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问答
首页 > 内科 > 呼吸科

呼吸机报警的原因

| 1人回复

问题描述

全部回答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立即预约

相关问答

无创呼吸机适应症?

无创呼吸机适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心源性肺水肿、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神经肌肉疾病相关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等患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无创呼吸机可通过双水平气道正压改善通气,降低二氧化碳潴留,缓解呼吸肌疲劳。适用于轻中度呼吸性酸中毒患者,能减少气管插管需求。使用时需监测血气分析,若治疗无效或病情恶化需及时转为有创通气。

2、心源性肺水肿

持续气道正压模式可增加肺泡内压,减少肺毛细血管渗出,改善氧合。对急性左心衰竭导致的低氧血症效果显著,能快速缓解呼吸困难症状。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血压变化,避免正压通气影响心脏前负荷。

3、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夜间使用单水平气道正压可维持上气道开放,消除睡眠中呼吸暂停事件。长期规律使用能改善日间嗜睡、高血压等并发症。需根据多导睡眠监测结果调整压力参数,配合减重等生活方式干预。

4、神经肌肉疾病相关呼吸衰竭

对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导致的呼吸肌无力,无创通气可辅助通气并延缓呼吸功能恶化。建议在用力肺活量下降时早期干预,采用备用频率模式保障夜间通气。需注意患者咳痰能力,必要时联合机械辅助咳嗽装置。

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

在轻度ARDS患者中,无创通气联合高流量氧疗可能避免气管插管。需严格选择病例,要求血流动力学稳定、能配合治疗。治疗期间持续评估氧合指数,若FiO2需求超过60%应考虑有创通气。

使用无创呼吸机期间应保持半卧位,选择合适面罩避免漏气。每日清洁管路和湿化器,观察面部受压部位皮肤情况。营养支持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比例,减少二氧化碳产生。建议进行呼吸肌训练,逐步延长脱机时间。出现呕吐、意识改变等需立即停用并就医评估。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开颅手术多久撤呼吸机?

开颅手术后一般1-3天可撤除呼吸机,实际时间受手术范围、患者意识状态、肺部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原发疾病严重程度等因素影响。

1、手术范围

开颅手术范围直接影响呼吸机使用时长。局限性手术如脑膜瘤切除,术后清醒快,通常24小时内可评估撤机。大面积脑组织切除或颅底手术,因脑水肿风险高,需延长机械通气至48-72小时。涉及脑干等关键区域的手术,可能需更严密监测呼吸功能。

2、意识状态

患者意识恢复程度是撤机核心指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大于8分且咳嗽反射良好时,可考虑撤机。深度昏迷或持续植物状态患者,需维持呼吸机支持直至神经功能改善。麻醉药物代谢速度也会影响苏醒时间。

3、肺部功能

术前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肺炎者,撤机时间可能延长。术后需监测氧合指数、气道阻力等参数,每日进行自主呼吸试验。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时,需待肺部渗出吸收后才能撤机。

4、并发症情况

术后再出血、脑积水或癫痫持续状态会延迟撤机。颅内压持续超过20mmHg需维持镇静和机械通气。严重肺部感染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可能需气管切开过渡。

5、原发疾病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较择期手术患者撤机更晚。恶性脑肿瘤因脑水肿明显,通常比良性肿瘤术后通气时间长。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需预防脑血管痉挛后再评估撤机。

撤机后需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与呼吸频率,床头抬高30度预防误吸。早期进行呼吸康复训练,包括腹式呼吸锻炼与咳嗽训练。营养支持以高蛋白流质为主,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定期翻身拍背预防坠积性肺炎。家属应配合医护人员观察患者呼吸节律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呼吸机治疗期间的监测指标?

呼吸机治疗期间需监测的指标主要有氧合指数、气道压力、呼吸频率、潮气量、血气分析。

1、氧合指数:

氧合指数反映患者肺部氧交换能力,正常值为300-500毫米汞柱。机械通气期间需维持氧合指数大于200毫米汞柱,可通过调整吸入氧浓度和呼气末正压实现。数值持续低于150毫米汞柱提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能。

2、气道压力:

气道峰压应控制在35厘米水柱以下,平台压不超过30厘米水柱。过高压力可能导致气压伤,需检查是否存在气道痉挛、分泌物堵塞或肺顺应性下降。压力过低可能提示管道漏气或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当。

3、呼吸频率:

成人目标呼吸频率通常设为12-20次/分钟。频率过快可能反映人机对抗或代谢性酸中毒,过慢则可能提示镇静过度。需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保持与潮气量的适宜比例。

4、潮气量:

保护性通气策略推荐潮气量按6-8毫升/公斤理想体重设置。过大潮气量易致容积伤,过小则可能引起肺泡萎陷。需结合平台压和驱动压综合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适当降低潮气量。

5、血气分析:

动脉血氧分压应维持在60-100毫米汞柱,二氧化碳分压35-45毫米汞柱。需定期检测以评估通气效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时需对应处理。

呼吸机治疗期间建议保持床头抬高30-45度预防误吸,每2小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营养支持选择高蛋白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和锌促进黏膜修复。可进行被动肢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清醒患者可指导腹式呼吸训练。环境湿度维持在50%-60%,定期消毒呼吸机管路。出现心率增快、血压波动等异常时需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张明利

主任医师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呼吸科

呼吸机治疗期间的护理方法?

呼吸机治疗期间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气道管理、体位调整、设备监测、心理支持和并发症预防。

1、气道管理:

保持气道通畅是呼吸机治疗的核心环节。需定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使用无菌吸痰技术避免感染。湿化器温度应维持在32-35℃防止气道干燥,注意观察痰液性状变化。气管插管患者需检查气囊压力,维持在25-30cmH₂O。

2、体位调整:

床头抬高30-45度可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长期卧床者每2小时更换体位,使用减压垫预防压疮。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可采用俯卧位通气,需多人协作完成体位转换。

3、设备监测:

密切观察呼吸机参数包括潮气量、气道压力、氧浓度等指标。记录报警信息并及时处理管路脱落、积水等问题。每日检查呼吸机管路密封性,定期更换过滤器。备用简易呼吸气囊以备突发情况。

4、心理支持:

向患者解释治疗目的和配合要点,使用写字板或手势建立沟通方式。播放舒缓音乐缓解焦虑,家属探视时保持肢体接触。出现人机对抗时调整参数或短期使用镇静方案。

5、并发症预防:

口腔护理每日4-6次预防VAP,使用氯己定漱口液。监测胃潴留量预防误吸,营养支持优先选择肠内途径。下肢被动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约束带使用需评估必要性。

呼吸机治疗期间需保证每日2000-2500毫升水分摄入,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后逐步开展床旁坐起、肢体活动等康复训练。保持室内温度22-24℃、湿度50-60%,定期开窗通风。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观察尿量变化。家属应学习基本护理技巧,出院前接受居家护理指导。出现呼吸频率异常、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等情况需立即通知医疗团队。

王俊宏

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怎么回事?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通常由机械通气时间过长、口咽部细菌定植、胃内容物反流、免疫力低下、医疗器械污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加强气道管理、调整体位、规范消毒、合理使用抗生素、早期脱机等方式治疗。

1、机械通气时间过长:

长时间使用呼吸机会破坏呼吸道自然防御屏障,增加病原体入侵风险。临床数据显示,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的患者发病率显著升高。治疗需每日评估脱机指征,采用间断脱机训练缩短通气时长。

2、口咽部细菌定植:

气管插管会改变口咽部微环境,促使致病菌繁殖下移。常见定植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护理时应每4小时进行口腔冲洗,使用氯己定等抗菌漱口液减少细菌负荷。

3、胃内容物反流:

仰卧位和气管导管会削弱食管括约肌功能,导致胃酸和细菌误吸。患者需保持30-45度半卧位,必要时使用胃肠动力药物。反流严重者可考虑幽门后喂养。

4、免疫力低下:

基础疾病、营养不良等因素会抑制免疫功能。表现为白细胞计数降低和炎症指标异常。治疗需纠正低蛋白血症,必要时给予免疫调节剂。监测体温和降钙素原水平变化。

5、医疗器械污染:

呼吸机管路冷凝水可能滋生多重耐药菌。需每周更换管路,使用密闭式吸痰系统。培养检出鲍曼不动杆菌等病原体时,需对设备进行终末消毒。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需建立多环节防控体系。营养支持建议选择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肠内营养制剂,维持血清白蛋白大于30克每升。体位管理采用阶梯式抬高床头法,夜间保持20度以上角度。康复期可进行呼吸肌训练,如膈肌电刺激联合腹式呼吸锻炼。环境消毒需每日用500毫克每升含氯消毒剂擦拭设备表面,定期监测空气菌落数。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必须执行手卫生规范,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王燕

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肾内科

热门标签

扁骨盆 喉囊肿 尿布疹 脑动脉瘤 高脂血症 传染性软疣 颌骨骨髓炎 继发性腹膜炎 疱疹性咽峡炎 颈-眼-听神经综合症

疾病科普 最新资讯

医生推荐

医院推荐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