,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抑制宫缩药物如盐酸利托君,或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禁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影响胎儿循环。药物仅缓解症状,无法缩小肌瘤体积。

3、手术干预:

肌瘤直径超过10厘米、发生红色变性引发剧烈腹痛,或肌瘤位置阻碍产道时,需评估手术必要性。孕中期相对安全期可考虑肌瘤剔除术,但存在流产风险。紧急情况下需多学科团队协作处理。

4、分娩方式选择:

肌瘤位于子宫下段或宫颈附近可能阻碍自然分娩,需提前规划剖宫产。普通肌壁间肌瘤若无梗阻,可尝试阴道分娩。剖宫产同时剔除肌瘤需谨慎,可能增加大出血风险。

5、产后管理:

产后激素水平下降可使肌瘤缩小,但哺乳期结束后可能复发。建议每3-6个月复查超声,若肌瘤持续增长或引发月经量过多,可考虑子宫动脉栓塞术或腹腔镜手术等治疗。

孕期发现子宫肌瘤需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诱发肌瘤扭转。增加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预防贫血,每日保证30克优质蛋白质摄入。保持排便通畅减少腹压,出现持续腹痛或胎动异常需立即就医。产后42天复查时应重点评估肌瘤状态,哺乳期结束后根据生育需求制定长期管理方案。

张春香

副主任医师 海南三亚解放军425医院 妇科

做肠镜发现有息肉可以直接切吗?

肠镜检查发现息肉通常可以直接切除。息肉处理方式主要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高频电凝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活检钳除术。

1、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适用于直径小于20毫米的广基息肉或早期癌变病灶。医生通过内镜向黏膜下层注射生理盐水形成液体垫,再用圈套器完整切除病变组织。该方法创伤小、恢复快,术后需禁食6-8小时观察有无出血。

2、内镜下黏膜剥离术:

针对较大扁平息肉或黏膜内癌的首选方式。采用特殊电刀沿黏膜下层进行精细剥离,能完整切除直径超过20毫米的病变。术后需住院观察2-3天,并发症风险包括穿孔和迟发性出血。

3、高频电凝切除术:

常用于带蒂息肉的治疗,通过高频电流同时完成切割与止血。操作时间短且成本较低,但可能产生电灼伤,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3天。直径超过15毫米的息肉需分次切除。

4、氩离子凝固术:

适用于多发性小息肉或不宜切除的病灶。利用氩气电离产生高温凝固组织,能同时处理数十个2-5毫米的息肉。治疗后黏膜会形成浅溃疡,2周内需进食流质饮食。

5、活检钳除术:

针对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小息肉,直接用活检钳夹除并送病理检查。操作简便但存在残留风险,需在6个月后复查确认是否清除彻底。该方法不适合腺瘤性息肉。

术后应保持低纤维饮食1周,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及酒精摄入。可适量补充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推荐饮用米汤、藕粉等保护肠黏膜。3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定期复查肠镜监测复发情况。出现持续腹痛、便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怎样发现有没有痔疮?
发现痔疮可以通过观察肛门周围的异常症状进行初步判断,常见方法包括自我检查和就医诊断。痔疮是肛门和直肠下端的静脉曲张,表现为肛门不适、出血、疼痛等症状。自我检查时,注意是否有肛门瘙痒、疼痛、肿胀或排便时出血;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肛门指检或肛门镜检查确诊。 1、观察排便情况。痔疮患者常在大便时发现鲜红色血液,血液通常附着在粪便表面或手纸上。若排便后肛门滴血或喷射状出血,可能是内痔的表现。排便时若感到肛门疼痛或不适,需警惕外痔或混合痔的可能性。 2、检查肛门周围皮肤。痔疮可能导致肛门周围皮肤瘙痒、红肿或出现硬块。外痔患者常可在肛门边缘触摸到柔软或硬实的肿块,伴有疼痛感。若发现肛门周围有分泌物或皮肤破损,可能是痔疮引起的继发感染。 3、注意肛门不适感。痔疮患者常感到肛门坠胀、异物感或排便不尽感。内痔脱出时,可能在肛门外部触摸到柔软的肿块,严重时无法自行回纳。若出现肛门剧烈疼痛,可能是血栓性外痔或嵌顿痔,需及时就医。 4、就医诊断。若自我检查发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就医。医生会通过肛门指检检查肛门和直肠下端,判断痔疮的位置和严重程度。必要时进行肛门镜检查,直观观察肛门和直肠内部情况,排除其他疾病如肛裂、直肠息肉或肿瘤。 5、区分其他疾病。痔疮症状可能与肛裂、肛周脓肿、直肠脱垂等疾病相似。肛裂患者常表现为排便时剧烈疼痛,便后疼痛持续;肛周脓肿则伴有局部红肿热痛和发热;直肠脱垂表现为肛门突出物,需医生鉴别诊断。 6、预防与早期发现。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避免久坐久站,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喝水,可预防痔疮发生。若出现肛门不适症状,及时自我检查并就医,早期发现和治疗可避免病情加重。 发现痔疮需结合自我观察和医学检查,通过观察排便情况、检查肛门周围皮肤、注意肛门不适感等方法初步判断,必要时就医确诊。痔疮虽为常见疾病,但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夏长军

主任医师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普外科

擦屁股的时候发现有血一定是痔疮吗?
擦屁股时发现血不一定是痔疮,可能是肛裂、肠道疾病或其他原因,需根据具体情况就医检查。治疗包括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和必要时手术干预。 1、肛裂是肛门皮肤或黏膜的裂伤,常因便秘或腹泻导致,表现为排便时疼痛和少量鲜红色血液。治疗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使用软便剂和局部涂抹药膏缓解症状,严重时需手术修复。 2、痔疮是肛门静脉曲张引起的疾病,分为内痔和外痔,常见症状为排便时出血、肛门瘙痒或疼痛。治疗包括改善饮食习惯、使用痔疮膏或栓剂,严重时需进行硬化剂注射、结扎或手术切除。 3、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或肠道肿瘤也可能导致便血,常伴有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需通过肠镜、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治疗包括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 4、其他原因如肛门息肉、肛周脓肿或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起便血,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发现便血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治疗措施,避免延误病情。通过调整饮食、保持良好排便习惯和定期体检,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便血的发生。
郑志峰

副主任医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胸外科

热门标签

肺栓塞 弓形腿 颧骨骨折 松果体瘤 成骨细胞瘤 酒精性肝病 脑动脉狭窄 肝内胆管结石 不排卵引起不孕症 黑色丘疹性皮肤病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