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神经内科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与治疗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脑神经损害?

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脑神经损害是动眼神经麻痹。脑神经损伤主要与出血部位压迫、血管痉挛、颅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表现为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等症状。

1、动眼神经麻痹:

动眼神经走行于颅底动脉环附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血液积聚易对其造成直接压迫。典型表现为患侧眼睑下垂、眼球向外下方偏斜、瞳孔散大及对光反射消失。早期通过降低颅内压可能缓解症状,严重者需手术清除血肿。

2、视神经损伤: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可能导致视交叉受压,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出血后血管痉挛造成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更为常见。需紧急处理原发出血灶,同时使用钙离子拮抗剂预防血管痉挛。

3、外展神经受累:

后循环动脉瘤破裂时,血肿可能压迫脑干段外展神经,导致眼球外展受限。常伴随其他脑干症状如面瘫、吞咽困难。通过腰椎穿刺释放血性脑脊液可减轻神经压迫。

4、三叉神经刺激症状:

出血刺激三叉神经末梢可引起面部剧烈疼痛,易误诊为三叉神经痛。疼痛多位于前额和眼眶周围,伴随结膜充血和流泪。镇痛治疗需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加重出血。

5、后组脑神经障碍:

延髓附近出血可能影响舌咽、迷走神经,出现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此类损伤提示病情危重,需立即进行脑室引流并监测呼吸功能,必要时气管切开保障通气。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应严格卧床休息4-6周,头部抬高15-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饮食选择低纤维、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避免用力咀嚼和排便。康复期可进行眼球运动训练改善复视,使用遮光眼镜缓解畏光症状。定期进行脑血管检查排除动脉瘤复发风险,控制血压在120/80毫米汞柱以下。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患者对再次出血的恐惧情绪。

尹慧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内科

轻微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怎么回事?

轻微外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由头部撞击、脑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动脉瘤破裂、抗凝药物使用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卧床休息、止血治疗、控制血压、手术干预、康复训练等方式治疗。

1、头部撞击:

头部受到外力冲击可能导致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常见于跌倒、运动损伤等场景。需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检查,通过头颅CT明确出血程度,轻度出血通常采取保守治疗。

2、脑血管畸形:

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如动静脉畸形,血管壁结构薄弱易破裂。可能伴随突发剧烈头痛、呕吐等症状。确诊需脑血管造影,根据畸形大小选择介入栓塞或开颅手术。

3、凝血功能障碍:

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等疾病会导致轻微外伤后异常出血。表现为皮下瘀斑延长、鼻衄等出血倾向。需输注凝血因子或血小板,同时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

4、动脉瘤破裂:

脑动脉瘤在轻微外力作用下可能破裂,典型症状为霹雳样头痛伴颈项强直。需急诊行脑血管检查,根据情况选择动脉瘤夹闭或介入栓塞术,术后需监测脑血管痉挛。

5、抗凝药物使用:

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会增加出血风险。外伤后可能出现意识模糊、瞳孔不等大等脑疝征兆。需立即停用抗凝药并静脉注射维生素K拮抗,严重时需手术清除血肿。

轻微外伤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保持绝对卧床2-4周,头部抬高15-30度。饮食选择高纤维食物预防便秘,避免用力排便导致颅内压升高。恢复期可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和平衡练习,3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出血吸收情况,出现头痛加重、视物模糊等异常需及时返院。建议控制基础血压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避免吸烟饮酒等血管刺激因素。

朱欣佚

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通内科

外伤性脑内血肿的高发人群是哪些人?

外伤性脑内血肿的高发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酗酒者及有头部外伤史者。

1、老年人:

老年群体因脑组织萎缩、脑血管脆性增加,轻微头部外伤即可导致血管破裂。年龄增长伴随的动脉硬化会加重出血风险,跌倒等常见意外更易诱发脑内血肿。

2、高血压患者: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会损伤脑血管壁弹性,外伤时血压骤升易致血管破裂。这类患者可能伴随慢性脑小血管病变,外伤后血肿范围常较广泛。

3、抗凝药物服用者:

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会抑制凝血功能,即使轻微头部撞击也可能引发持续渗血。这类人群血肿进展速度快,常需紧急逆转凝血功能治疗。

4、酗酒者:

长期酒精摄入会损伤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同时酒精导致的共济失调增加跌倒风险。酗酒者往往伴有血小板减少,外伤后血肿吸收速度明显延缓。

5、头部外伤史者:

既往有颅脑手术或严重脑外伤者,局部脑组织存在粘连和血管畸形。再次受伤时原病灶区域易形成迟发性血肿,需密切观察24-72小时。

建议高风险人群加强防跌倒措施,居家安装扶手防滑垫,避免剧烈运动;高血压患者需每日监测血压,严格遵医嘱调整降压方案;服用抗凝药物者应定期检测凝血功能,必要时咨询医生调整剂量;酗酒者需逐步戒断并补充维生素K;有头部外伤史者应避免接触性运动,外伤后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日常注意补充富含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和鱼类,促进血管修复。

方毅

主任医师 湘西自治州人民医院 病理科

没有动脉瘤的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未发现动脉瘤可能与血管畸形、血液系统异常、外伤、感染性因素或高血压等因素有关。这类出血通常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部僵硬等症状,可通过脑血管造影、血液检查、腰椎穿刺等方式确诊。

1、血管畸形:

先天性脑血管发育异常如海绵状血管瘤可能引起局部血管壁薄弱,在血压波动时发生渗血。典型表现为突发枕部疼痛伴视物模糊,脑血管造影可见异常血管团,需通过介入栓塞或手术切除治疗。

2、血液系统异常:

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易发生自发性出血。常见牙龈出血伴皮下瘀斑,实验室检查显示凝血时间延长,需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同时治疗原发血液疾病。

3、外伤因素:

头部撞击可能导致脑表面桥静脉撕裂,血液渗入蛛网膜下腔。多有明确外伤史伴头皮血肿,CT显示出血局限于环池周围,通常采取卧床休息和止痛处理。

4、感染性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结核性脑膜炎可导致血管炎性改变。特征为发热伴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可见炎性细胞增多,需规范抗感染治疗并控制颅内压。

5、高血压影响: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可能引起穿支动脉玻璃样变。患者多有高血压病史伴视网膜动脉硬化,需严格降压治疗并监测靶器官损害。

建议发病后绝对卧床休息4-6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饮食选择高纤维低钠食物,限制每日液体摄入在2000毫升内。定期复查脑血管影像学,观察三个月内避免情绪激动和重体力劳动,出现意识改变或新发神经功能缺损需立即就医。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吗?

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必须绝对卧床休息。绝对卧床可降低再出血风险,减少脑血流波动,避免血压骤升诱发血管破裂。

1、预防再出血:

急性期血管壁尚未修复,任何轻微活动都可能使破裂处再次出血。绝对卧床能最大限度减少躯体活动导致的血压波动,将收缩压稳定在120毫米汞柱以下。临床观察显示,发病72小时内如厕导致的再出血率高达17%。

2、控制颅内压:

头部抬高15-30度可促进静脉回流,配合绝对卧床能有效维持颅内压稳定。研究证实,过早活动会使颅内压波动幅度增加50%以上,可能诱发脑疝。床头角度需用量角器精确调整,避免随意改变体位。

3、减少氧耗需求:

脑组织在出血后处于缺血缺氧状态,静息状态下脑氧代谢率可降低30%。绝对卧床能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为血管修复争取时间。监测显示,简单的手指活动就会使局部脑血流量增加20%。

4、促进血肿吸收:

保持固定体位有助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发挥作用。翻身需采用轴线翻身法,由3名医护人员协同完成,避免颈部扭曲。每2小时翻身一次可预防压疮,同时确保血肿不受机械干扰。

5、规避刺激因素:

包括禁止探视、调暗灯光、使用耳塞等。声光刺激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引起血管痉挛,疼痛刺激会使血压上升40毫米汞柱。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每日限定在6次以内。

患者需在ICU监护下持续卧床2-4周,床头所有生活护理均由专业人员完成。恢复期逐步从被动关节活动过渡到床边坐起,整个过程需配合经颅多普勒监测脑血管痉挛情况。饮食采用鼻饲流质保证每日2000千卡热量,蛋白质按每公斤体重1.5克供给。康复阶段可进行气压治疗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热门标签

散光 骨髓炎 慢性咽炎 乳房肿块 创伤性癫痫 雷诺综合征 生长抑素瘤 神经胶质瘤 输尿管囊肿 臂丛神经损伤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