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呼吸科

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影像学表现是什么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赵秀艳 住院医师
沈阳德坤瑶医肿瘤医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脑疝CT影像学表现?

脑疝在CT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中线结构移位、脑室受压变形、基底池消失或狭窄、脑沟回消失及脑组织密度改变等特征。脑疝通常由颅内压增高引起,需结合临床症状及时干预。

中线结构移位是脑疝最常见的CT表现,可见大脑镰下疝时透明隔、第三脑室向对侧偏移,小脑幕切迹疝时中脑受压变形。脑室系统受压变形多表现为患侧侧脑室变窄或闭塞,对侧脑室扩张。基底池消失或狭窄多见于小脑幕切迹疝,鞍上池、环池等关键脑池空间被疝出脑组织占据。脑沟回消失提示局部脑组织肿胀或受压,常伴随脑组织密度减低或增高。密度改变可能与脑水肿、出血或梗死相关,如弥漫性脑水肿呈低密度影,出血灶呈高密度影。

脑疝患者需绝对卧床并保持头高位,避免咳嗽、用力等增加颅内压的行为。可遵医嘱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或采用呋塞米片辅助脱水。对于严重病例可能需行去骨瓣减压术或脑室穿刺引流术。日常应密切监测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及生命体征,限制液体入量,维持电解质平衡。出现头痛加剧、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直肠癌主要有哪些影像学检查?

直肠癌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结肠镜检查、CT扫描和磁共振成像。

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直肠黏膜病变并取活检,是诊断直肠癌的金标准。CT扫描能够评估肿瘤大小、位置及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术前分期有重要价值。磁共振成像在直肠癌检查中具有高分辨率优势,能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特别是对直肠系膜筋膜受累的判断更准确。

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和均衡饮食,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或血便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

陈健鹏

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典型症状?

气管支气管异物的典型症状主要有剧烈呛咳、呼吸困难、喘鸣、发绀和声音嘶哑。气管支气管异物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能发生,通常由误吸食物、玩具零件或其他小物件引起。

1、剧烈呛咳

气管支气管异物刺激呼吸道黏膜会引发剧烈呛咳,这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咳嗽通常突然发生,可能伴随呕吐或面色潮红。异物较大时咳嗽更为剧烈,可能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若异物未及时取出,咳嗽可能逐渐减轻,但这不代表异物已排出,反而可能提示异物位置固定或进入更深部位。

2、呼吸困难

异物阻塞气道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轻度阻塞可能仅在活动时出现气促,严重阻塞可表现为明显的呼吸费力、鼻翼扇动和肋间隙凹陷。呼吸困难程度与异物大小、位置及阻塞程度相关。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节律改变,如呼吸浅快或深慢。

3、喘鸣

气流通过狭窄气道时会产生高调喘鸣音,尤其在吸气时明显。喘鸣音的音调和强度与异物位置有关,大气道异物多表现为粗糙响亮的喘鸣,小气道异物可能产生较轻微的哨音。喘鸣可能随体位变化而改变,仰卧位时可能加重。

4、发绀

严重气道阻塞导致缺氧时会出现口唇、甲床等部位发绀。发绀提示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属于危急症状。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或反应迟钝。发绀程度与缺氧严重性相关,需要立即就医处理。

5、声音嘶哑

异物位于声门或声门下区域时可能损伤声带或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或失声。声音改变可能伴随疼痛或咽喉异物感。长期未取出的异物可能导致声带水肿或肉芽肿形成,使声音嘶哑持续存在。

发现气管支气管异物症状应立即停止进食并保持安静,避免哭闹或剧烈活动加重缺氧。家长应迅速带儿童就医,不要尝试用手指掏取异物以免造成更深部嵌顿。成人发生异物吸入时可尝试海姆立克急救法,无效时需紧急送医。预防方面,婴幼儿应避免接触小颗粒玩具和坚果类食物,进食时不要嬉笑或哭闹。成人需注意假牙固定,避免饮酒后进食易呛咳食物。定期检查儿童玩具安全性,教育年长儿童不要将小物件放入口中。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脑囊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是什么?

脑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幼虫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的寄生虫病,其流行病学特征与饮食习惯、卫生条件及地域分布密切相关。

脑囊虫病主要通过食用被猪带绦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生食或半生食含囊尾蚴的猪肉是主要感染途径。该病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更为常见,尤其是缺乏规范肉类检疫和粪便管理的区域。人群普遍易感,但青壮年因饮食习惯更易接触感染源。部分患者可能因自身免疫差异表现出不同临床症状,从无症状到癫痫发作或颅内压增高均可能发生。

预防脑囊虫病需避免生食猪肉,加强个人卫生和食品安全管理,出现不明原因头痛或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排查。

邵自强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是检查什么?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液中各类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及比例,主要用于筛查贫血、感染、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该检查能识别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异常变化,为血液病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外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的核心是评估三类血细胞的生理与病理特征。红细胞形态观察包括大小、染色深浅、形状规则性等指标,可发现缺铁性贫血中的靶形红细胞、巨幼细胞性贫血中的大红细胞等异常。白细胞分类计数结合形态分析能辅助判断感染类型,如中性粒细胞增多提示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异常增多需警惕白血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形态异常可能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相关。部分遗传性血液病如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刀型贫血也可通过特征性细胞形态初步识别。

检查前无须空腹,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或情绪波动影响结果。采血后需及时送检以防细胞形态变化。若发现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等异常指标,需结合骨髓穿刺、流式细胞术等进一步确诊。日常应避免接触苯类化学物质、电离辐射等造血系统危害因素,出现持续乏力、出血倾向或不明原因发热时建议及时进行血液学检查。

刘爱华

副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风湿免疫科

热门标签

贝尔面瘫 丙酸血症 脐带脱垂 房间隔缺损 肺诺卡菌病 结肠黑变病 类风湿关节炎 皮肤念珠菌病 室性心动过速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